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作者/罗岳良


本文旨在用浅显的文字论述笔者对湿气的见解,如有不当,敬请包涵。


水湿之气在自然界和人体内广泛存在,它滋养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灵。


但如果外界环境水湿太过,和(或)体表的正气(中医称之为“卫气”,即防卫、保卫之气)处理水湿的能力下降,自然界的湿气便可侵犯体表,中医称这一病理状态为“湿邪犯表”。


如果体内的正气(本文称之为“元气”,即一切生代化谢的原动力)

处理水湿的能力减弱,体内的水液无法正常地运行代谢,从而变成一种湿邪停留于体内各处。中医称这一病理状态为“湿邪内生”。


湿气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现将“湿邪犯表”和“湿邪内生”的湿气病症分别详述如下:


一、湿邪犯表


正常情况下,卫气就像尽职尽业的边防战士,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的湿气进行着博弈。如果卫气充足,外界环境的水湿也无太过时,身体可以和自然界的水湿之气和谐相处。


如若卫气虚弱,湿气便可乘虚而入,酿成“卫虚表湿”病理状态。如若卫气尚充实,但湿气太盛,湿邪亦可强势犯人,导致“卫实表湿”的病理状态。


1、卫虚表湿


卫气虚弱之人(犹如国防力量薄弱的国家),平素往往有怕风、畏冷、易感冒、易出汗等一派防御固护不足的表现。这类人应对外界湿邪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将侵犯到体表的湿邪祛除,如果再遇到淋雨、水里作业、梅雨季节,居住环境潮湿等情况,更是雪上加霜,让卫气应接不暇,从而导致湿邪浸湿肌表。


湿性有重浊、黏腻、滞涩、阴寒等特点,所以当卫气虚弱且感受湿邪后,除上述防御固护不足的表现外,还可能出现身体烦疼、酸痛、沉重、头痛、头蒙等表现。


此类病人的病理机制有卫气虚弱和湿邪犯表两方面,故中医辨证为“卫虚表湿”证,其治疗方法为扶卫气之虚,祛在表之湿。代表方剂为防己黄芪汤,具体药物有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


湿气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2、卫实表湿


卫气较为充实之人,平素无怕风、畏寒、易汗、易感冒等防御固护不足的表现,但因外湿气太盛,从而导致湿邪侵犯体表。如久居湿地(南方多湿,云贵川为盛)、常年水里作业、摄身不慎不避风雨、洗澡后不及时擦干身体、或暑天汗出之时贪凉淋浴,这些情况会给卫气处理湿气带来很大的负担和不便。一旦超出卫气的工作负荷,会导致湿邪犯表,遏郁卫气,甚则化热。具体临床表现为身体烦疼、酸痛、发热、无汗、痘疹(常常发红发痒)、面黄、头痛、鼻塞、身重、胸闷、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等表现。


此类病人的病理机制为湿邪犯表和卫气被遏两方面。中医辨证为“卫实表湿”证,其治疗方法为解表祛湿,宣肺畅卫。代表方剂为麻杏仁苡甘汤、麻黄加术汤。具体药物有麻黄、杏仁、苡仁、白术、桂枝、炙甘草。


卫气较为充实之人,平素无怕风、畏寒、易汗、易感冒等防御固护不足的表现,但因外湿气太盛,从而导致湿邪侵犯体表。如久居湿地(南方多湿,云贵川为盛)、常年水里作业、摄身不慎不避风雨、洗澡后不及时擦干身体、或暑天汗出之时贪凉淋浴,这些情况会给卫气处理湿气带来很大的负担和不便。一旦超出卫气的工作负荷,会导致湿邪犯表,遏郁卫气,甚则化热。具体临床表现为身体烦疼、酸痛、发热、无汗、痘疹(常常发红发痒)、面黄、头痛、鼻塞、身重、胸闷、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等表现。


此类病人的病理机制为湿邪犯表和卫气被遏两方面。中医辨证为“卫实表湿”证,其治疗方法为解表祛湿,宣肺畅卫。代表方剂为麻杏仁苡甘汤、麻黄加术汤。具体药物有麻黄、杏仁、苡仁、白术、桂枝、炙甘草。


二、湿邪内生


正常情况下,身体内部的元气,时时刻刻都在负责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和各种精细入微的新陈代谢,其中就包括对体内水液进行有序地升降出入和新陈代谢。具体表现为对体液进行有序地运输、分布、疏泄、固摄、组装、拆分和温煦蒸发等等。


如若身体的某个部位元气衰弱,便会导致这个部位的体液升降出入障碍和新陈代谢紊乱,导致湿邪便在该部位窃生,久而久之,该部位的水湿之邪越积越多,超出一定程度便会让人患水湿之病。


当元气衰于肾系,则肾系无法对水液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正常的体液变为水湿之邪泛溢于肾系,从而临床上表现为小便不通,或阴囊潮湿,或蓄水为疝,或带下清稀,或遗精滑泄,或阳痿不举,或体渐肥胖(中年发福多属此类)。


同理,当元气衰于脾胃,则湿邪内生于脾胃,脾胃气机被湿邪所阻,从而出现腹满、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当元气衰于肝胆经,导致湿邪泛溢于肝胆经,从而出现胁肋胀痛、头目眩晕、抽筋、肌肉震颤、肢体痿废、呃逆。


当元气衰于心肺,导致湿邪泛溢于心肺,从而出现胸痹疼痛、心悸、怔忡、精神异常、咳嗽、咳痰、喘促等。


当元气衰于五官头部,导致湿邪滞留于七窍,从而导致头昏、胀、重、痛,头发脱落,记忆力减退,鼻塞流涕,喷嚏不休,视物昏花,牙龈肿痛,声音嘶哑,咽中如有物阻等。


综上所述,不同部位的元气衰弱会引起相应脏腑的水液代谢障碍,相应部位便会窃生水湿之邪,进而引起相应的症状,这些症状是极其繁多的,几乎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多科室的疾病,但症状仅仅是疾病的表面现象,高明的中医需要通过表面症状,去细心推求疾病的本质。

上述湿邪内生的症状虽然繁多,但是其病变本质均为元气衰弱,无法正常有序地完成体内水液的运输、分布、疏泄、固摄、组装、拆分及温煦蒸发等,便会导致水湿之邪内生于身体一个或多个部位。久而久之,水湿之邪堆积到一定程度,便可使人患水湿之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湿气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此类水湿之病,中医辩证为“元气衰弱,湿邪内生”,治疗方法为温阳化气利湿,代表方剂有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真武汤、生姜泻心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之类,临床具体用方应当审查病变部位,元气衰弱的程度以及水湿之邪的多寡进行正确的选择。

>>>>>>

备注:


1、诊病用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本篇文章更多的意义在于科普,阅读者若有诊病需要,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仅凭借本文所述来诊病用药。


2、中医学博大精深,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若有不同看法,请友善交流。



2020年2月27日

庚子年二月初五

湖南·衡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