玄武山元山寺

元山寺:位於陸豐市碣石鎮北郊玄武山,南宋建炎元年(1127) 始建,明萬曆五年(1577) 擴建,歷史悠久,文物薈萃,佛教信仰地位高,馳名海內外,是汕尾市的重點宗教活動場所,粵東影響較大的名剎。元山寺歷代多次重修,至光緒六年(1880) 和光緒二十二年(1896) 二次進行大規模修葺,並定例每屆十年為之重光。元山寺自明代至清代有僧人其中:海蓮、定石、照寧、開悟、善原、衍慶、信光、定別、振昂、守珍、若臨、信寬、信慧、光烈等禪師居此。新中國成立初至1966 年又有:應如、傳文、瑞伏、如法、瑞宣、良臣、平澤、豐燕、豐城、傳印、信邱、光普、平修、應皈、光圓、光禮、光灶等禪師先後居此。


  新中國成立初期,元山寺有常住僧人25 人。1959 年至1964 年,僧人釋瑞伏、釋光普曾多次代表佛教界出席陸豐縣召開的統戰會議和汕頭地區佛教會議。這時期,不但宗教活動較為正常,僧人還能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辦織布廠等),支持當地公益、福利事業的建設。1966 年至1976 年期間,僧人散出,停止了宗教活動。寺內珍貴文物被拆除、散失。元山寺被改為縣幹部療養院和碣石造紙廠、鳥籠廠、工藝廠等。1969 年寺前的古戲臺拆毀,次年除夕,福星壘塔受破壞,古蹟面貌殘缺不全。


  1978 年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宗教政策。在陸豐縣委、縣政府和碣石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設立修復元山寺機構,籌資修建,得到信教群眾和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支持。1981 年重建福星壘塔、大戲臺和修葺了殿堂、重塑佛像等。1983 年11 月8日,陸豐縣人民政府頒佈元山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 年7 月25 日,經惠陽地委統戰部、惠陽行署宗教處批准為佛教開放寺廟。1986 年元山寺99 間殿堂按明清的規模和原貌修復落成。



  1986 年4 月16 日至17 日,陸豐縣佛教協會成立大會在元山寺召開,會址設在該寺。當時,釋新成大和尚任該寺方丈,光茂大師任首座,耀因大師任監院,光鎮大師任知客,常住僧眾15 人。1986 年4 月18 日,泰國泰華佛教善信聯合會為元山寺贈送高3.3 米,寬1.5 米,重600 公斤的釋迦牟尼佛銅像一尊,增進中泰佛教文化和友誼的交流。之後,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虔誠人士贈送金漆木龕、銅製佛菩薩、神像和大銅香爐等法物。1989 年6 月2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元山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 年10 月,玄武山隆重舉行廟會,參加的信眾達50 多萬人次。1996 年11 月24 日(農曆十月十四日),玄武山元山寺隆重舉行重光100 年慶典,啟建普度大齋水陸法會,暨全寺佛像重光。法會由釋新成大和尚、釋明生法師主法,法僧共65 人。前來禮佛的信眾達40 多萬人次。1989 年,汕尾市宗教工作部門予以依法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1999 年9 月29 日,釋新成大和尚赴京參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和建國50 週年大慶、天安門閱兵典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2000 年12 月,元山寺被陸豐市宗教部門評為“先進單位”,新成大和尚被評為“先進個人”。2001 年5 月,元山寺被汕尾市佛教協會授予“文明寺庵”。2001 年6 月25 日,國務院批准元山寺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2004 年兩次被省佛教協會評為“文明寺庵”。2006 年11 月25 日,隆重舉行元山寺重光110 週年暨古衛城文化旅遊藝術節典禮、啟建水陸普渡大齋法會,法會由該寺方丈新成大和尚主法,參加法會的僧人100 名、信眾達40 多萬人次,碣石鎮組織文娛活動隊伍演出節目116 個,莊嚴雅緻,熱鬧非常。



  元山寺現有僧人15 名,釋新成、王德坤、釋昌鴻、釋昌厚等負責寺務工作。該寺僧眾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憲法、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遵照《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通則》、《廣東省佛教寺庵管理規定》、《汕尾市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暫行辦法》,制訂了學習、佛事活動、收徒掛單制度,財務和防火安全制度等各項制度,加強寺庵管理。在新成大和尚的帶領下,熱心支持社會公益福利事業,主要有:支持當地鋪石路、水泥路等三處路段長2 公里,計款200 萬元;支持當地建設自來水廠工程2000 萬元;支持碣石鎮的架設路燈及維修費800 萬元;扶貧濟困和支持學校、醫院、災區等200 多萬元,合計達3200 萬元。為旅遊事業的發展,繁榮陸豐碣石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多年來,元山寺在旅遊事業取得優異成績,熱情接待前來朝山拜佛的信眾有歐美、東南亞等20 多個國家、地區的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以及國內各地信眾,年均達100 多萬人次。先後榮獲“全省旅遊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為廣東旅遊爭光”等錦牌。

玄武山元山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