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典故:绵山遗泽

历史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奸佞迫害四处流亡,一次途中饥寒交迫,实在难以支撑,可四处又荒无人烟,随臣们都束手无策。这时,贤士介子推独自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其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文公继位后重赏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可唯独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却不屑封赏,毅然带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绵山山高路险,林木茂密,实在难以找寻。于是,有人献计:三面放火,逼介出山!文公从之。可当大火熄灭后却发现,身背老母的一代贤臣,静静地坐在一棵大柳树下,已被大火烤死!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读后,万分感慨!立即下令,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寒食。

第二年初春,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且萌发出翠绿的嫩芽,十分欣喜,便赐名“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孝道和浓浓的感恩情结,如今,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祖先,也是沿袭这种传统美德。

2020.3.28

写于古城保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