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許倬雲 1930 年出生於江南世族大家,是生長在新舊兩個世界之間的人物。他觸摸到了舊文明系統的夕陽,也同時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識訓練。他在兩種世界中一起成長,二者共同幫助他去觀照和思考更遼闊的事物。在許知遠看來,許倬雲是一套密碼,需要保存,需要不斷書寫。他的智慧,能幫助我們思考,如此脆弱的文明,應該如何守護。


——許知遠眼中的許倬雲


看過《十三邀》這檔節目,我還挺喜歡許知遠那句話的「每個人都是帶著成見來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帶著成見,那你對世界根本就沒有看待方式。」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近一期的節目是採訪許倬雲先生,歷史學家許倬雲今年九十歲了。這位可親可敬的耄耋老人,在與許知遠對話中回憶起抗戰時期國人的共難、互助、求生,仍感慨落淚。看到那一幕,我竟也忍不住淚目,是感動也是榮幸甚至是震撼。雖只能隔著屏幕看著,依然被許倬雲先生思想者的光輝所照耀,感慨古今之大學者,皆為思想上的巨人。


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是什麼?徐卓遠先生在自己所寫的《中國文化的精神》中闡述過自己對現實的批判,對過往的認知,對將來的思考。

通過本次訪談我們可以瞭解到,1930年出生的許倬雲,少時遭遇戰亂,顛沛避難。但也正是抗戰期間的這段經歷,影響了他念書選的方向,他的心性所在,他的一輩子。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許倬雲


抗戰期間是求死不得、求生不成的,年少的許倬雲又有殘廢,那時候不能站起來,就跟著父母跑。許倬雲的父親,是戰地的文官,所以他就跟著父母處於戰線的前前後後。

那時,他們常常住在鄉下,到老百姓那去借個鋪,或到廟裡借個地方住住。這讓許倬雲有機會挨近老百姓的日子,也讓他看到了當時中國人抗戰的精神面貌。許倬雲說,日本人侵略中國,城市被佔了,打了八年是靠農村撐起來的。農村的力量是強大的。

在農村,農夫種田,婦女洗東西,7歲、8歲小孩到地裡抓蟲子、撿蟲子,拔苗、拔草。遇到有時日本人打得急了,他們就臨時撤退。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許倬雲老照片


那時,在各地撤退或者拉鋸戰的時候,前線撤到後邊農村,農村人一句閒話不說,接納難民。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一群人一起餓。


滿路的人奔走,往內陸走,沒有人欺負人的情況。上車,上船,都是先把老、弱、婦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後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不願連累家人,就跟孩子說:你們走、走……

許倬雲從這裡看到了中國“人”的精神不滅,他由此堅信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這也是日後,許倬雲走上研究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歷史的原因。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此外,本期節目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對話是:


許知遠:怎麼重建知識分子的傳統?

許倬雲:今天的大學是不能完成了,但是在訊息如此發達的今天,一個人可以從最起碼的閱讀能力摸索出來。孔子時代不能做到的事情,在董仲舒時代可以做到。我願意跟你坐下來談話,就是希望你把這個消息傳出去,有一千個人一萬個人中的兩三個人,聽進去了,我也滿足了,你也滿足了。


許知遠:您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許倬雲:我傷殘之人,自己不敗不餒,從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有缺陷,不去爭,不去搶,往裡走,安頓自己。只有失望的人,無可奈何的人,他會想想我過日子為什麼過?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這裡我不禁感慨,許老真是一個純粹的人!以及節目最後這許老笑容燦爛的片段,讓我有如沐春之感,想象著這樣一位身軀殘疾、卻給中國人留下來這麼多智慧和思考的人,是帶著怎樣的堅強毅力、高度清醒、持久勤奮一路走來的。


訪談的四十分鐘顯然不夠,之後,我們可以在《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書中繼續找尋思想的光輝。許倬雲先生用「不垮不張狂」來概括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人是合群的動物,我們中國人的一套文化系統,就是怎麼樣人跟人相處,這中間有積極的方面,是儒家。很平淡的、淡泊的,不是消極而是淡泊的、內斂的方向,是道家。一向外一向內,一積極一退讓,一剛一柔,這樣地配合起來,我們進退自如的一套人生的觀念。這一套(觀念)使得中國可以在最困難的時候,忍下去,還不垮,最得意的時候不要張狂。

在人類精神危機之下,怎樣的生活更值得過?無論身處什麼行業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做一名思考者?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六年前許倬雲曾力薦一本茶書《茶葉江山》,點評該書:「茶乃國飲,與酒和咖啡,三足鼎立。日常生活中,茶與米、油、鹽並列。本書表彰茶事,堪稱陸羽知己。」


摘取豆瓣一名書迷這樣寫道:「我也是從小被茶葉泡大,因為我的故鄉是世界滇紅之鄉鳳慶。《茶葉江山》與其說是一本與茶葉有關的地理旅行故事,倒不如說是我們這代人在回憶的版圖裡縱走穿越的情感簡史。」

這就是一位讀者在閱讀後留下的思考和心得,也如作者之一的李樂駿在新書籤售茶會上表達的那樣:「坦白來說《茶葉江山》這本書,就是從這樣的一個意寓出發。中國人為什麼今天還在飲茶,因為在茶當中有我們每個中國人自己的本來面目。」《茶葉江山》一書也讓我們懂得在文化中尋找自信,從茶中找到認同,喝茶與愛國,茶葉與中華民族,早已是一種認同,一種情懷。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經過歷史文明的顛簸和挫折,使得中國化丟失了不少本來有的好傳統。許倬雲先生把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種多元互動的秩序,用《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書追尋和喚醒那些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和灌溉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穿越了歷史與成見,唯思考走到最遠,正如許倬雲先生期許的那樣,要做一個思考的人,不要成為檢索機器。他真的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許知遠謙恭訪談大家許倬雲:六年前他曾力薦一本茶書


我們反思,在全世界都失去文化方向只剩檢索者的今天,在我們喪失對精神內核思考的當下。與時代合謀,也許沒有那麼容易,如何才能在這一段人生的迷茫中抓到一個方向,找到人生的意義呢?


•內容素材來自:《十三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