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苍鹰105350496


周朝的历史虽然不算传说历史,但经过儒家的修饰,实际上也面目全非了。公园前841年,我们现在公认的历史事件是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之后周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段历史很奇葩。

首先,国人暴动能把周天子赶跑,这简直是天荒夜谭,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还未到皇宫门口就已经被军队镇压了,周厉王怎会因此而出逃呢?

然后,就算真的是百姓暴动成功,周厉王出逃,那么,过两天也就回来了,为什么14年都不敢回来?

最后,就算真的被百姓吓得不敢回来,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共和元年)?

这些问题堆在一起不难看出,其实就是一个叫做共伯和的诸侯进行政变,推翻了周朝,建立一个新朝代,叫做共和,所以,年号也改了。

儒家修史者是不允许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存在的,更不能宣扬和赞颂他们,所以就把这种改朝换代的政变说成是维护朝代延续的突发事件。这种修改痕迹到处可见,后羿、王莽、武则天,这些都不符合儒家的口味,他们宁愿让一个没有治理国家能力的三岁小孩来继承皇位,美其名曰“正统”,也不允许一个有治理国家能力的大臣来掌管国家,因为那是“篡位”!

所以,我们读历史必须先认识儒家的本质,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历史。


敬翔通俗文化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之前只能是模糊推论。哪怕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是自公元前841年开始前推。但是断代工程依旧只是自说自话,毕竟很多东西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也需要考古等东西来发掘,比如以前西方不承认商朝,现在则是不承认夏朝,原因就是如此,没有文物对照也没有历史明确记载的时间。

话回过来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件事:西周厉王胡,被国人(自由民)暴动逐出首都镐京。

周厉王性格残暴,大肆占有山川河流与公共财产,利用巫蛊特务禁止百姓议论,国人在街上话都不敢说而只能用眼神交流。

暴动发生后,周厉王下令调集军队镇压,但大臣军官们说,国人就是我们的军队,如今国人暴动,哪找士兵来呢?

厉王无奈逃去了彘(山西霍州),太子静躲到召穆公家中躲避,国人包围,召穆公被迫以自己儿子代替。《竹书纪年》说:国人执召公子杀之。

国人被劝说解散,卫武公带军到首都,召公请共国君主和执政,代行王权,卫武公、召公、周公辅助,当年称共和元年。到共和14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继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此后,中国历史就能对应具体时间了 。


四川達州


公元前841年,即周厉王3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值得所有中国人都必须记住!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周厉王被赶跑,周王朝进入“共和行政”时期。

公元前841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信史”时期,也就是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事件才开始有了准确的纪年。在此之前,中国历史是“断片”的,给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带来极大困难。


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水岭,由此向前的历史断代学,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课题。

周厉王失国与共和行政

周厉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暴君,不过说实话,他是一位被抹黑的国君。周厉王即位的时候,周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民生凋敝、政治腐败、王室大乱。

为了摆脱困境,周厉王决定改革,首先在用人上,他以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辅政大臣;在经济上,他将山川水泽收归国有;在权力结构上,他试图走王权独裁之路。周厉王之所以这么做,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井田制的崩溃和诸侯国不尽义务,经济改革非常迫切;

其二、改革核心必然触及权贵利益,只能从山川水泽边缘经济开始;

其三、王权受到旧贵族掣肘,利益阶层的弄权,导致王权旁落

尽管周厉王采取了尽量回避触及权贵阶层的核心利益,但是依然与他们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改革仅仅三年,以召公和周公为首的旧贵族,挑起国人暴动,将周厉王驱逐。

周厉王逃往于彘地后,王位空缺,周王朝进入卫武公代政,召公和周公联合辅政的阶段。卫武公又称“共伯”,名“和”,所以历史上将这段历史称为“共和行政”,时间起点公元前841年。

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共和”纪年,公元前841年就被称为“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病逝于彘,周宣王即位,“共和”时代结束。

“共和”纪年,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以大臣称号为纪年的历史。

历史的年轮从此开始

当然,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共和行政”,虽然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却不是它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最为历史精确年轮的开端,才是公元前841年最有价值的光辉点。

我们经常讲,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周王朝之前还有商朝,商朝之前还有夏朝,《竹书纪年》里还记载了虞朝,再向前推还有三皇五帝。不过,在相关史料与出土文物验证之前,这样的记载不能当做“信史”,而只是传说。

遗憾的是,中国准确的历史纪年并不算遥远,它的起点就是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为我们留下这个宝贵遗产的,就是司马迁。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了准确的时间节点,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丢失了历史的年轮。确认时间节点的最重要文献,就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它记载了共和元年,对应各诸侯王年表如下:

宋釐公十八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齐武公十年,陈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鲁真公十五年,楚熊勇七年,卫釐侯十四年,晋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

司马迁在解释纪年缺失时说,自黄帝以来,中国就有纪年,可是由于他所看到记载并不一致,加之资料的缺失,已经无法判断真伪,只好如实记录。

为了找回丢失的历史年轮,我国曾在九十年代组织了一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力图将史书中断裂的年表续接上。

据当时的研究成果说,他们将武王伐纣的时间,准确地找到了,即公元前1046年,由此将历史年轮准确到了夏朝。可惜这个成果后来遭到了很大质疑,不知所终。


寻根拜祖


公元前841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事就是有名的国人暴动,另外一件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明确的时间记载。

国人暴动这件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从历史书中应当有所了解,是指当时周朝的国君周厉王由于在统治时期独断专行残暴不仁,所以最终被周朝的大臣和百姓联合起来赶出了周朝。记得有个成语就是专门说这件事情的,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时周厉王为了维护他的控制,可谓是到了相当苛刻的程度,也难怪老百姓起来反抗他。

不过现在又有说法,说周厉王统治时期,周朝已经腐朽不堪,所以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周厉王自然就要加强中央集权,这样就会被别人指责独断专行,进行独裁统治。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那些贵族的利益,所以最终将其驱逐。

当然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那一年开始,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有了明确的记载,而在之前的记载都是一些片段性的,并没有连贯起来,这给考古和历史研究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而这件事情的意义影响更加深远,对中国中国古代的历史都有极大的影响。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七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国人暴动。由于周厉王在统治期间过于残暴,所以遭到众多人的驱逐,最后实现了贵族的共和执政。



并且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才有了明确的时间记载,因为之前一直是没有的。之前的历史记载都是片段性的,所以中国一些考古研究对之前的历史研究都是相当困难的。大家在历史书中都知道国人暴动这件事情,国人暴动正好发生在周厉王时代,就是周厉王过于独裁,以至于老百姓见了面都不敢说话,只能眼色行事,当时就有防鸣之口甚于防川一说。



最后所有的人都受不了周厉王的这种独裁统治,所以最终暴动起来,将周厉王驱逐出去。如果光看这些,大家肯定认为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周厉王的初衷并不是如此,因为他在位的时代,周朝已经相当的腐朽,周易王不得不通过一些改革来重新振兴已经衰弱的周朝。只不过他想搞改革自然要加强集权,这样就显得过于独裁,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抵制,同时他的改革也触及了当时很多贵族的核心利益,所以最终被驱逐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从公元前841年开始,史书上的事情就有了明确的记载,而之前的记载都是片段性的,并不完整,很多时候都得从各方面进行推敲。从这一点上讲,有了明确的时间历史记载,这件事情对于中国古代更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是平安读历史,谢谢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发生了什么大事,倒也不要紧。无非是一个国君暴政,被撵走了;两位(也有人认为是一位)大臣贤明,被大家推举出来,代理朝政。

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的移交,但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也屡见不鲜,这国家内部的权力更迭,有什么稀奇的?

这一年在历史上如此重要,是因为一件更小的事,小到当时看来,几乎不值一提的小事:史官开始纪年了。

也就是说,从前的史官(和巫官是合二为一的)记事,只说某月某日发生某事;从这一年开始,史官们在“某月某日”前面加了个“某年”。并且这“某年”,还一直排了下来:共和元年,共和二年,……

史官加了这一笔可不要紧,几千年以后人们研究历史,就有了明确的纪年,一年一年可以连接起来。不用再“很久很久以前”或者“远古的时候”,没有时间可依据。

一件小事,改变了历史。


栖鸿看红楼


公元841年,这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这一年发生的两件大事是足以载入史碑的,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周厉王下台,贵族共和执政。

第二件事从公元841年开始历史上才有明确的时间记载。

周厉王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暴君的代名词,因为在他残暴的治理下,所以他的属民就一起联合起来把他赶跑了。

事实上,周厉王其实是一个比较聪敏的人,因为到了他执政的时候,周朝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了,因此为了挽救这一样一种情况,在经济上他开始对贵族收税,政治上也开始逐渐收军政大权。

所以周厉王的一直举动,引起了贵族们的一直不满,所以在贵族们的支持下就策划了一起“农民暴动”,周厉王被赶下台,于是贵族开始了短暂的“共和执政”。

第二件事就好理解了,从公元841年开始,历史上就有明确的时间记载,而在此之前,并没有详细记载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以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摸棱两可的都需要推测。



因此司马迁的史记就以历史上准确的记录时间的公元前841年编订纪年。


这个历史很正


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公元前841年是周厉王共和元年,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这一年对中国历史很重要,当然要感谢司马迁。

这一年发生在周厉王姬胡时期。

先介绍一下周厉王这个人吧,周厉王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他在位时,西周其实已经不咋地了,权贵过多,封地多,尤其是南方的楚,在周厉王父亲的时候就自立为王了。继位时,国家应该是满目疮痍,没钱、没势。于是他要改革,就有了动作。

在国家管理上:他广纳贤才,有特长的人当官进行管理,其实就是搞钱,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这样就得罪了权贵;

在经济和农业发展上:他想把权贵门霸占的山川菏泽收回或者进行收税,他甚至卖爵位;农业上鼓励生产,农业进步很大;

国家法律:高压政策,为了保证自己的改革成功,使用一些非常规手段很是必要的,当然也就得罪了权贵。

军事上:为啥周厉王要搞钱,就是为了强大国家,军事上还是很成功的,首先南边的楚看见周王室强大起来了,“王”的称号自己不敢要了;其次几次亲征四周反叛的部落,保卫了周王室;最后亲临战场击败了淮夷。

但是他失败了,因为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旧贵族,改革的牵涉到贵族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甚至连“国人”也反对。于是他成了周厉王。他的国家被共和者周、召二公共同管理。

公元前841年为啥能成为确切纪年,就是因为“共和”。这是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匪夷所思,大家都能清晰的记得是这一年发生了这件事,之前的记录就很模糊了。就像我们现在大部人都记得1840年鸦片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

司马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资料都清楚的记得“共和”是公元前841年,所以为了历史的严谨和准确性,他以这一年开头编订纪年。


炽热的小丑


公元前841年出现了西周共和,也就是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周定公和召穆王共同执政,清华竹简说是诸候共伯和执政,史称共和元年,直到十四年后周宣王复位。

司马迁的巜史记》编年也始于公元前841年,此前史料不连贯。



曹宗国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导语:

公元前841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其次这一年在历史上开始有了所谓的“历史性确切纪年”。

事件一:共和执政

周厉王在位时,非常的残暴,他的残暴不在于所谓的“好色”“酷刑”,而是在于“钱”,这是什么意思呢?

周厉王提出了“专利”概念,将国家内所有的山川,河流归于国有化,这些东西其实在之前都只是属于民间自由利用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周厉王的“专利”目的在于大肆增加国家收入,增加收入后供他周厉王挥霍。

这一“专利”实施后,瞬间就激怒了民间百姓,王权贵族,可谓是得罪了全国的人,当时啊,民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这周厉王一看不行,立马派人镇压及监视民众。

虽说周厉王在镇压,但是群众的力量还是伟大的,公元841年,国人被激怒至极点,遂发动暴动,大家冲进皇宫赶跑了周厉王。

那么《史记》中说,周厉王跑了后,朝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

“共和执政”,周朝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宫里。宫里说得上话的大臣们推举卫武公暂时代“周厉王”执政,召公和周公等一群大臣组成小团体进行辅政。

共和执政后记

这便是最著名的“公元前841年共和时期”事件,这个事件意义重大,前无仅有,也是周厉王自己将自己推下了台,可惜的是这群大臣在重立周宣王后20年,周宣王再次陷入了昏庸执政的局面。

事件二:历史确切纪年

司马迁在写史记前曾翻阅大量的资料,但是他发现“周厉王共和一年”,就是所谓的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之前的历史记载都只是有大约的时间,没有确切时间,其次很多事件记录模糊,各有一词。

与此同时他发现公元前841年之后的事件既有确切时间,又能连在一起。

司马迁思索良久,他认为作为一位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既要对历史负责,又要给未来人一个交代,所以他绝对不允许“大约时间”“模糊事件”的出现。因此司马迁只能以公元前841年为开始编订纪年。

所以公元前841年是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年,这一年之后的事件在时间上,记录上,都是非常确切,非常连贯的。

结语: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咎由自取,亲手将自己赶下了台,亲手开创了“共和执政”;同时巧的是,正史《史记》又因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事不能连贯,从而确定这一年为历史上的“确切纪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