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古人防疫的智慧,你絕對想不到……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皇帝命後宮嬪妃自殺殉國,自己還親手殺死了兩位公主,其中長女長平公主因用手擋劍手臂被砍斷,讓自己的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然後跟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縊而死。在大家的心中可能認為明朝的滅亡與明朝末期皇帝昏庸無能、治國無方導致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有關,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的,明朝的滅亡還與一件事息息相關,那就是發生在明朝末年的那場大瘟疫。

震驚!古人防疫的智慧,你絕對想不到……

闖王李自成

明末鼠疫流行於崇禎六年(1633年),開始的爆發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又傳到北京,造成大批的北京人口死亡。其中就包括大批明朝軍隊士兵,鼠疫在軍隊裡面大肆傳播,死亡的士兵數量驚人。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但在這次瘟疫爆發期間,一位中醫的出現,挽救了不少老百姓的生命,還開創了我們國家最早的傳染病學說。這個人就是明朝末期的中醫學家吳有性。

震驚!古人防疫的智慧,你絕對想不到……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吳有性,字又可,號淡齋,江蘇吳縣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際,是“溫疫學派”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有《溫疫論》一書,開創了一套溫熱病的辨證論證方案。

震驚!古人防疫的智慧,你絕對想不到……

中醫學家吳有性

在明末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東、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溫疫流行,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由於醫家當時用一般治療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劑,往往無效,甚至導致病情遷延,進一步向危重階段發展,致使枉死者不可勝數。鑑於以上情況,吳有性潛心鑽研,認真總結,提出了一套新的認識,強調這種病屬溫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溼,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於天地間存在有一種異氣感人而至,與傷寒病絕然不同。不論從病因、病機到診斷、治療均有區別,使其與傷寒病分開另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瘟疫論》。

吳又可在該書中所列瘟疫病種有發頤、大頭瘟、蝦膜瘟、瓜瓤瘟、疙瘩瘟,以及瘧疾、痢疾等急性傳染病,他明確指出這些病都不是六淫之邪所致,而是四時不正之氣所為。其症狀與傷寒相似而實際迥異,古書從未分別,吳氏一一加以分辨論述闡明,並論著制方。其中著名的劑方有達原飲、三消飲等,示人以疏利分消之法。在治療上,他提出了一整套祛邪達原理論,臨床治療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他的“癘氣”之說,首先肯定它是一種物質,“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從而否定了疫病之由是“非其時而有其氣”的舊觀點。他還指出癘氣是多種多樣的,有特適性的,更有偏中性的。這就從病因學方面將溫疫與一般外感病區別開來,並與傷寒病加以區分。吳氏突破了六氣致病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新的傳染病病原觀點。這些,已被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所證實,這是吳氏對溫病學的一大貢獻。

創立了達原飲一方以治療溫疫。達到使邪氣盡快從膜原潰散,以利於表裡分消的目的。方中檳榔能消能磨,為疏利氣機之品,可以除伏邪,又可治嶺南瘴氣;厚朴亦屬疏利氣機之品,可以破戾氣之所結;草果辛烈氣雄,可以辛散以除伏邪蟠踞。三味藥物相合協力,以使氣機疏利,直達巢穴,促使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方中又用知母以滋陰,蓋溫疫之邪性屬溫熱,易傷津液之故。熱傷營血,故加芍藥以和血,再加黃芩以清燥熱之餘,用甘草以調和諸藥。藥雖七味,卻能調暢氣機,透達膜原,故為治療溫疫之邪的主方。由於溫疫之邪從膜原既可入裡,又可出表,故而經常兼見表裡症狀,吳氏又創立三消飲,以治療溫疫之邪出入表裡,表證、裡證、半表半里之證兼見者。三消飲即達原飲再加大黃、羌活、葛根、柴胡、生薑、大棗而成。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溫病辨證論治綱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學術見解,充實了中國醫學溫熱病學的內容。其學術思想使溫疫學說獨立成體系,對中國醫學的貢獻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對於古人的智慧您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