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牽引竟沒達到預想的效果?

今天就來說說頸椎牽引吧,前幾天接受了頸椎牽引後,小編的頸椎就舒服多了,可是依然也有人問會不會發生危險,也有人很費解,為什麼我做了牽引我的頸椎改善並不明顯呢?今天就來說一下相關的因素。

牽引是不是危險的?

關於頸椎牽引是否會發生意外,是許多患者在接受牽引治療前會產生的疑問,一般牽引治療還是相對比較安全的,某些極個別的情況往往也是適應症把握不當或者是忽略了患者存在其他較為炎症的疾病所致。只要按照牽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來掌握牽引的範圍,牽引意外的可能性會變得很小。另外,在牽引的過程中,如果嚴格按照正規的操作程序進行,並經常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牽引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的很低。

為什麼會沒有效果?

這裡小編要跟大家再說一下,牽引效果不理想有很多的因素都會影響效果,就像我們做實驗任何一個環節的不適當不嚴格的遵守規則操作都會影響實驗結果。牽引的角度,力量,時間,牽引時的體位等都會影響牽引的治療效果。

牽引角度,就是頸椎牽引時頸椎所處的位置。不同的頸椎問題需要採取不同的頸椎位置,通常認為,頸椎屈曲位時的牽引可以使椎間隙和椎間孔增大,頸後部的軟組織得到良好的牽張屈曲24°是保持牽引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但不出現反張的最大角度。一般不提倡後伸位頸椎牽引,因為這種情況不僅不產生椎間隙增大,還會使椎間關節面間隙增大而椎間隙減少,這極可能增加有椎節不穩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發生意外的危險性。但屈曲位頸椎牽不適合寰枕關節(寰枕關節牽引的最佳角度是保持正常的頸椎前凸的中立位或0°位)

牽引角度

頸椎病—牽引竟沒達到預想的效果?

在治療小關節功能障礙時,頸椎應處於屈曲位,目的是使受傷的小關節囊處於最大的鬆弛狀態。當頸椎向前屈曲時,頸1和頸2的小關節面開始移動,進一步屈曲則相應為頸2,頸3,頸4的水平等,即關節面水平越高,屈曲程度則越小。通常上頸段(頸1~2)為0°到5°中頸段(頸2~5)為10°到20°,下頸段(頸5~7)為25°~30°。在這些位置,相應的小關節囊處於相對鬆弛的位置可使關節面獲得較好的分離。

椎間孔損害的治療應將患者處於使椎間孔最大限度展開的位置,即屈曲,向對側側屈並向受累側旋轉。椎間盤功能障礙的治療最好使患者頸椎處於中立位。這一位置脊柱的韌帶是鬆弛的,容易產生椎間題的分離作用。

牽引力量

頸椎病—牽引竟沒達到預想的效果?

一般認為,在無摩擦力的條件下,近似於患者體重7%的牽引力量可以使頸椎椎體產生分離。但不可否認,頸椎的牽引力量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體位頭頸部重量,患者的放鬆程度,應用的牽引方法,牽引時摩擦力的大小和牽引裝置等。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的改變原定牽引力量的大小。因此目前較為認同的觀點是在坐位牽引時,9-14kg的牽引力量就可基本達到頸椎椎間隙增大的作用,這也是牽引頭部的力量和抵抗肌肉張力產生阻力所需的最小牽引力量(神經根型頸椎病大部分文獻採取1/10體重的牽引力量)

牽引力量,具體應用上可從7秒到數小時不等。但普遍認為頸椎牽引的機械效應發生在牽引的最初幾分鐘,故選擇25分鐘左右的牽引時間較為適宜。而且頸椎牽引時間與頸椎牽引力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牽引力量較大的時候,牽引的時間略短些。(如果是針對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那麼牽引時間在5-10分鐘都是適宜的)

牽引體位

頸椎病—牽引竟沒達到預想的效果?

最常見的體位是坐位和仰臥位。仰臥位頸椎牽引可使頸4~7椎間隙後部增寬更為明顯,效果更好而且這個體位頸部肌肉放鬆,牽引角度更適合調整。但是在這個體位下頸椎牽引時摩擦力的問題應該加以考慮。坐位牽引雖然患者位置不易穩定,牽引角度變化也小,但卻牽引無摩擦力。

適應症

頸椎病—牽引竟沒達到預想的效果?

頸部肌肉痙攣

頸椎退行性椎間盤疾病

頸椎椎間盤突出或脫出

頸椎神經根刺激或壓迫

頸椎退行性骨關節炎

頸椎椎間關節囊

頸椎前後縱韌帶病變

禁忌症

頸椎病—牽引竟沒達到預想的效果?

發生與頸椎及其鄰近組織的腫瘤,結核等疾病

頸椎鄰近的血管損害性疾病

炎症的頸椎失穩或椎體骨折

頸脊髓壓迫症

頸椎突出的椎間盤破碎

頸部肌肉急性扭傷急性炎症首次牽引治療後症狀(尤其是疼痛症狀)加重者

嚴重的頸椎骨質疏鬆伴有顳頜關節紊亂

當然了~

具體對每一個頸椎病患者而言,是否適合牽引,特別是頸椎的家庭牽引,最好的辦法還是要諮詢康復醫學科的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