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俠,死於“搬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武俠夢。然而歷史中真實的大俠,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恣意瀟灑、仗劍天涯,而是“舞刀弄劍,一點都不酷”,甚至因為名聲,走上末路。

《資治通鑑》在漢武帝元朔二年裡記了一件事:在漢武帝的親自指揮下,政府查處了一個叫郭解的人,最後判了他死刑。司馬光不僅把這件事的關鍵情節都交代到了,還長篇累牘地引用了班固和東漢末年著名學者荀悅的相關評論,來討論這件事,前後加起來千把字。

《資治通鑑》以文筆精練著稱,用一千個字來處理一件事,篇幅不算短。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資治通鑑》只用了六卷,平均一卷得講九年,每卷最多也就一萬字左右。所以《資治通鑑》的編纂有一個“潛規則”,不是對國家政治、社會民生有重大借鑑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一般不予錄取。

郭解只不過是一個民間的俠客,這樣一個小人物,漢武帝為什麼要親自出面處理他?《資治通鑑》又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篇幅來討論他?

郭解其人其事

郭解是河內郡軹縣人,他的父親,在孝文帝的時候就是一名俠客,後來犯事被朝廷誅殺了。可能是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年輕時候的郭解,雖然個頭短小,但也喜歡仗劍任俠,一臉殺氣,“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呼朋引類,作奸犯科。除此之外,私造貨幣、挖人祖墳這類事也沒少幹。

一代大俠,死於“搬家”

以郭解為主人公的電視劇《劍行天下》劇照

但年長以後,郭解開始檢點自己的行為,“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變得比較謙恭節儉,而且能做到以德報怨,給與別人幫助之後也不期待回報。有點做老大的派頭了。

郭解姐姐有個兒子,仗著郭解的勢力,做事比較霸道。有一次強灌著別人喝酒,結果把對方惹怒,死在人家刀下。對方也知道郭解不好惹,趕緊逃命。郭解的姐姐不幹了,說郭解的外甥,就讓人這麼給殺了,兇手都抓不住,你郭解以後在道上還怎麼混啊?就把兒子的屍體扔在路邊,想用這個辦法來刺激郭解。

郭解早已打聽到了兇手的藏身之處。這個兇手也感到比較窘迫,他知道郭解有勢力,惹不起。最後只好跑到郭解那裡自首。誰知郭解卻對他說,這個事情不怪你,是我們家小孩不對,“公殺之固當”,甚至還說你殺得對。說完就把兇手給放了,然後郭解自己出面,把外甥收葬了。

這個處理結果,讓很多人都對郭解感到很佩服,即便是親外甥被人殺了,也能理清是非曲直,不偏袒。此後信任郭解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來投靠他,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社會團體。

然而,從社會治安的角度看,郭解處理這件事的方法是有問題的。這是樁命案,該如何處理,應該由政府相關部門承擔調查責任,司法介入進行處理。作為親屬,你怎麼看這件事的是非曲直,你能不能原諒兇手,那是另外一回事,不應該影響法律程序的推進,更不應該擅自處理。

但在郭解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司法力量的干預,這說明什麼?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上,政府和法律不一定能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而像郭解這樣的人,很多時候聲音可以比政府響。

所以像郭解這樣的人,既因為有處理糾紛的能力而享有聲譽,同時也讓普通老百姓感到一絲懼怕。百姓怕官府,你居然比官府還厲害。於是在郭解的家鄉,就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解出入,人皆避之”,只要一看到郭解,人們都自覺讓路,躲得遠遠的。

一代大俠,死於“搬家”

《劍行天下》劇照

但有個人偏不信邪。此人見到郭解,居然“箕倨視之”,坐在那兒,兩條腿往前岔開,像個簸箕似的,這在古代是一種很無禮的舉動。郭解的手下非常氣憤,當場就想把這個人給殺了。郭解卻阻止了手下,暗中問了這個人的姓名。

郭解是不是想打擊報復呢?恰恰相反,郭解說:“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在本鄉本土被人不尊重到這種程度,說明是我自己的品德不行。於是郭解就要“修德”。怎麼修呢?古代的時候,老百姓要為政府服徭役,一般每個壯丁一年裡面要義務勞動一個月。郭解就跟當地管事的官吏打招呼,說輪到這個人服役的時候,就跳過去,不要讓他承擔徭役。

得罪郭解的這個人一開始很奇怪,眼看著就輪到要去服役了,怎麼官府不找我呀?幾年下來都是這樣,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郭解在暗地幫他。這個人很感動,我之前對郭解這麼不尊重,他不但不記恨,還幫我。於是就跑到郭解那兒去謝罪,表示要尊重他。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對於郭解來說,這是以德報怨,通過這樣的舉動又一次贏得了別人的尊重。但再仔細想一下,這裡還是有問題。大家輪流服役,本來是一項制度。郭解一句話,此人就不用去履行義務,這是對制度的破壞,對其他百姓來說也不公平。郭解雖然立了德,但他立的是“私德”,同時卻破壞了“公義”。

戰國秦漢的遊俠群體

郭解這個人物,《史記》和《漢書》都是把他放在《遊俠傳》裡敘述。按照司馬遷的分類,郭解屬於布衣遊俠的典型。

“遊俠”這個群體,從戰國一直到漢代,都非常活躍。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裡面把這類人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卿相之俠,一類是布衣之俠。

卿相之俠,最著名的就是戰國四公子。他們就憑藉著自己的財力和政治地位豢養了一大批才能之士,稱為“門客”。此風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代,比如淮南王劉安,就是漢武帝時代典型的卿相之俠。

一代大俠,死於“搬家”

▲ 淮南王劉安的門客蘇飛、目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合稱“淮南八公”,後在道教傳說中被衍化為八位仙人。

另一類布衣之俠,在漢代初期尤其多,郭解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他們雖然只是平民,但也在社會上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不過收養門客、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並不是遊俠最核心的特徵。司馬遷曾經總結過,無論是卿相之俠還是布衣之俠,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 一諾千金,為了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甚至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這才是遊俠的真精神。

當時洛陽有兩戶仇家勢同水火,很多有名望的人都來調解,都沒能成功。有人想到了郭解,專門把郭解從軹縣請到洛陽來。郭解一出手,仇家還真給面子,同意和解,可見郭解聲望之大。

但這還不是故事的高潮——郭解一看事情解決了,就對當事人說,這件事洛陽本地這麼多有名望的人都來調解過,你們都沒給面子,現在我一個外地人跑過來一調解就成功了,這話傳出去,那些洛陽大佬多沒面子啊!我現在連夜就回去,你們就裝作這事還沒完,等改天洛陽本地的聞達賢人再來調解,你們借坡下驢,當眾再和解一次,也算是給那些大佬們一個面子。

大家看,郭解不僅做好事,做好事還不留名,想著法地把功勞讓給別人。漢代的活雷鋒啊!

郭解的作為,讓我們想到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無論是作為卿相之俠的信陵君還是作為布衣之俠的郭解,都非常有個人魅力,令人想望他們的風采。

一代大俠,死於“搬家”

信陵君竊符救趙

但另一方面,無論是竊符救趙,還是郭解稱霸一方,他們解決問題的手段,都不是走常規途徑。這些行為,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非常嚴重的罪行。

正是這些超越於體制之外的非凡手段,成就了郭解的聲望,也給他種下了死因。

大俠之死

中國古代的皇帝,很多都是剛即位就開始替自己造陵墓。

漢代的傳統,一個陵墓建成,就要遷徙一批人口到這個地方,把這個地方給充實起來。但這些遷徙人口不是隨便挑的,往往是那些在自己的家鄉有一定勢力和影響力的人。為什麼要把這些人遷走?其實這是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社會的一種手段。因為這些人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大,有糾合群眾反抗政府的潛在能力。

藉著茂陵初成的契機,漢武帝下令,家產達到三百萬的鉅富之家,要遷居茂陵。

郭解的家產不夠這個數。但郭解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遠遠大於三百萬家產。一位姓楊的地方官吏就把郭解也列入遷徙名單了。為此,大將軍衛青親自到漢武帝那兒替郭解說情,說郭解家裡很窮,不符合家財三百萬這個標準,應該不在被遷徙之列。漢武帝卻說了一句話:

“ 解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

郭解一介布衣,居然能讓大將軍親自為他說情,看起來家裡不窮。所以漢武帝斷然要遷徙郭解。

郭解往長安方向走,一進函谷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歡解。”當地有名望、有勢力的人,不管以前認不認識郭解,都爭著和他結交。關中已是天子腳下,郭解還能受到這樣熱捧!

就在官府遷徙郭解前後,郭解手下把當初遷徙郭解的楊家父子都給殺了,算是替郭解出氣。楊家人到長安告狀,郭解手下又到長安,把上京告狀的人給殺了。如此膽大妄為,令漢武帝再次關注郭解,親自下令要把郭解捉拿歸案。

郭解被捕受審,又翻出不少舊底子。其中一件舊案是,郭解在軹縣老家,有一位儒生批評郭解“專以奸犯公法”。就因為這麼一句話,郭解的手下就把這位儒生給殺了,並且把他的舌頭割了下來,非常殘忍。但這件事,郭解確實不知情,而且手下眾多,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幹的。

辦案官吏說,此事不能怪郭解;但御史大夫公孫弘卻說:“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郭解一個平頭百姓,有這麼大的權勢,人雖然不是他殺的,但這比他自己動手殺人還要嚴重。最後漢武帝同意公孫弘的意見,不僅判了郭解死刑,還誅滅了他的家屬。

一位平民的死刑判決,竟勞動皇帝本人再三過問,看似不可思議。但這正表明,郭解和漢武帝之間存在著不可調解的矛盾。在漢武帝看來,郭解擅作威福,分明是在向皇權示威。

站在我們今天的立場來看,很容易看到郭解這類人物的兩面性。一方面,這類人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和威信,建立了一套解決民間糾紛的模式。但另一方面,他們處理糾紛的方式,很多都是法外行為,有時候甚至極端到要靠殺人來解決問題,這又是在破壞社會治安。他們是民間社會的活力,同時也是法治化的隱患。

司馬光之所以願意在《資治通鑑》中花費大量筆墨來描述郭解現象,原因也正在於此。作為政府權威與社會秩序的擁護者,司馬光在書中雖然自己發表觀點,卻大量引述班固支持漢武帝打擊郭解的文字,而沒有采納司馬遷對郭解的同情之論,顯然也是在藉此表達他自己的態度。這也提醒我們,在討論不同歷史學家的敘述時,不能用機械化、簡單化的眼光去看問題,而是要深入分析每一個細節,這樣才會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