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匿名用户356772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回答

朱元璋是个草根创业者,历经千辛万难才建立大明王朝,他驱逐暴元,还个太平世界,值得我们尊重。

朱元璋登基之后必然需加强君主集权,才能实施野心和抱负,保证自己王朝长治久安。

朱棣原本没机会能问鼎无上之位,他夺取朱允炆皇位,他得位不正,他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努力,才可消除这种不少影响,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都十分不符合朱棣不安的内心,他要大家认为他做的不比自己父亲差。

朱元璋为此废宰相、杀官员,大势收权,要其拥有无上皇权,在其强有力手腕之下,文臣不敢造次,再加之其上佳精力,要其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朱棣经常亲征,要其没足够事件处理政事,他就给文臣权利,内阁就产生了,毕竟随着皇帝更迭,权利不断加强,以至于会出现后世之君经常受到文官集团制约。

朱元璋、朱棣均为雄主,文臣不敢造次

朱元璋、朱棣为一代雄主,必有极佳之处,后世之君只需按照他们之路就可,无奈朱允炆削藩太急,要朱棣找到机会推翻了其皇位,顺利登基。

朱棣文治武功极佳,不太是个守成之君,更是个创业之君,这要其在处理建文旧臣中毫不留情,不容许任何人挑衅其合法性。

朱棣这个时候只能以强硬态度,才可稳定局势,否则就有人提出其得位不正,这要朱棣很难受,为此他只能不断建立功绩,期望可掩盖其过处,这也是要我们明白为何朱元璋朱棣期间文臣不敢造次原因。

土木堡之变,武将集团丧失主动权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三位帝王期间,武将集团占有主动权。

这个时候大明王朝急需武将稳定局势,文臣并不能为之所靠,这也是那句武将战天下,文臣平天下由来。

可无奈朱祁镇这小孩,渴望创下不世之功,贸然听从王振之话亲征,明军损失惨重,朱祁镇本人也给瓦剌俘获,大明王朝差点灭亡。

朱祁镇亲征带上了不少文武官员,其中不少都为百战之将,无奈因一个错误命令,要武将集团全军覆没,朝廷为稳定大局只能启用于谦为首文官,保护北京。

于谦不负众望,打赢北京保卫战,大明王朝为此又延续了百年,可这战中文官集团权势加重,武将不在有重权,从此大明文官机会来了。

明朝中后期,帝王怠政文官权势加重

万历、隆庆、嘉靖三位皇帝时期,可以说是明朝内阁权利达到顶峰,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很多时候就是皇帝不在勤政,更多放权,从而要自己更多时间从事喜爱之事。

皇帝对权力放松,文官抓住机会往上爬,自然权臣也会出现,严嵩、徐阶等人就代表皇帝维持朝廷运转,皇帝不在处理日常政务,更多就在大事上过问就好,大明王朝文臣就迎来他们黄金时期。

朱元璋绝对是个另类,毕竟他超高精力要其紧抓大权,这样虽可压制文臣。可一旦更换皇帝,难保后继之君,会有朱元璋勤政之举,这也导致文官集团有足够时间发展,从而抗衡皇权。


莫地方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他们二人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强势,果断,能文能武。历史无数次证明凡是懂得军事的皇帝,他们一般都很强势,文官集团几乎无法抬头。

皇帝够英明,够厉害,文官都害怕啊。当真还有几个不怕死的箴臣。事实证明,当官的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前途着想,很少有官员冒着杀头的危险与皇帝死磕。

朱元璋一生杀官员无数,堪称最能杀官员的皇帝,试问这样的皇帝哪个不怕,哪个文官胆子那么大,敢和皇帝争权。

朱棣也不用说,在权利面前,连亲儿子都不放过,何况文臣,管你是啥官,敢和朱棣争权,那只有一个后果——杀。

而明代后世的皇帝见的世面少了,也缺乏那种果断和能力,文官也都是文化人,一个个都狡猾狡猾的,很难对付,因此,明代后期宦官才会亮相,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皇帝斗不过这群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戏说明史


朱由检笑了,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而且这被撤掉的十四位,还都是正经八百的兵部尚书,仅仅只加兵部尚书衔的还没计算在内。这十四人里,其中有九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 刑部尚书,前后撤换了十七人。 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十一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抃等。 各地巡抚被斩杀的十一人、未来得及问罪先行自杀者一人:“终崇祯世,巡抚被戮者十有一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而河南李仙风被逮自缢,不与焉。”《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颜继祖传》。





多特萌徳


明朝尚武的皇帝其实也就4个,分别为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厚照。其中朱瞻基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辈、朱厚照是土木堡以后,唯一一个懂军事的。


亲自带兵上阵的有5个,除了以上4个,还有一个朱祁镇,虽然他不懂军事,最终酿成大败,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军事进攻态势,但是人家的确是亲征啊。

真正不受文官制约的,也不需要通过太监来也制约文官的,只有3个人。分别为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熜。


朱元璋和朱棣是马上天子,在他们的时代,文官势力相当弱小。甚至文官成为明朝政局一个影响深远的势力,还得拜这两位皇帝所赐。

首先,朱元璋如果不废除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他就不需要文官大学士这类秘书班子。


其次,朱棣这辈子靖难之役,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袭之后,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过够了马上天子的瘾,但实际治国却丢给了文官集团,以至于最后选嫡也不得不向文官集团实质性妥协。


再次,朱高炽即位后,彻底调整了内阁班子,给予了巨大的品级地位和权力,让他们彻底凌驾于六部之上。原来的皇帝只要对付丞相一个人,后来的生于深宫的皇帝,面对的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有的自己利益运作和不受皇权干预的晋升体制的文官集团。


最后,在朱棣死后20年后,之前朱元璋和朱棣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武将勋贵集团,被朱祁镇同学彻底报销于土木堡,文官集团就逐步失去了制约。

好在当年和文官集团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另一个特殊阶层,那就是太监,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关键作用。后来朱瞻基教他们读书,绝对不是因为好玩。


真正厉害的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位权谋手段近乎达到明朝巅峰的人精皇帝,那真可谓“云在青天,水在瓶”。

朱厚熜刚进紫禁城,就让玩了一辈子鹰的杨廷和,被鹰啄了眼睛。靠一己之力,利用文官集团自己的武器“礼仪”,将整个文官集团打败,并且让他们实现了大分裂,并且将整个文官集团踩在了自己脚下,成为自己的傀儡。


炒米视角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沉重的徭役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一时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发,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生于贫困家庭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加入推翻元朝的起义中,凭借其机敏英勇的作战才干,很快得到赏识,声名四起。接连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辉煌的大明朝由此正式建立。

朱元璋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为政勤廉,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不断发展,开启洪武之治的盛世。当然,为巩固中央集权,朱元璋在政治上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起初,无论是中央建制还是地方治理原则在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置丞相,地方推行行省制。然而没多久,朱元璋就察觉到中央的丞相和地方的长官权力过大,对自身权力存在不小的威胁,尤其丞相胡惟庸独断专行、权倾朝野,更是朱元璋的眼中钉。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及相关官员,同时宣布废中书省,废除丞相。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有效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整肃纲领,采用严刑酷法,当政31年,拔除贪官15万余。

朱元璋一生励精图治、内政修明。而丞相的废除,也为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权分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自此皇帝一言九鼎,真正地将至高权力牢牢握在了手里。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废除丞相之后,所有的政务负担全都落在了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这便是后来内阁制度的前身。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辅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至此,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朱棣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也就是说,此时的内阁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并非权力机构。因而内阁初期并无多大实权,对君主专制也构不成威胁。

直至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开始不断上升,自此往后,内阁权力愈发重大,地位愈加重要。到了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皇帝自然也愈发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内阁大学士成了不称宰相的宰相,不仅相权在实质上没有被消灭,反而因为收集权力,导致更多的权力集中在内阁的手中。皇帝独裁,文官因为很多权力被上收,为了自保,在科举座师等传统维护下,文官选择了抱团而立,最终成了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拉锯战。

内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票拟制度,由于奏折的数量非常庞大,除重大事项外,皇帝往往很少查看奏折中的内容,所以阁臣言简意赅的建议就顺理成章成了最后的措施。内阁在维护皇权至上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完成帝国实权的承接。譬如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借着皇帝老师的身份,很容易就能影响年幼的神宗朱翊钧的决策,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使得张居正掌阁初期拥有绝对的权力。

然而除了皇权,内阁与六部、司礼监的矛盾也不少,甚至内阁本身也矛盾重重。由此可见,内阁制度在当时并不能与君主专制政体完全适应,内阁地位的特殊又使它成了矛盾辐辏之所,各种矛盾的发展,无一不是加剧了政治的腐败。至于后来导致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除了皇帝自身资质平庸、无心政事之外,废丞相、设内阁的决策也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责任。

《明史》

《朱元璋简介》


历史战争


除了个人年龄和能力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国皇帝基本上是靠一己之力打下和夺来天下的,因此,他的地位和权利任何人不容置喙和染指。而治世皇帝则不然,由于兄弟众多、竞争激烈的原因,要想登上大宝,必须在后宫或太监或大臣中寻找帮手,甚至结盟,如此上台后就必然牵扯利益分配问题,其权利被瓜分、受制约是正常现象,不被架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二、政治上采取内外服制度,即京畿与封地相互倚重,组织架构采用内臣外臣设计,即太监、侍中等近臣与外廷大臣相互制约,这样的政治制度和权利架构,周朝就开始了,这两副挑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皇帝被一方制约的问题。明熹宗朱由校,为了不受朝廷大臣制约,能抽出空来做木匠,同时还能说了算,硬生生捧了个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一己之力就可抗衡以东林党为首的外臣。

出自皇宫内院妇人之手的治世皇帝,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不是天资特别聪颖的天才,只要继位有蹉跎,行政必然受制约,这是做皇帝的代价也是宿命。





徐大乎


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细细的研究,少则能写一篇名为《论明代文官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的长篇论文;多则能出一本专门研究明代文官政治的书。

不过在这里,只能简单的探讨一下。

题目认为朱元璋和朱棣能不像后来的皇帝受文官集团制约,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皇帝强势。众所周知,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江山是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马上皇帝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强势。说话办事说一不二,没人敢顶撞,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受文官集团制约。

第二,皇帝能力强。这点在朱元璋身上尤为突出,洪武四大案几乎将朝中一扫而空,然而朱元璋却能事必躬亲,将国家维护的井然有序,对他来说,那些文官多一点少一点根本无所谓,自然不可能受他们的制约。

第三,文官集团尚未成型。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都是国家刚刚建立,科举制度推行时间还不长,加上靖难朱棣清理了一批,文官集团还不是很壮大,难以与皇权抗衡,因此也无法制约皇帝。

第四,武将勋贵集团的制约。土木堡一战,导致明朝的武将勋贵集团损失殆尽,文官集团失去了制约,在朝政上野蛮生长,最后发展到能够制约皇帝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你只要看看文官们是如何制约皇帝的。

一个是对皇帝不合适的旨意进谏,这个恐怕都不能算制约,身为大臣,进谏本就是职责。只不过有的言辞激烈,能唬住皇帝。

二是撂挑子,要么你开了我,要么你杀了我。来了我你得自己干活,杀了我你得承担恶名。

数来数去文官们就这些手段。

因此嘉靖皇帝做出了好榜样,所有大臣在他的领导下对同僚是斗来斗去,对皇帝是极力表现。

不听话就换人,你不干有大把人想干;

所以说,羚羊敢向狮子叫板的时候,多半都是狮子在打瞌睡的时候。能被文官制约的皇帝,不是懒惰,就是软弱。

即使到了胡惟庸那种程度,想挑战皇权,朱元璋只用一句话便解决了:

那就都杀掉吧!

刀把子在皇帝手里,制约皇帝?不存在的!


人生是一场耕心之旅


朱元璋和朱棣作为尚武的皇帝手里是有强大的兵力的而且杀伐果断!当然可以一言九鼎。

发展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宰相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确立,皇帝的权力进一步的下放分散,使得皇帝的权力开始下降。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阶层空前膨胀和精英阶层确立了独立性,无论是经济上的独立性还是思想上的独立性都在不断加强,单个精英或精英团体与君主或皇帝的利益,与帝国的利益越来越难协调一致;而君主的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下降。

因此,出现了明朝皇帝越来越难以控制文官集团,越来越难以随心所欲。维护君主,打击精英,反历史潮流而动,严重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成为历史必然。



纵情山海间


皇帝的性格强势与否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强弱,再说弄出太监势力也不是为了抗衡文官集团,而是相互牵制,实际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中的。

首先说明朝的体制,明朝拥有非常完善的政治体制,有一整套内阁机制管理国家,但内阁机制也取决于皇帝的喜好,皇帝若想实际掌控,直接掌控内阁就可以了。这也是明朝能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基础,甚至万历皇帝不上朝也不影响国家稳定和对外战争的胜利。

其次要说皇帝的性格了,朱元璋和朱棣性格非常强势,事必躬亲,让人总感觉国家在他们一人掌管之下,国家的兴亡也系于皇帝一人。而其他的皇帝则给人感觉不强,因为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这也是因皇帝性格造成的,明朝的完善体制不需要皇帝事事亲为,不过想管还是随时可以管的,看皇帝喜好了。

最后就说明朝的朋党之争,明朝后期,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为了攻击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了,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发展。为了减少朋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皇帝开始将宦官提上加以抗衡,事实也证明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我们还是要认清,宦官从始至终也没有影响到皇帝的统治,都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做事。

虽然明朝皇帝名声多不好,但皇权一直非常稳固,个人性格让皇帝给人的印象不同。


史知今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01 文官体制是朱元璋治国的唯一依仗,作为体制的创建者和开国皇帝,他自然有多种办法控制文官为己所用,文官势力对于皇权构不成实质威胁


明朝建立以后,与历代“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样,朱元璋也定下了“世乱用武,世治宜文”的治国方针,在大力清除威胁皇权的开国勋贵集团的同时,也积极地从帝国行政体制上完善文官制度的建设。


早在元末的群雄争霸中,朱元璋就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这些知识分子为朱元璋夺得天下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相较于只能冲锋陷阵的武将,显然他更加青睐和倚重文官对帝国的行政管理。

(明朝的丞相如同昙花一现)

虽然大力重用文官,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放松对文官的戒备心理,同样采取制约的手段,防止其权力过大来威胁皇权,这从他对丞相的处理态度上可见一斑。


丞相是百官之首,历朝历代都有设置,然而到了明朝,实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却被朱元璋取消了,就是因为朱元璋认为丞相位尊权重,威胁到了皇权。洪武朝的几任丞相如李善长、胡惟庸等,都是被朱元璋找理由干掉的,最后干脆不设丞相了,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02 对于日渐膨胀的文官集团,明成祖朱棣在对文官体制进行革新的同时,采取重用宦官的手段以制衡文官集团,防止其权力过大


明成祖是通过发动政变夺得皇位的,本身得国不正,虽然政变时对忠于建文帝的文官集团进行了血腥杀戮,但是以方孝孺等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反抗,也使明成祖更清楚地明白,朝中大臣的支持对自己皇位巩固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支持,也是给自己皇位的正当性增加砝码。


因此,除了以铁血手段对付那些死硬分子外,更多的还是实行优容降臣的手腕,因为他不可能将天下所有大臣都杀掉,还要让这些人帮助他治理国家。

(文人内阁)

跟他的老爹一样,朱棣对文官也非常重视,登基之后,还对文官集团还进行了革新——成立文人内阁。因为丞相被取消了,虽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是皇帝也是人,一个人精力终归有限,必须有得力的文臣辅助才行。


永乐朝的文人内阁基本上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只能帮着他处理政事,提供参考意见,并没有实际权力。在文治武功、威名赫赫的朱棣手下工作,这些没有实权的文官自然也翻不起浪花来。


此外,为了防止内阁的文官权力坐大,朱棣还通过重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太宗文皇帝建立北京,防微杜渐无所不用其极,初令锦衣卫官校暗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尤恐外官询情,随设东厂,令内臣提督控制之,彼此并行,内外相制。”成立东厂、司礼监,就是朱棣制衡文官,使文官和宦官内外相制的结果。


03 到明朝中叶时,以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的建立,使得皇权逐步退居幕后,皇权不仅要面临文官集团的制约,还要受到宦官集团的制约


到明朝中叶成化一朝时,明代的文官政治已经形成,明朝特有的儒化宦官群体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形成了以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


票拟是明代内阁最主要的权力。所谓票拟,就是内阁代替皇帝审阅大臣的奏章,草拟对奏章所提事件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给皇帝审阅。而票拟又受制于司礼监的“批红”(也就是朱笔写得批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

(内阁与司礼监内外相制)

凡遇国家大事,内阁先给出处理意见,然而由司礼监批红,这就是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有了这个体制,基本上皇帝就是个摆设了。心情好了,就看一下宦官递上来的奏章,没有心情了,就让宦官和内阁看着整了,就这样,皇权逐步被削弱并退居幕后。


皇权受制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在这种困境之中,如果碰上一位有为君主,没准还能适当改善这种局面,但实际情况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都是庸碌之辈,如嘉靖、万历、天启等,不是玩木头就是当道士。在这种状况下,想要重新掌控和强化皇权,无异于痴人说梦。


结语:再回到题目上来,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而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呢?说到底,就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能力撑不起野心,或者压根没有野心。没有雄才大略,没有端正的治国态度,即便朱元璋给后人留下再好的文官体制,他的继承者也接不起来。


本人专注历史相关问题,解答历史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欢迎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