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接受封赏?可能另有隐情!

开国功臣往往不是跟着帝王享受功成身就,最好的归宿,是范蠡说过的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介子推在帮助晋文公夺得天下后被大火烧死,百姓过起了寒食节缅怀先贤,但这个故事是否另有隐情?

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接受封赏?可能另有隐情!

春秋时期诸雄争霸,晋文公重耳还是公子时,流亡各国,在卫国时资粮被偷,窘迫潦倒。他身边的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一块肉割了下来,配以野菜给重耳做了一道“水煮肉”。重耳吃饱之后,才得知真相,大受感动。

介子推鞍前马后追随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尽了犬马之劳。重耳最终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返回晋国做了国君。晋文公归国做了君侯分封群臣时,唯有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觉得忠君的行为应该发乎自然,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

他于是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而晋文公刚刚继位政务繁忙,竟然把最重要的介子推给忘了,等到后来有人提起“割股啖君”的事情,他才想起来到绵山请介子推受赏,晋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接受封赏?可能另有隐情!

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即位是注定的,不是哪个臣子的功劳,文公不该厚赏群臣,群臣更不应因此讨赏。历史证明,文公厚赐群臣之举的确造就了新的权臣势力,尤其在地方上,分裂倾向逐代严重,三家分晋,实际上从文公返晋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问题是,晋文公如此做法,请人不到就纵火逼迫,这是找人还是杀人?文公与介子推朝夕相处,应该彼此深知。纵火求人,能否逼出介子推,他心里应该有谱。不得不推演出晋文公一个可怕的想法,他抛弃了介子推,且是蓄意为之。

文公长期避难于齐,齐国内大臣背叛的事情历历在目:管仲的遗言,桓公的罹难,易牙的反叛,都在文公内心打上深深的烙印。介子推割肉奉君,超出了一般人自私的本性。如此行事,与易牙烹子给桓公如出一辙。这种人或者有大欲望,或者有大阴谋。

介子推敢于割肉以求,胆气与毅力远过常人,文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谁能保证如果介子推担任要职,不会成为第二个易牙?

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接受封赏?可能另有隐情!

介子推很有先见之明,可惜至察无徒,君王不用其忠言,同僚不赏其孤傲,只好隐居绵上,孤独终老了。

不管动机如何,结果如何,我们最终看到了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称颂的忠臣良将:在他被烧死的地方树洞里,留下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晋国国内不准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接受封赏?可能另有隐情!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世为之唏嘘不已。身为中国人,不得不为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魂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