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地的房企,可能都犯了這些錯

最近,土拍市場的火熱程度出人意料。

根據中原地產統計顯示,2020年1-2月份全國50大城市合土地出讓金額5180億,同比上漲4.1%。在成交總價TOP10城市中,一線城市上海、北京增速分別為112%、14%,增速明顯加快。

但大家可能也留意到了,活躍在土拍市場的主要是頭部房企。其中TOP10企業1-2月拿地總額1413億元,佔TOP50企業的49.4%。與此相對的是,很多中小房企即便手上有錢,也根本拿不到地。

浙江某房企區域總告訴明源君,他們這兩個月一直在到處找地,但看了快2個月,還是一無所獲。更有一家小房企總裁透露,他們去年看了100多塊地,最後只拿下2塊,目前手裡只有一宗待開發土地了。

為什麼有些房企總是拿不到地,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規模和實力不足,有些地沒有資格拿,因為無法“入圍”;二是有機會拿,但沒錢,算不過來賬,不敢拿;三是吃過拿錯地的虧,變得畏手畏腳,一猶豫就錯失良機了;四是拿地全靠蒙,缺乏系統打法。

都說地產行業進入了大魚吃小魚時代,中小房企一旦沒有發展,只會越來越危險。那麼,地產下半場,中小房企到底應該如何拿地?如何避免拿錯地?明源君對話了多位中小房企高管,他們講述了一些拿地心法,明源君下面總結分享給大家。

拿不到地的房企,可能都犯了這些錯


切忌機會型拿地,深耕型拿地更安全

以前很多中小房企喜歡投機式拿地,進到一個城市看到有合適的地就拿,做完就撤。他們認為做深耕太累,其實機會型拿地風險更大,而且很難拿得到地。

一方面,全國到處機會型拿地,對各地市場都研究得不夠深入,信息滯後,很容易拿錯地。

溫州某房企區域總吳總告訴明源君,他們公司2018年跟著某地產30強去江西、湖北等三四線城市佈局,結果拿了2個項目都嚴重虧損,比如湖北的項目做了高低配,一下建了2000多套房子,賣了2年只賣掉400多套。問題就在於對當地市場不熟悉,前期調研做得不紮實。

另一方面,機會型拿地都是就單個項目算賬,地價略高就算不過賬來,一般很難拿到地。

吳總表示,經過這次慘痛教訓,公司下定決心紮根浙江、廣東兩大區域,再也不去外地了。浙江區域雖然競爭激烈,但公司在政府關係、客戶理解、決策效率等,在當地都有絕對的優勢。現在,公司在浙江區域進一步下沉,到鎮上去拿項目,這些相對封閉的市場,一般房企都沒膽量來。

而且,在同一個區域拿地,是多個項目一起算賬,拿高價地也不怕,因為新拍地價格高了,前面拿的地價格也漲了,算起總賬就沒有壓力了。

近年的黑馬房企新力地產走的就是深耕型拿地路線,不做純機會拿地。新力每進入一個城市,如果判斷該城市只有一個適合的項目,再便宜,利潤率再高,都不會去拿。

中小房企要長遠發展,深耕區域是很好的選擇,這就要求房企從一開始就有全局觀,選準根據地之後,要多拿一些地,多做些項目。甚至開始一兩個項目,適當作出些利潤犧牲,以超高性價比打敗競品樹立品牌,後面的項目才能享受到品牌溢價。

拿不到地的房企,可能都犯了這些錯


扎堆去熱點城市拿地

根本拿不到

從1~2月拿地數據來看,一二線城市仍是房企拿地重點,長三角區域部分城市土地成交增長勢頭強勁。比如杭州、成都、常州、溫州、濰坊、湖州等城市都非常火熱。

像這種頭部房企扎堆的熱點區域,競爭激烈且土地溢價高,留給中小房企的空間非常有限。因為你的投資邏輯跟別人一樣,拿地節奏一樣,但是資金沒別人多,怎麼競爭得過?倒不如去一些非熱點區域的強三四線城市找機會。如何判斷這些城市是否健康?房地產戰略專家卞克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判斷:

第一,土地供應有計劃、有節奏。

供地不是因為政府財政緊張,錢少地多,地價下跌,實際上肯定有風險。第二,人口有新增或有流動性。能夠淨流入更好,但只要具有流動性,短期內都存在一定需求。第三,一定要有產業支撐,有產業支撐才能留得住人才,否則人才都會外流。

不過這些指標大家都會看,中小房企要致勝,要從微觀去研究機會點,比如:

1、不光看大數據,還要看小數據。比如小學入學人口增長率、高淨值人群數量等。很多房企很重視項目所在區域小學生的數字。搞清楚這個數據,也就搞清楚了家庭數量,搞清楚當地貴族學校學生數,就能按比例計算出高收入家庭數量了。

2、一個城市土地市場有沒有前景,真正投資要研究二手房數據。如果一個城市二手房交易活躍,就說明這個城市潛力大,而且二手房交易是有數據可查的。

3、庫存大的城市不一定沒機會,要看庫存結構是怎樣,

庫存是什麼產品,後續供地條件怎樣,能不能做差異化產品。

4、在同一城市圈內,只考慮當地的產業情況是不夠的,必須考慮相鄰城市的產業。如果同一城市圈內有幾個產業定位相同的城市,其中的弱者,可能會被強者逐漸吸走產業資源和人口。有些三四線城市高鐵開通後,大家都到鄰近大城市工作、買房、消費,本地經濟反而落後了。

而在區位選擇上,也應該形成自己的投資標準:

1、政府規劃是投資分析最基本與最重要的資料之一,越全越好。每進入一個城市就要充分收集政府規劃動向,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功能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專項計劃、古城保護規劃等等。

比如城市某個片區新增用地中,商業寫字樓用地比例大的地段,升值潛力更好。因為高端寫字樓越多,未來就能聚集越多高收入人群,這裡的地價或房價上漲空間就大。

2、城市越小,對距離越敏感。

小城市不大,開車5公里都嫌遠,你拿10公里以外的地容易死。有房企統計過:縣級市距離3公里為宜;一般地級市近郊(3-5公里)尚可;中大型城市城郊(3-5公里),近郊(5-10)公里為佳,遠離市區30公里地塊要重點考慮資源、配套及地塊規模。

3、拿地要跟著軌道交通走。通常交通時間比交通距離重要,而交通工具裡時間最可控的就是軌道交通,所以,40公里外即將開通軌道交通的地塊,優於30公里外只有公路交通的地塊。

拿不到地的房企,可能都犯了這些錯


拿地盲目貪多容易死

拿太少容易出局

開年後,不少房企對後市比較樂觀,他們認為經濟下行,國家會拉動內需,而每次拉動內需都會利好房地產。於是有些中小房企也跟風搶地。

確實,對於資金充沛、經營能力強的房企,一季度確實是拿地好時機。一方面,很多房企現金流吃緊暫緩拿地,導致土拍市場競爭壓力變小。另一方面,可能會出現很多資金鍊斷裂的房企賣項目甚至賣公司,會有一波收併購的機會。

但是,房企不應該盲目樂觀,尤其中小房企不要一窩蜂去拿地,從當前中央的態度來看,限價放鬆概率很低。一定要根據公司經營情況把控好拿地節奏。

首先,根據公司資金狀況來制定拿地策略。

廣州某房企運營總告訴明源君,公司只有在還款壓力不大、資金充沛時會積極拿地。即公司現金短債比大於1,現金資產比大於1時,公司會採取積極的拿地策略。一旦現金短債比小於1,尤其半年現金短債比小於1時,公司會謹慎拿地甚至暫緩拿地。

當然,不同房企設定的指標不同。比如龍湖買地的底線是全年淨負債率50%-60%,半年淨負債率的60%-70%,底線不能突破。通過這樣保證買地的節奏,控制風險。

其次,根據公司增長目標、現有土儲來明確拿地貨值。

對於土地貨值,由於公司資金相對安全,他們今年定的指標是達到年銷售目標1.2倍左右,比如今年制定200億銷售目標,拿地貨值至少要達到240億。如果後期銷售回款情況良好,資金充沛,會考慮適當提高土地貨值倍數到1.6甚至1.8.

再有就是看總儲銷比,根據資金情況這個比例控制在1.5~2.5。一般手上土地貨值夠賣2年到2年半。

一方面,如果拿地太多,比如儲銷比太大,錢都在地上了,手上沒錢建房,週轉跟不上,風險很大。另一方面,如果拿地太少,則會跟不上公司發展速度,容易掉隊,所以一般會要求儲銷比不低於1,起碼要夠下一年賣。

整體來看,公司今年拿地策略偏向保守,不會盲目貪多,避免造成財務成本消耗過高,資金風險增高。

拿不到地的房企,可能都犯了這些錯


不要貪便宜拿大塊的土地

現在拿地越來越難,本質是土地成本太高,而房企利潤越來越低。中小房企由於融資渠道有限,日子就更難過了。什麼樣的地能拿?怎麼提高拿地效率?

1、要拿地貨比低的地

現在的房地產行業,最大的風險就是地拿貴了。

對於中小房企,資金實力不足,堅決不能拿高價地。某百強房企投資總透露,他們公司拿地最看重的是地貨比,地貨比大於0.5一般不會拿,投入成本太高。但這種地一般都比較偏遠,所以很難選到合適的地。

還有很多房企上調銷淨率標準,通常要求達到12%以上,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未來存在價格回調的可能,提高拿地要求才可以更有效防範風險。

2、不要貪便宜拿一大塊地

有些中小房企,憑藉較好的政府關係,喜歡低價拿大片土地,表面看起來地價不高,但由於規模大,前期投入資金也很高。在一二線城市,你拿大塊地沒問題,明年可能就漲了。但在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土地價格三、五年不漲,20億砸進去,明年再拍可能就是18億了。地價不漲的地方不要拿一塊大地,儘量拿中小地塊。

多大的地塊合適?中南置地認為,地塊規模(規劃建築面積)控制在10萬~15萬平方米比較好。而且要優先考慮能做出高性價比的地塊。

3、儘量別碰有風險的收併購項目

最近地產行業有不少收併購機會,但千萬不要衝動,不要碰有風險的項目。因為很多項目就是出問題才要出售。如果收購了有風險的項目,可能接手過來就要還債,還有一堆手續等著辦,消耗很高的財務成本和時間精力,得不償失。

4、合作拿地優先選擇純財務投資人

這幾年合作拿地、聯合開發成了中小房企發展的主流模式。但很多中小房企由於實力不足,在合作開發中話語權很低,不但賺不到錢,還受一肚子氣。

某房企高管告訴明源君,這兩年,公司旗下近10個合作項目,大部分項目推進都不太順暢,

很多房企合作一輪後都進入了黑名單。合作談崩的原因各種各樣,比如三觀不合、開發理念不合、開發節奏不同等。

目前他們選定了兩三家固定合作伙伴,其中他們最滿意的合作伙伴是純財務投資人。純財務投資人只出錢,只要求分紅,不參與操盤。這種合作方式不但省心,而且非常高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操盤節奏來走,再也不用看大房企的臉色。目前,他們已經在廣州、上海、蘇州等地與該投資商展開了多個項目的合作。

5、梳理投資標準,提高決策效率,降低風險

每個房企都應該樹立自己的一套標準和模板,只要一對照,就能快速做出判斷,降低出錯的風險。

比如某30強房企把土地從優到次分為ABCD(城市核心區,近郊,遠郊,純剛需),C類特別熟悉才會做。項目自身的篩選上,二三十萬方的最合適,以滿足快週轉;大的地塊要求承受的容量更高,是有發展潛力的板塊且地價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