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韩非子,因一小人死丨想要知行合一,得学会与现实握手言和

公元前233年,秦国的一个监狱里。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

一个中年男人斜倚牢门边,披头散发,狼狈不堪。他,就是天下闻名的韩非子。

韩非不懂,他沉心于著书立说,和世间究竟会有多大瓜葛?怎会有致死的罪过?

他不服,写了封请求赦免的书信,请求同门李斯替他转给秦王。

可李斯却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

经过几天煎熬,他释然了。对于一个思想家而言,理论广为流传,就已得到永生。

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假使肉身不得不死,那不要也罢。

就如一百多年前的,雅典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韩非也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缓缓饮下毒汁。接着,韩非闭上双眼。人性本恶,不必苛求。想着想着,他慢慢滑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伟大的思想家死亡了,但其学说却薪火相传,更为熠熠生辉。

可能韩非没想到的是,

给他带去死亡的,却是一个被他瞧不起的“卑贱之人”。


大师韩非子,因一小人死丨想要知行合一,得学会与现实握手言和

韩非子


流浪的思想家


韩非一生都在流浪。

他出身韩国王室。走学术路线,离不开一场失败的王位争夺。

韩非的父亲公子虮虱,在韩国的太子争夺战中失利,最后隐姓埋名,流落民间。在楚国,公子虮虱和楚国民女结婚,生下了韩非。

韩非得知自己身世,是在自己十多岁,父亲公子虮虱临终时。楚王听说公子虮虱在楚国留有后人,便找到韩非,并通知韩国。

此时韩王王位已稳固,不怕侄儿会篡位。便采纳了丞相张平主张“仁爱”的建议,将韩非领回韩国。韩非在韩国获得了一份封地。韩非虽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但是韩釐王却一直不给他任何职务。

从小在异国成长,回国之后还面对韩国王室的猜忌和打压。韩非成年后,虽然锦衣玉食,但本质还是待业青年一个。

人生的第一个选择题来了:是离开故土,还是继续做混吃等死?

韩非其实并不想选。但为摆脱尴尬处境,他只好离开韩国,到楚国向荀子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游,韩非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学术思想也开始萌芽。

但从来都缺乏的归属感,让他的身心一直都在流浪。


大师韩非子,因一小人死丨想要知行合一,得学会与现实握手言和

春秋战国时的游学


中国版的“君主论”


学业虽然大成,但当韩非回国后,发现依然没有卵用。

有了思想的韩非,比可怜弱小又无助的韩非,更让韩王猜忌和怀疑。

韩非提出过建议,希望用政治最正确的法家思想,为积贫积弱的韩国带来一次大改革,让韩国再次伟大。

但没用的,韩王根本不信任他。没办法,天生自带的“被鄙视”属性。

学有所成,不为所用。还有比这更痛苦的吗?

为什么我做的一切,都得不到人认可,都得不到人赞同。韩非感到出离愤怒。

其实,我们假使进入一个新领域,刚开始也会处在鄙视链的底端。对此,又有两个选择:积极融入环境,或者努力提升逼格。

积极融入环境,这个选项,对韩非不太可能。

那他只能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逼格。

一腔悲愤凝笔端。韩非先后写下了一系列名篇,包括《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洋洋洒洒十余万言,全面的阐述了他的法家思想。

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后来被封建统治者们奉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中如是说。意思即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一千多年后,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

两者殊途同归,方法类似,目的相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明智者,应顺势而为。

若选择做个如鬼谷子般的隐士,写下这么多爆文之后,他还能拿着稿费快乐地喝酒赏桃花。可韩非却偏想要在这阴谋家、骗子横行的战国时代,实现他的治国理想。——这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

从清谈阔论的学界,到勾心斗角的政界,这个界实在跨得太大了。因为,要入世,就要具备凡俗之心。

只谈哲学,是得不到面包的。

并且跨界还要考虑成本。在战国时代,跨界失败,搞不好就是死亡。


大师韩非子,因一小人死丨想要知行合一,得学会与现实握手言和

百家争鸣


一次失败的实践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向强调“知行合一”。“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实践永远充满了挑战和吸引力。

连几乎与世俗隔绝的韩非,也想看看这人间沧桑。

一个机会来了。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

韩非的书,写到秦王心里去了。这才是经国济世的良策啊!“我要见到这个人,死无憾矣!”秦王说。秦王问李斯后得知,这是韩非的书,他人,在韩国。

一场战争,因韩非而起。不给人,就捣蛋。

此时的韩王,即使再不愿,也只得放人免灾。

到秦国之后,韩非宛如上帝下凡人间,得到自秦王始,由上自下的顶礼膜拜,所到之处处处生辉。大票粉丝夹道欢迎。

但喧嚣之后,他却失望地发现,环境并没有那么理想。

韩非是韩国人,他想维护韩国的利益。但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就是要灭韩。

若为了韩国,他大可以离去,最不济就隐迹江湖,像张良一样图谋再起。

但他又放不下荣誉,感到秦王于他有知遇之恩,这种感觉简直不要太好。所以最终他还是没走。

怕的就是这种摇晃不定。不选择等于放弃。

在职场上,假如你不能左右逢源,就要善于韬光养晦。必须要选一种。接受现实,才能谋求长远。

韩非又一次脱离了世俗环境。他的一次次沉醉在众人的恭维中,高调地展现自己的实力:在他的最强大脑前,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被碾压的渣渣。

这让秦王深感不安,用他吧,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用他吧,他这么强,回国无异于放虎归山,给统一设绊子。

既然得不到,那就毁灭他。

终于机会来了。

出于帮助韩国的考虑。有一天,韩非实在忍不住,说了一个小人的坏话。

这人叫姚贾,是个标准“政治掮客”。他带着千两黄金,瓦解了燕、赵、吴、楚四国联盟,回国后刚被秦王封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更何况姚贾是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韩非说。

人家姚贾刚被封为上卿,风头正盛。你一个来自敌国,毫无根基的人,没事惹他干什么?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姚贾为自己辩解,取得秦王信任。然后睚眦必报的姚贾开始反噬,向秦王诬告韩非。善于察言观色的李斯,也出面补上一刀,跟着进了谗言。

他李斯哪有坑害同学的胆啊。李斯骨子里就是胆小谨慎的性格。假如有这么狠,后来他就不会受制于赵高了。

这其实都是秦王的安排。李斯只不过是替秦王背锅罢了。

于是,一代法家大师,死在了推崇法家的秦国。


大师韩非子,因一小人死丨想要知行合一,得学会与现实握手言和

秦始皇嬴政


结语:“知行合一”,与现实握手言和


韩非之死,是时代的悲剧。但同时,也和他个人选择不无关系。

虽然一生都在流浪,但他完全可以在精神世界找到归宿。即便选择入世,也完全可以和现实握手言和,暂时隐去大师光芒,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冷静判断和选择。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一方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另一方面,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从这可以看出,虽然知决定行,但行也同等重要,所占分量基本对半开。

韩非在“知”上的功夫已经举世公认。但他有没有想过,进入一个全新“行”的领域,他就得放下一切荣誉,重新开始?

职场中,我们也要有“熬过去”的觉悟。即使你有才能,有想法,也最好能够放低身段,融入公司的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1、要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在职场中,恃才傲物是大忌。因为在高明的想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千万不能指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而是要从低到高,一步步设定自己的目标。

2、要不断明确坐标,知道“自己在哪”。职场,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否则发展目标不明,难免会发展受阻。

3、不要让观念成为天花板。“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开明的心态,在不触犯原则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有所变通。改弦更张,才会打开新局面。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

也许只有不断改进,及时调整,和现实环境协调一致,才会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为顺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