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为失误买单的名人之玉面帅哥张学良

欠账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有时候,代价未免太大了!这句话,用在本文主人公的身上,不是很合适。因为张学良最后个人的“失”,却给了国家、民族巨大的“得”。本文且来简单说一说,张少帅的功过得失吧。

古往今来,为失误买单的名人之玉面帅哥张学良

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不平凡少帅的一生

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3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不平凡少帅三大功

一、东北易帜,促成统一。

1928年,大帅张作霖惨死皇姑屯事件后,少帅张学良登上了新东北王的宝座,统领奉军30万精兵,坐拥东北广袤土地。当时,北伐军势如破竹,关内基本实现统一,东北独居关外,易守难攻。日本关东军与南京国民政府都向张学良抛去了橄榄枝,东北命运就在少帅一念之间。日本开出的条件极其优厚——拥立张学良做东北皇帝(是真正的皇帝,而非比喻义)。但张学良严词拒绝了日本的拉拢,决定与国民政府合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撤掉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史称东北易帜。张学良此举确保东北三省留在中国版图内,促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二、中原大战,出兵调停。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关内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经过数月混战,各方实力相当,战事陷入僵局,而张学良虎踞东北,坐山观虎斗。

1930年9月18日, 张学良发布巧电,宣布拥护中央,呼吁和平,并出兵华北调停。就此,中原大战得以平息,减少了内战国人伤亡。

三、西安事变,兵谏抗日。

1936年,面对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张的野心,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但蒋介石的既定国策是“攮外必先安内”,于是,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兵谏成功,合作抗战由此开启。但张学良却付出了被囚禁54年的惨痛代价。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我党高层把他奉为民族英雄主要源于此事。

不平凡少帅三大过

一、意气用事,错杀能将。

张作霖手下最杰出的两个少壮派军官就是郭松龄与杨宇霆。但郭松龄因为起兵反叛,被张作霖处决,只剩下一个有“小诸葛”之称的能将杨宇霆。但张作霖死不久后(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就因为杨宇霆过于嚣张跋扈,竟一时意气用事,设计将其杀害。杨宇霆的死对东北、对中国都是巨大的损失,因为杨宇霆若在,日本侵略者是万万不可能轻易攻陷东北的。张学良晚年也承认,他后悔不该杀杨宇霆,这是他酿成的一大错误。

二、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丢东北。

抵抗丢东北无疑是张学良最受诟病的地方。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启了侵华无耻行径。但是作为东北主帅的张学良,错误地下达了不抵抗命令,使得东北在短时间内全境沦陷,中国也从此陷入14抗战岁月。

三、

热河失守,消极抗战。

1933年2月,日军出兵进攻热河。作为北方主帅,张雪良陷于毒瘾无心战事,在整个保卫战中只去过前线一次,对热河沦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往今来,为失误买单的名人之玉面帅哥张学良

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