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為你好",用"負罪感"逼孩子聽話,會成為孩子的陰影

超市的玩具區一直都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看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玩具,孩子感覺自身彷彿置身在天堂,同時也滿懷期望的希望父母能給自己購買想要的玩具。


一個小女孩,帶著口罩駐足在芭比娃娃的貨架上,看著粉紅色的貨架上擺放著不同款式的芭比娃娃玩具套裝,雖然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大半張臉,但不難看出其雙眼都綻放出光芒。

小女孩很欣喜的站在貨架前,幾乎是從頭至尾每個芭比娃娃套裝都看了一遍,後面來了一個推著購物車的中年女性,應該就是小女孩的媽媽了,只見她的媽媽看著自家孩子又站在玩具面前不肯挪窩,便臉上掛著無奈的表情想要裝作看不見側著身喊孩子:"我們該去買菜了哦。"

小女孩卻很直截了當的把自己的渴望表達出來,指著一個自己對比了好久的芭比娃娃套裝對媽媽說:"媽媽,這個芭比好漂亮,有一頭好長好長的頭髮和漂亮的裙子。"

看來是逃不過了,孩子媽媽無奈選擇面對現實,不過她看都沒看那玩具貨架,直接上前抓住孩子的肩膀:"聽話,我們還要趕著回家,爸爸馬上就要下班了。"

小女孩還是不甘心,不肯跟隨母親離去,滿臉委屈的看著母親。

可是孩子母親一開始好言相勸,最後也按捺不住脾氣,很強硬的想要拉孩子走,小女孩哇哇大哭起來,女孩媽媽困窘的說:"前段時間爸爸媽媽都沒去上班,家裡錢都不多,上個月不是剛給你買了布娃娃,你怎麼就不能體諒一下爸爸媽媽的辛苦呢?"


聽到母親這番話,小女孩一下子就收住了哭鬧聲,有些不知所措的低下頭揪住自己的衣襬,最後沮喪的跟著母親離去。

像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家長們利用孩子產生的"負罪感",從而產生壓力以達到勸阻目的的方法手段。

很多家長對於這一方法的使用是得心應手,也確實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注意,在這背後,可能給孩子留下來陰影。

一:家長喜歡用"負罪感"勸阻孩子的原因

"負罪感"是一種比較主觀的心理情緒,當一個人做了一件自認為違反了自己良知,或者對他人有侵擾的事情時,就會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以及自身產生後悔或者罪過的情緒,滿懷愧疚感。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要求會加重父母的負擔,或者是自己的選擇和快樂其實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樣的認知會導致孩子產生"負罪感",從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會發揮很快的見效,而一些家長在嚐到甜頭之後,就會依賴上這種方法的採用,以達到自身對孩子的教育目的。

1.提升孩子的行動力

但孩子產生負罪感的時候,就會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負面情緒和拖延症狀也會成為孩子的愧疚根源,孩子會認識到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是被父母所否定的,所以就會使得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得到改善,孩子開始主動地進行進步和提升,從而提升孩子的行動力。

2.有助於父母教育理念的更好輸出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自我意識會逐漸的清晰,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要遵從自身的選擇,在這個時候孩子一般面對父母的教導都會有逆反心理,想要依照自己的意願行動,這就導致教育理念得不到很好的實施。


而如果利用孩子產生的"負罪感",孩子會擯棄和壓制自身的想法,從而在心理上選擇妥協,使得父母的教育理念能夠被順利的實施,家長傳達給孩子的教育信息,可以更好的被孩子接納,相對性的家長的教育負擔也相應的有所減少,孩子更加傾向於按照父母的心意來完成任務目標。

孩子能夠乖巧聽話且懂事是每個家長所希望的,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家長總是想要儘可能快速的進行壓制。

每個人,包括年齡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道德倫理標準,若自身行為甚至意識違背了這個標準,就會產生愧疚之情和負罪感,更方便孩子進行教育和指導。

二:利用"負罪感"達到教育目的有什麼負面影響?

利用"負罪感"來達到教育的目的一邊情況下都會很快的見效,所以一些父母都會習慣性的採用這一方法,可是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父母給予孩子的負罪感會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陰影,不僅僅是自我價值和自我評價等方面的體現,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言行舉止。

1.負面情緒的積壓

孩子產生"負罪感"後選擇的妥協,其實是對自我需求的壓抑,慢慢的負面情緒被積攢,孩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在這種不良的情緒的影響下,無法全身心的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


2.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因為擔憂父母對自身產生失望和不滿,為了減少負罪感,孩子從而選擇無條件的妥協和順從,忽略了自身的需求,對他人的要求有求必應,這樣一來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有著不良的導向,影響孩子在成長髮展中的判斷。

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被"羞恥心"和"負罪感"裹挾的孩子,會對自身的價值定位形成偏差認知,對他們的快樂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綜上可見,"負罪感"教育是不可取的

三:如何正確的表達自身對孩子的期望以達到更好的引導效果?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在六歲之前,一個人的人格就已經成形,他對於生命的意義、追求的目標、處事的方式及情緒的基調都已經固定。


所以在童年時形成的那些觀念,哪怕是那些錯誤的觀念或者解讀,也會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所以對於教育方式的選擇家長也要多加註意,避免不良影響的產生。

1.多誇獎和和鼓勵孩子

誇獎和鼓勵可以給人自信和東西,對於孩子的進步和發展則更是如此,孩子們需要得到家長的讚美,這會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在面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更有勇氣,同時也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2.父母做好模範榜樣形象

要想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就要做好一個模仿榜樣作用,同樣家長不應該施加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應該先過好自己的生活,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寬泛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能營造一個和緩的親子關係。

3.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

家長是領路人,家長如果想要和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的協調關係,促進教育引導目的的達成,那麼前提就是要學會尊重孩子,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互動中增加了解和認識。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相反,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促成良性發展。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