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民國有位書法名家,不愛當高官,愛書法。他就是潘齡皋,字錫九,號葛城居士,河北安新人。他是清末、民國年間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自成一家,人稱“潘體”,歷經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朝代的更迭,更能看清一個人的心性,潘齡皋不僅以書法名世,還是一位有骨氣的愛國人士。

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潘齡皋

他生於1867年,終年88歲,是一位很長壽的老人。他15歲就中了秀才,第二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知縣、知州,最高做到甘肅省省長。

兩次辭去省長職位,書法是他最大的精神寄託


擔任甘肅省省長的潘齡皋,痛恨官場腐敗,又因為軍閥之間的派系紛爭,再加上形勢壓力,於1922年毅然棄官歸鄉,日常以賦詩、寫字為樂。

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在家的那段時間,恐怕是一生中潘齡皋最舒服的日子。他深居簡出,專心研習書法。後來又移居天津、最終定居北平。日常以賦詩、寫字為樂。

日偽統治時期,日軍威逼利誘潘齡皋出任河北省偽省長,都被潘齡皋以各種藉口辭掉。日本人看文的不行,直接把他逮捕入獄,被捕時潘齡皋毅然穿戴好壽衣壽帽,表明自己寧願一死也不做侵略者的走狗的決心。好在入獄10多天後,他被友人保釋出獄。

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潘齡皋的一生歷經多次朝代更迭,但他始終頭腦清醒,以才德立身,以書法名世。越是在困難時期,越是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和修為,在這一點上,潘齡皋顯得尤為可貴。


書法,對於潘齡皋而言,閒時可怡情、亂世可謀生


潘齡皋生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英年早逝。潘齡皋幼時天資聰穎,入塾後,讀書非常用功,常常半夜還在點燈自學。成年後,謀生而受聘塾師,白天上課,夜晚在燈下繼續練習書法。他以書法見長,弱冠之年,拿起毛筆來寫字揮灑自如,初具氣象,受到鄉人的誇讚。

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為了生活,他寧願放棄文人高傲的自尊,以賣字維持生計,堂堂翰林之尊,寧肯為人寫字抄經,也不願向日軍低頭換取榮華富貴,失去民族氣節。

經歷過官場浮沉,潘齡皋隱居京華,每天揮筆不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書法更加有名了。在當時書法界,學他書法的人很多,偽造其書作的人也很多。潘齡皋因書名卓著,前來求其書法的人絡繹不絕,他應付不過來,索性就讓自己的女婿陳瑤圃(得其神髓,竟能以假亂真)代筆。

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容納百家,終成獨具風格的“潘體”


潘齡皋的書法熔眾書法家於一爐,自成風格,人稱為“潘體”。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基礎上,遠取蘇東坡書法的豐腴,趙孟頫書法的淑美、董其昌的清雅;近取劉墉書法的濃厚。

潘齡皋以行書見長。不過,他的書法結體與前人不同,呈現上重下輕,左重右輕等特徵,意趣橫生。潘齡皋的書法筆畫飽滿,章法清朗,外柔內剛,在靜謐中蘊含著生機。

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他與譚延闓齊名,有“南譚北潘”之譽。當時還流傳著“草書三原於右任;榜書天津華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齡皋”之語。

當時天津、北平、河北等地商號鋪面,都以宴請潘氏題匾為榮。北京的頤和園、北海團城有他寫的碑文和楹聯。在保定,也有很多他的書法作品存世。民國時期,潘齡皋在北京、天津出版過字帖多達14種。天津古籍書店還為刊印了《潘齡皋行書四種》,極大的弘揚了潘齡皋的書法。

他在民國曾任省長,不愛當高官愛書法,終成一代名家

潘齡皋,這個名字,在書法界可能並不響亮,但從他身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的浩然正氣,這樣的人怎能不受到後世的尊敬與嘉許呢?他才是真正的精神貴族。你能從他的書法中,領悟到這種高貴的精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