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蘇聯重工業那麼強,輕工業不怎麼行?

一個大書包


第一,蘇聯自成立以來,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中,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和建設成果,因此拼命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也因此錯失了一次次的機會,造成經濟的畸形發展。

第二,蘇聯地廣人稀,長期的戰爭使蘇聯勞動力損失了幾乎一半。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需要龐大的勞動力,蘇聯發展重工業勞動力都不夠用,哪有多餘的人力發展輕工業和農業,因此只能壓縮輕工業和農業。

第三、計劃經濟非常適合發展重工業,可以舉全國之力快速高效的生產某種產品,但輕工業和農業貼近市場和民生,與計劃經濟不匹配,具有很強的滯後性和盲目性,輕工業和農業發展不起來也很正常。

第四,美蘇爭霸,霸權掙的是軍事。蘇聯把有限的資金都投入到重工業和軍事建設上,這種目的性發展造成重工業投入比例過大。

第五,蘇聯在華沙條約建立後保留了重工業,把大量輕工業和農業都轉移到這些條約國家以及古巴、朝鮮等附庸國去了。





刺蝟的vlog


上世紀20年代後,蘇聯為了應對嚴峻惡化的國外形式,迫切需要提高本國工業和經濟實力,所以就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工業的路線。而重工業是當時的重中之重,這導致輕工業受到嚴重忽視。


一方面就是蘇聯面臨的國際環境變得非常嚴峻。在一戰後,布爾什維克黨和共產主義等理念席捲了俄國,後由列寧領導組建了蘇維埃聯盟。蘇聯成立早起,西方國家還是向世界進行產品傾銷和投資,所以蘇聯當時抓住了機會引進了部分西方工業技術。

但是隨著意識形態逐步對立,曾經的西方列強國家懼怕共產主義對本國工人和資本主義造成不可避免的衝擊,所以在敵對的意識形態下,蘇聯受到了西方孤立和包圍,不能接觸到西方先進的軍民技術。這給蘇聯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蘇聯迫切的利用多個"五年計劃"這種手段來發展自己的重工業,希望在國家實力上趕上西方強國。


另一方面,蘇聯當時國內沒有現成的健全的工業體系。主要的重工業產品都無法自給自足。可以說國力非常薄弱,在30年代後,蘇聯和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走向對立,如果不能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蘇聯的政權有被西方國家顛覆的可能,所以蘇聯走上了一條優先獨立發展重工業的道路,一直到蘇聯解體,重工業都是蘇聯經濟中最重要的一項。可就是這樣,也導致了輕工業得不到更多資源,被迫發展滯後。


再一方面,蘇聯發展重工業時,往往過分的進行政治干預,而忽視了民眾實際需求。重視重工業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忽視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短缺。蘇聯大多數的企業要麼是國企,要麼被行政管理,導致人們普遍處於吃"大鍋飯"的狀態。

而蘇聯一直沿用計劃經濟模式來發展國家經濟,導致蘇聯長期忽視市場經濟的供需平衡關係。大量的資源被用於和西方對抗競爭上,重工業有著無比優先的資源選擇權。導致產品數量和規模都非常龐大的蘇聯,卻成為日用品短缺的國度。

蘇聯發展重工業有其必要性,但是重工業發展的同時不應該忽視輕工業。


靜聽竹林風


蘇聯是上個世紀世界上的主要強國,特別是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雙方誰也不服誰,從1947年至1991年之間,幾十年的時間,雙方都處於冷戰之中。

為了在今後的戰爭中不被侵略,在國際上有比重較大的話語權,美國和蘇聯都開始了軍備競賽,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發、製造,特別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下,投入了全國的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來保障軍事需要。當時的蘇聯,軍事科技水平可以說是世界領先。

但是軍事的發達必定會影響民間經濟的發展,而美國是市場經濟主導的,資本的流向是朝著利益最大化的,所以美國要轉型是很快的。但是蘇聯當時是計劃經濟,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他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軍備競賽上,不斷的擴大重工業生產,當蘇聯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積重難返,人民群眾的生活長期得不到保障,自然不會對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擁護,這樣也就導致了最後的蘇聯解體。

同時,蘇聯國家發展政策對於輕工業是不重視的,國家沒有做好輕工業發展規劃,很多輕工業產品都是依賴進口,這也是造成輕工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一些頭腦靈活的人就往來於中俄邊境,用我國的輕工業品,比如毛巾、帽子、襪子、衣服等等換取蘇俄時期生產的一些重工業產品,毫不誇張的說,你可能用一車毛巾就換回來一輛坦克,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蘇聯的輕工業有多落後。


淡定的梵天


蘇聯發展重工業,和當時的外部環境有很大關係,美國等西方國家將蘇聯作為敵對國家,尤其是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成強大的軍事聯盟,蘇聯不得不大力發展軍事工業,保衛國家,所以大力優先發展重工業,冷戰時期,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導致輕工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小兵歷史學堂


因為蘇聯建立之初,只有自己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按照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來發展,固然可以循序漸進,可是歷史卻沒有給蘇聯一個更好的選擇,因為歐洲其他國家都尋機干擾和威脅蘇聯的統治。

為了能夠快速地站立於世界之林,保證國家的安全,蘇聯在斯大林的帶領之下,實行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慢慢地就形成了蘇聯模式。

在蘇聯模式之下,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其他行業為重工業服務,國家採用計劃經濟的模式,所有的產品統一由國家調配,這樣一來,產品品種比較單一,而且成的成品也直接上交給國家,國家從老百姓身上剝奪的多,回報的少,因此挫傷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而斯大林模式也是蘇聯走向解體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蘇聯的輕工業不行。


歷史小知識分享


記得前蘇聯的一個笑話,農夫伊萬釣了一條魚,高興地對老婆說:“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油。”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柴。”伊萬氣得將魚扔回河中,那魚在水中劃了個半圓,高舉右鰭說:“斯大林萬歲!”

這則笑話很形象的反映出在斯大林領導的蘇聯,人們的生活水平及其落後,輕工業化建設影響了農民生活。換言之,就是他的輕工業非常落後,但是他們重工業卻非常發達,所以說蘇聯的經濟結構發展及其不合理,頭重腳輕。

首先,斯大林制定了三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1924年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全國進入“斯大林模式”,如果把蘇聯比作一個工廠的話,斯大林就是廠長,國家的各個部門就是工廠的車間,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全是由廠長說了算,一切聽指揮。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國際上,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包圍,形勢緊張。

當時對外只能輸出農產品,蘇聯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等,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

為了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蘇聯當時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急需往重工業發展,蘇聯倡導發展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以重工業來帶動其他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軍事實力僅次於美國,1949年蘇聯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戰後初期年均生產3萬輛坦克

是唯一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大國,美蘇進行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對抗。

這使得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也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是片面發展重工業,甚至是以犧牲輕工業和農業作為代價來發展重工業,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

蘇聯是一個經濟巨人,但是一個殘疾人。

蘇聯很少發展輕工業,連日常用品都需要進口 而且商店沒有賣洋娃娃之類的東西 ,有的只有拖拉機,卡車等重工業製造品。

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個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對手,以這樣敬畏的口吻評價著斯大林,當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是手扶木犁的國家,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


馬兒說歷史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跟國際環境有很大關係,蘇聯建立的時候,面對國內白匪擾亂和國外勢力干涉,只能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法,緊跟著二戰的陰影又再次降臨,所以蘇聯前面幾個五年計劃還是以重工業為先,打贏衛國戰爭以後,又與美國進行冷戰,一直到解散。

總之,二戰前更多是環境所迫,二戰後是想改,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比如赫魯曉夫改革。


文欣雕龍


蘇聯產生的背景是冷戰,但是軍備競賽自然注重軍工業重型工業而輕工業薄弱


阿基米德潘


俄羅斯人北地,越是自然瘦不好的地方,人的性格就比較好勇鬥狠,加上俄羅斯的歷史文化,註定不是一個能沉得下來做事情的民族!


江湖人稱浪裡小白條


我是水木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為啥蘇聯重工業發達而輕工行業落後,蘇聯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所有產品和居民都一樣需要適應環境才能得到生存。

首先是蘇聯的地理環境,蘇聯地處高寒地區,國內生存環境惡劣,沙漠和缺氧是這裡的人和機器設備在相同的情況要付出更多的能量,這就意味著只有身體強壯的人才能生存下來,同樣機器設備也是需要更強大的動力輸出才能達到其它地區的效果。

這樣就造成蘇聯的機器笨重馬力輸出功率大,蘇聯國家人民大都身體強壯,而高大的身軀要去生產製造輕產品都是有難度的,所以蘇聯人不發展輕工行業是局現在環境因素影響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