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近年來我發現網上對蒙古族的歷史有很多誤解,例如“喀爾喀是奴隸部落”、“蒙古沒有保留部落傳統”等等言論不絕於耳。其實蒙古的部落系譜保留的是最為完整,而且隨著蒙古各部之間的兼併征伐,在不同時期的蒙古部落的構成也是不盡相同的。這一點數以百計的蒙古各個時期的編年史都對其進行了很完備的很完備的記錄,鮮有死角。所以在今天我在這不厭其煩的梳理了一下蒙古各部落的系譜,這個工作量不小,大家都知道正是因為蒙古部落數量龐大,盤根錯節,而且大量部落在歷史的發展中進行了新的融合甚至消亡,想以一篇文章說明這個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以我20餘年的對數十本主要蒙古編年史的閱讀作為基礎,編寫了此文,就是希望蒙古人尤其是中國境內的蒙古人不要忘記自己的骨頭(yas ugsa),不要辱抹自己的姓氏(urug obog),當任何一個民族的人問你關於蒙古部落的源流你都起碼可以有個頭緒。就像大黃冊等多本蒙古編年史的序言裡所強調的那樣,當人不知自己的歷史血脈,那就猶如猿猴牲畜。切不要說在古代蒙古人有必須記住最少7代祖先事蹟的傳統,就是今天在一些蒙古的地方也有能對30多代祖先事蹟徐徐道來的後人,雖然如今大多數蒙古人可能已經做不到這一點,但畢竟我們基本還都熟知自己的姓氏、部落出身,所以請不瞭解自己部落源流的蒙古人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受到一些啟迪,也不枉我今夜不眠奮筆疾書寫下此篇文章。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為減少篇幅,增強閱讀感。我除在關鍵處以外,儘量不提索引的文獻。但在此大體交代一下,此篇文章所引用的史料主要有《蒙古秘史》、《元史》、《聖武親征錄》、《史集》、《南村輟耕錄》、《黑韃事略》、《納臘爾表冊》、《五族譜》、《貴顯世襲》、《蒙兀兒史》、札刺思《編年史》、 《皇明九邊考》、《突厥世襲》、《大黃冊》、《suvdan erkh》、《bolor erkh》、《蒙古源流》、《恆河之流》、《金輪千輻》、《erdeni erkh》、《蒙古黃金史》、《成吉思汗傳》、《成吉思汗名傳》、《成吉思汗黃金史綱》、《大黃金史》、《小黃金史》、《藍史》、lubsangegen《黃金史》、《多桑蒙古史》、《dalai lam佈教之賢者喜宴史》、《拉德羅夫史》、《蒙古溯源史》、《和鄂爾勒克史》、嘎班希喇布《 四衛拉特史》、《土爾危特諸汗史》、《卡爾梅克諸汗史》、《四衛拉特史記》、 《溯方備乘》、《藩部要略》、《遊牧記》、《原初歷史》這是我大概腦海裡正在過的史料、編年史,我在此篇文章裡所得出的觀點和引用的部落源流的一些粗略闡述,大概將引用到以上資料,當然實際撰寫當中不侷限於此。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以後,對傳統的蒙古高原的部落體系進行分解並重新進行了洗牌分封,但成吉思汗並不是說沒有考慮到維護傳承蒙古人舊有的部落傳承。所以為了平衡這兩個政策出發點,就誕生了10進制的分封體系(當然這個制度也是參考了遼金時期的即有經驗)。首先為了打破舊有的大部落體系,成吉思汗在新部落的構架上層使用了萬戶制,即不再保留當時的大部落體系,而是對大部落進行“碎片化”處理。當然萬戶也是由千戶組成的,成吉思汗正是巧妙的利用了這一點,在千戶一級維護了舊有傳統,即按古有的部落源流成建制的保留了各個部落。於是成吉思汗把當時蒙古各部以舊有部落的體系均勻的分成九十五個千戶,如果是大部就以左右中兩翼、三翼的方法在多分幾次,比如朮赤汗國的四個千戶裡就有兩個兀慎部(usun)的千戶,依此類推。所以並不是說成吉思汗以後就沒有舊有的部落體系了,實際上蒙古的舊有的部落體系一直以千戶的形式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在北元時期千戶制與鄂托克制同時存在,並且前者逐步被後者取而代之,但與此相反的是,成吉思汗所留下的萬戶制則在北元蒙古時期進一步發展分封。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根據多部中古蒙古編年史的記載,蒙古部落起源於從額爾古納山谷原出的乞顏、涅古斯兩部,尼侖意為從阿蘭豁阿始祖聖潔的腰部和黃狼天神結合生下的後裔,這乞顏部即尼侖始祖,涅古斯即nokhos(狼部)則是迭列勒斤蒙古的始祖,當然史集進一步解釋了其實尼倫也是源自迭列蒙古,所以說明在逃入額爾古納以前,原蒙古部落即迭列蒙古,當然這個蒙古所指的範圍是原蒙古,即俠義上的蒙古部落範疇。當然也不是所有蒙古語族的部落都在迭列裡,比如塔塔兒部這樣的蒙古語部落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林中百姓的部落都不在這個範疇裡,但是用拉施德的話說在蒙古帝國成立前,在塔塔兒部強盛時,當年蒙古各部都自稱韃靼一樣,在隨後蒙古強盛的成吉思汗時期,乃蠻、汪古、塔塔兒諸部也開始同樣的都以蒙古這個新身份而自居了。

舉例來說,扎萊兒、弘吉剌部都屬於最早從額爾古納逃出的迭列蒙古集團,而像巴爾魯斯、朵豁剌惕則是和成吉思汗的親族乞顏部一樣都是尼侖蒙古部落。對蒙古人有這種基於成吉思汗和蒙古的共同認同感的史料汗牛充棟,我在此僅舉一例說明,土爾扈特使者曾拒絕沙俄要求其攻擊巴什基兒的要求,並表示他們和巴什基兒為同一氏族的部落,同為成吉思汗的後裔。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另外還有一些爭議部落,我也在此順便澄清一下。首先克烈部“是蒙古人的一種”,這個記載是《史集》明確提到的,以《史集》的話語習慣來說,指的是克烈屬於俠義上的蒙古系部落,甚至可以說克烈也算是尼侖蒙古,實際上也的確克烈六部裡有禹兒勤部(yurchin-jurchin)這樣的尼侖核心部落,甚至史集還特意強調克烈的禹兒勤和尼侖的禹兒勤一樣都有最為善戰的蒙古部落的稱號。不過當時克烈在成吉思汗時期屬於各有軍長的大國,這涉及到黃金家族和克烈部互相扶持臣屬的敏感問題,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從《史集》提到的線索裡得到一些答案,例如《史集》提到尼侖蒙古因為和克烈部是同屬一氏的親族,所以在成吉思汗時期以前蒙古並不和克烈通婚。還有乃蠻部向克烈部索取蒙古各部時,克烈部首領以蒙古部同為兄弟部落的關係而加以拒絕,甚至克烈貴族在和蒙古貴族交談時,言必“我的蒙古小兄弟”而稱之,而成吉思汗在早期心甘情願的依附於義父王汗的克烈部並位王汗肝腦塗地,顯然也是因為有著深層的部落親源關係的緣故。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還有就是爭議頗多的乃蠻部,關於乃蠻的詳細分析情況可以翻我的舊帖,簡而言之就是雖然乃蠻部的源流在諸本史料上都沒有詳細交代,但是我們可以從乃蠻的部落構成做反向推論,成吉思汗時期乃蠻部是由別帖乞、古出兀惕、答魯、霍利四部所組成,其中別帖乞乃蠻在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裡被錄入蒙古72部中,當然《南村輟耕錄》裡把乃蠻被分為兩部分,一部計入蒙古,一部計入色目三十一種,這個肯定是因為古出兀惕部的緣故,古出兀惕即伯希和在敘記裡發現的黠戛斯的huchgur部,可以說是非常古老的部落了。

另外乃蠻的皇室答碌部即蒙古的dalun部,是組成巴爾虎蒙古人的核心大姓,幾乎三分之一的巴爾虎蒙古人都屬此姓。霍利則是蒙古的hori部,是今天布里亞特蒙古人的核心部落,在10世紀波斯文獻《世界境域志》裡豁利被認為是黠戛斯部落的組成部分,《世界境域志》同時又明確提到該部和其他黠戛斯部的語言並不相通,可見古黠戛斯部落是由說r系原始突厥語的部落和說蒙古語部落所組成的雙語部落聯盟,這種雙語聯合的部族在內亞、北亞地區是非常常見的,比如作為古回鶻核心後裔的沙洲回鶻直接後裔的裕固族,就是說蒙古語和突厥語的雙語民族,再比如古索侖部是說蒙古語的達斡爾部和說通古斯語的鄂溫克部的部族聯盟,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很多。當然乃蠻是不是有可能是雙語部落,這個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是考慮到乃蠻的部落成份大多來自蒙古裔部落,大概率古出兀惕在當時已經完成蒙古化。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最後在說一下蔑兒乞部和汪古部,汪古部顯然是沙陀後裔,在當時也叫做白韃靼,但汪古部在當時算不算蒙古部落,我覺得算,因為成吉思汗兩次登基,但汪古部自願參加了在成吉思汗還很弱勢時的第一次忽裡勒臺擁立大會。並深刻的加入到了成吉思汗早期小範圍的蒙古聯盟中。史集提到窩闊臺汗說過成吉思汗只會蒙古語這一門語言,顯然成吉思汗和自己的親家汪古部是用蒙古語交流的,所以也不能完全把汪古部排除在廣義上的蒙古部落之外。

至於蔑兒乞部,史料提到過兩個很有價值的線索,首先這個部落是住撮羅子的部落(蒙古語叫urch),分佈在色楞格流域北岸的山林中,還有一有點就是一有風吹草動蔑兒乞部就往巴爾虎和烏梁海部聚集的貝加爾湖東岸的巴爾古津地區跑,顯然該部是一個和林中百姓——衛拉特關係密切的部落,由此可見蔑兒乞在當時或許甚至都算不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遊牧部落。順帶一提,林中百姓和草原上的氈民部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包括尼倫蒙古的一些親族,例如泰赤兀惕部在當時也都是以森林部落而著稱的,而且像弘吉剌、燕只斤這樣的氈民部落據說和巴爾虎這樣的森林部落也有親緣關係,在成吉思汗時期更早點的時候,據說他們都還混居在一起遊牧。還有在史集裡明確提到的就有塔塔兒部、兀魯兀惕部、忙古惕部、巴約特部、烏梁海部在當時同時都有森林、草原上同名的部落,可以說同一支脈在森林和草原地區都各有分佈。


在交代完以上這些的大背景,我想詳細說一下今天蒙古族的部落源流。今天的蒙古族的部落源流是在北元時期穩定下來的,具體來講是由蒙元時期的七個體系,重新混合組成。


1.首先是以成吉思汗的幼子託雷系貴族繼承的蒙古帝國核心ghol tumen-霍勒御前千戶,即成吉思汗在帖蔑該川建立的怯薛制。霍勒御前千戶對後世蒙古部落的影響甚巨,例如史集提到的御前千戶裡的豁兒赤箭筒士軍,即北元時期科爾沁部的前身。而且在這個基礎上延伸發展出了諸如負責帝國後勤的機構——設立在今天內蒙古中部的察罕腦兒行宮,即元代雲需府,也就是後來北元汗廷六大萬戶之一的永謝部萬戶的前身。這些在怯薛、探馬赤軍的基礎上形成的帝國職能機構,在元廷退居漠北後,逐漸形成了新的部落。

這些機構部落按照《史集》的記載都是在蒙古各部中用hosghul制選出來的,即10中選其2的方法,可以說是優中選優聚合起來服務於蒙古帝國汗廷的精英部族。順便說一下,當年元朝在給伊兒汗國選兵的時候因為實在湊不出人來,只能史無前例的用“負hosghul制”以10中選2的方式到蒙古各部中去找單身漢、不再軍籍的男丁(通常有殘疾)、家僕奴隸的方法集合了各部的劣民,這忽必烈才勉強給旭烈兀湊足了西征軍的剩餘分子。所以伊兒汗國作為元朝的分店,基本保留設置了和元朝本部大同小異的部落結構,我估計當時元朝的心態和今天英國人看澳大利亞人的感覺差不多,覺得他們真分家,其實心裡也不稀罕,可能還巴不得……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2.和拖雷汗系維持了傳統姻親關係,以塔布囊(tabun un-五王)而著稱的蒙古東部五部——五投下萬戶體系,元朝的五投下(tabun-tushaal)基本指的是左翼五投下,具體來說就是由扎剌依兒萬戶(jalair)、忙古惕萬戶(mongudai)、亦乞列斯萬戶(ikhres)、兀魯兀惕萬戶(urugud-uruud)、弘吉剌惕萬戶(hongiriid)所組成。其中兀魯兀惕萬戶、忙古惕萬戶是成吉思汗本家所屬的尼侖直系部落,此兩部的首領朮赤歹、豁亦剌答兒以成吉思汗的兩先鋒著稱,因為是本家核心,在蒙元時期有著極其尊貴的地位,即使在也速該去世後,這兩部也自始至終留在了成吉思汗家族的身邊,是乞顏部核心中的核心,兀魯兀惕在北元時期化成三部分別成為科爾沁萬戶、土默特萬戶、察哈爾萬戶中的鄂托克成份。忙古惕則融入至土默特萬戶,形成北元時期土默特的核心部落——滿官嗔部,即蒙古真部。而札剌亦兒部是從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起就開始扶侍乞顏部的部落,是黃金家族的家臣部落,所以地位特殊,其頭人哲勒篾作為成吉思汗的愛將曾被他授予guyin-國王的稱號,代黃金家族管理中原地區,扎剌依兒在北元時期分別融入喀兒喀萬戶和科爾沁萬戶,還有察哈爾八大部裡的核心浩奇特部也源自扎剌亦兒部。

另外元代的弘吉剌萬戶和其親族亦乞列萬戶作為黃金家族世代通婚的親家部落也有著尊貴的地位,弘吉剌在北元時期分別融入喀兒喀部和土默特部,亦乞列斯部則融入至東道諸王裡別裡古臺後裔控制的也可萬戶(ikh tumen),另外一部分本來和察哈爾的克什克騰一樣,原屬於達延汗的ochirbold臺吉的管轄,後被土默特的俺答汗吞併,在後來隨著東土默特向東北平原地區的擴張,這部分ikh部後裔在遷至東北地區後逐漸成為了女真扈倫四部裡的葉赫部,除此以外,根據一些編年史的線索,似乎喀兒喀也有一部分ikhres部後裔。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3.窩闊臺汗系和元代在阿勒泰地區的右翼五投下阿魯剌惕(尼倫)、別速惕(尼倫)、巴約特(迭列)、巴林(尼倫)、兀慎(迭列)。對北元政權的常見誤解之一就是以為北元政權僅僅是忽必烈家族的政權延續,實際上北元政權除忽必烈系的汗王以外,還有5位阿里布哥系的汗王、3位窩闊臺系汗王,以及東道諸王和衛拉特的各一位汗王。當然中間也有些爭議,以後就會細談,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窩闊臺系的汗王和其所屬的部落領土都併入到了北元版圖,衛拉特諸部因為下屬於帝國時期的右翼軍,隨著其實力的強大逐步南下控制了包括今天新疆北部、哈薩克斯坦東部、鄂畢河中上游等原屬窩闊臺汗國的地盤,在這個過程中,衛拉特在驅趕右翼五投下東進後,促使這些部落和蒙古本部進行了更徹底的融合,比如右翼五投下的巴林就分成兩部融入到喀兒喀萬戶和土默特萬戶中。

兀慎併入鄂爾多斯萬戶和土默特萬戶。巴約特(擺腰)分入土默特萬戶和喀兒喀萬戶,別速惕部劃入土默特萬戶、喀兒喀萬戶、察罕萬戶。阿魯剌惕的下落鮮有記載,但有個線索博爾術諾顏的古老完整的家譜發現於錫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現存於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考慮到別裡古臺系的也可萬戶,在北元時期異常強大,出現過毛利海這樣的權臣,再加上也可萬戶的部落譜系並不完整,不排除阿魯拉惕部被也可萬戶吞併的可能。當然居於右翼的還有窩闊臺系後裔闊端所領的雪尼惕千戶、和兩千速勒都蘇,除闊端的這部分所屬部落外,窩闊臺系貴族領有的扎剌亦兒、晃豁坦等部在貴由倒臺後迅速被託雷系瓜分掉了,海都後來在窩闊臺汗國召集到的部署實際上都是反對元廷的各路新部落聯盟,所以得益於闊端系和拖雷家的友好關係,窩闊臺系保留的雪尼惕千戶而後融入進了察哈爾八部併成為其中一部、兩千速勒都蘇千戶的後裔有證據顯示併入了喀兒喀部,為喀兒喀左翼nonoho的後裔所領有。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4.東道諸王四萬戶,《黑韃事略》記載:“其主初僭皇帝號者,小名日忒沒真(即鐵木真),僭號日成吉思皇帝。今者小名日兀窟觸,其耦僭號八人。”在這裡所謂“僭號”即稱汗的意思,可見成吉思汗去世後,把自己的帝國分成了八個汗國。那為什麼後來大家更為耳熟能詳的是四大汗國呢?因為在蒙哥去世後,東道諸王推舉了忽必烈,西道諸王則普遍支持了阿里布哥,而且兩方各自開忽裡勒臺大會,互不承認彼此的推舉結果,終究引發了內戰,最終忽必烈勝出。忽必烈勝利後又和東道諸王的乃顏交惡,最終在撒兒都魯戰役中元廷徹底擊敗兼併了東道諸王的四個國家,所以東道諸王在元代時期都是以元朝的一部分來看待的。直到元廷退回漠北後東道諸王才恢復各自汗國的獨立地位,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東道諸王的四個萬戶在北元時期獨立於達延汗(大元汗)管轄的6萬戶蒙古的緣由。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具體而言北元時期的東道諸王的國家由四個萬戶組成,在北元時期東道諸王各部統稱阿巴嘎部或翁牛特部。關於東道諸王的各部的部落成份,哈赤溫後裔所管轄的察罕萬戶據史集的記載,主體是由乃蠻部的兀赤合失國王的兀出古惕乃蠻部所組成,也就間接說明了西道諸王的乃蠻更多的應該來自豁利、答祿、別帖乞等部。另外烏梁海部、尼倫蒙古的乞裡克訥惕部(北元har chereg部)、伊蘇特即尼倫蒙古的別速惕部(isud是besud-bisud的異寫)。關於別裡古臺後裔控制的也可萬戶的部落成份的記載不多,從後世的研究來看也克(ikh)在蒙古編年史裡常用作亦乞列斯部的簡寫,另外也可萬戶裡有大量的氈民烏梁海部的成份。關於斡赤斤的四千戶(史集說五千戶),是由兩個乞裡克訥惕部千戶、一個別速惕千戶、扎答蘭部的一個殘千戶所組成,另外成吉思汗給母親月倫太后的六千戶(三千軍)郭兒羅斯和太后本家的斡勒忽訥部,後來也被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所繼承。

所以蒙古秘史說的擁有萬戶屬民的斡赤斤系曾在很長的時間內異常強大。後來斡赤斤的屬部即明代三衛裡的福餘衛、泰寧衛兩衛,和烏梁海衛、五投下各部進行融合形成了喀兒喀部,後來喀爾喀部右翼北部的7旗(今天蒙古國扎魯罕省北部,庫蘇古爾省西南部)都是福餘衛的斡勒忽訥部的後裔,另外喀兒喀左翼車臣汗部的5旗源自福餘衛左翼的郭兒羅斯部,郭兒羅斯部同時也是東道諸王科爾沁萬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爾沁萬戶裡的郭兒羅斯部形成了清代哲里木盟的郭兒羅斯左右兩旗。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在東道諸王各部中,在北元時期異常強大的科爾沁部的譜系最為清楚,科爾沁萬戶13部裡的右翼6部在《金輪千輻》中也被記作克烈六部,其中keriid、sakhaid、tuibgun成建制的保留了原克烈六部的核心成份,有意思的另外一本編年史lubsangegen的《黃金史》記載,衛拉特的土爾扈特部的貴族世襲來自哈撒兒系,並且附有完整的譜系,而在土爾扈特方面的多本編年史裡都提到本部和克烈部千絲萬縷的聯繫,結合和特部的情況,在考慮到克烈並非原衛拉特森林部落出身的條件,筆者認為極有可能土爾扈特部來源於託歡太師的女婿哈撒兒系貴族urugutumur和其帶到西部地區的右翼科爾沁的克烈諸部。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到北元中後期科爾沁部在urduhai王時,從13部縮小至僅以左翼7部而著稱,因為右翼6部隨著和碩特和土爾扈特的西遷都被分流到了衛拉特里,甚至一部分進入了察哈爾和鄂爾多斯。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科爾沁部的左翼7部裡還保留了altachin、budachin、tatagalchin等三部塔塔兒後裔,他們來源於被哈撒兒所藏的500戶塔塔兒人。科爾沁的兀魯兀惕應該來自哈撒兒對本家部落的部分繼承。比較特殊的是科爾沁部裡還有下屬蔑兒乞的solon部,和不知背景的haragchin部。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5.衛拉特部的成份在不同時期變化很大.比如在早期衛拉特八部聯盟裡,甚至還有巴爾虎、布里亞特等極東地區的部落。而在衛拉特從葉尼塞中下游地區南下,佔據了窩闊臺汗國的地域後進入了鼎盛時期,進而又形成了額魯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的經典四衛拉特部,這個階段從託歡臺師時期起一直延伸至固什汗時期較為漫長。而土爾扈特獨立於衛拉特,遠遷至伏爾加河成立土爾扈特汗國以後,衛拉特又以輝特-巴圖特部替代了土爾扈特部的位置,組成了後四衛拉特聯盟。

當然隨著準噶爾部的崛起,大和碩特遠遷青海,杜爾伯特出走降喀兒喀等等事件的發生,衛拉特聯盟終究被準噶爾汗國所取代,那時準噶爾聯合統一了衛拉特餘下的小和碩特、輝特-巴圖特等部,強極一時。關於衛拉特各部的源流如下,額魯特和杜爾伯特都是從綽羅斯部分裂出來的部落,屬於原八河流域的衛拉特部。而關於輝特-巴圖特的部的起源則在多部編年史中有略不同的記載,比如巴托兒.烏巴什.圖們所著的《四維拉特史》認為輝特部始祖yabgan mergen是成吉思汗的後裔,而在《和鄂爾勒克史》則認為輝特起源於喀兒喀部(其實這兩種說法也可以同時存在,並不矛盾),巴圖特起源於契丹部。關於和碩特部的起源所有的衛拉特編年史都指明來源於科爾沁部首領agsaldai的兩個兒子aragtomor和urugtomor的爭權鬥爭,最終urugtomor率部敗走西部投靠了他的岳父託歡太師。

土爾扈特部的起源幾乎所有的tod文文獻都指向了克烈部,略有爭議的是土爾扈特的汗系起源(見上一條),支持土爾扈特源自克烈的學者以《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阿爾薩蘭至翁貴的世系。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衛拉特在北元時期和東盟的五投下一樣,是有著黃金家族親家封號的,比如綽羅斯家族常用的封號中有就有shigjin的封號,shigjin即蒙語駙馬之意。這和跛子帖木兒愛用khurgen的封號是一個道理的,在古代蒙古封建體系裡 ,作為黃金家族的親家也是表明同屬黃金家族外延的含義,這個稱號是不可以隨便自稱,而是需要黃金家族方面冊封的。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6.至元三十年元廷為了削弱控制東道諸王各部,把大批吉利吉思、烏思﹑憾合納等謙謙州各部百姓集中起來遷往肇州地區﹐設朵因溫都兒千戶所。同批被遷過去,自稱烏梁海林木百姓的部落,即守護成吉思汗陵墓的烏梁海人,這就是北元時期大名鼎鼎的烏梁海萬戶或中文史料上所說的朵顏衛。而同時被遷去東蒙的吉利吉思人則融入到鄂爾多斯萬戶和喀兒喀萬戶成為這兩部的大支。烏思部則融入東道諸王裡的科爾沁部以uschin著稱。憾合納則融入鄂爾多斯萬戶成為左翼的合 卜合納思。另外一同被遷去的還有欽察部(khemchig),該部後來分入察哈爾八部,此欽察部是從葉尼塞流域遷過來的原欽察人——原欽察起源於葉尼塞流域的黠戛斯和後來遷入中亞並融入了眾多烏古斯部落的中亞欽察差別很大,中亞欽察即z系突厥語部落。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7.西鮮卑、契丹、女真、畏兀兒等和蒙古關係密切的部族成份。以唐古特著稱的西鮮卑在亡國後在北元時期作為喀爾喀和鄂爾多斯的鄂托克融入進了蒙古,有編年史提到察哈爾部也有位數不少的唐古特部的遺民。《元史本紀、卷十三》記:“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左翼》的記載印證了元史的說法,在元代蒙古人管契丹人一律統稱哈剌契丹,其中提到哈剌契丹的吾也元帥在合罕處統領著契丹的10個千戶,女真的耶律禿花元帥也在和罕處率領著10個千戶。

關於喀喇契丹的走向,蒙古編年史提到過察哈爾部有哈剌契丹鄂托克,可能在北元時期隸屬於大汗的中央御前軍,考慮到西鮮卑唐古特和契丹都是蒙古語民族,所以他們應該都很快的融入到了蒙古人當中。而語言和蒙古人差距較大的女真部的情況很不一樣了。

關於女真的走向我們注意到《元史》提到位於東蒙的月倫太后祭祀宮帳“失剌斡耳朵”處有女直屯戶,但考慮到在北元時期東北女真各部尤其扈倫和毛伶衛經常和東部蒙古各部連兵扣邊,讓明朝頭疼不已,並且這些女真頭人多為蒙古姓名,所以我大膽推測元廷的女真10千戶,應該在北元時期從蒙古汗廷的控制當中逐步獨立了出來,並在東北故土重新繁衍、枝葉繁茂。畏兀兒以uigurjin的名稱著稱,該部是土默特萬戶12部裡的1部,在鄂爾多斯更是大枝,甚至不隸屬於鄂爾多斯萬戶12部,以獨立的畏兀兒真4部的形式存在,直接附屬於右翼三萬戶的統領,蒙古的副汗-鄂爾多斯濟農(jinon),當然北元時期的蒙古uigurjin部大概率來自逃亡漠北的吐吐哈的遺部。

帶你瞭解蒙古源流系譜

雖然現在翁牛特部在內蒙古特指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系的部落,但成吉思汗幼第斡赤斤的部落和別裡古臺的也可萬戶也都亦用翁牛特部(un-guud王們)的稱號,而阿巴嘎部(叔部)的名稱也是如此,在今天的內蒙地區這個名稱特指別裡古臺所轄的部落,但在中古時期這個時期也普遍被東道各部使用,例如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兒的部落也用阿巴嘎的稱號,嫩科爾沁也被記做嫩阿巴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