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二)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二)


《弟子規》在講了孝悌之後,緊接著講到了“謹”,告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謹慎,其中提到的某些觀點,其實很有意思,比如教導我們飯前便後要洗手,現在社會有一個問題,人在小的時候,受到的教育是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而到了大學,反而還要學校來提醒大家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這種完全顛倒的教育模式,導致了現代社會的巨嬰出現,而也恰恰是這樣的教育模式,還造成了其他一系列連鎖的反應。“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這裡面提到了穿衣不要追求華麗,吃飯不要挑食,人少不要把自己喝醉,都是十分淺顯的道理,卻恰恰是現代社會中很難做到的事情。因為父母的攀比性太重,導致孩子的攀比性重。一天到晚的比誰誰穿的什麼名牌,增加自己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對於糧食的浪費,那就更是令人觸目驚心,我記到中央電視臺有一則關於浪費糧食的公益廣告,拍的相當好,有興趣可以搜來看一看。酒是個神奇的東西,但絕不是生活必需品,現在的很多孩子菸酒都是老手,不得不說是教育的一個失敗。“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有時候甚至難以想象,這些現在社會掛在嘴邊的道理,事實上在古代社會是孩子的必修課程。可嘆現在還有的人一個勁的說傳統文化都是糟粕,我估計這類人,很多都沒有具體的去了解過傳統文化,只是《弟子規》沒有認真讀過。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二)


《信》一篇講究的是人說話要言而有信,所謂一諾千金,不要輕易許諾別人什麼事,許諾了就一定要盡力做到。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謹防禍從口出,少說多做,不要把汙言穢語掛在嘴邊,這是最基本的素養。誠信在中國古代尤其受重視,從曾子殺豬,到季布一諾千金,但凡誠信為本的人,無不受到古人的讚賞。《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個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這便是講的誠信。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二)


儒家提倡“仁愛”,於是《弟子規》有《泛愛眾》一篇,教導人們對他人應該抱有一顆仁愛之心,真正稱得上德高望重的人,一定是品行端正,行為高尚之人,而不是因為能說會道,前倨後恭之徒。不揭他人短,不揚自己長。揭短是人際交往大忌,一定不要揭他人之短來獲取自己內心的快樂。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是如此道理。有個成語叫“以德報怨”,很多人問“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其實孔子是有回答的,真正的做法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經典在流傳中容易被斷章取義,我們在讀的時候,一定要有所分別。

“仁愛”是兩件事,“仁”和“愛”可以分開講,“愛”被稱為“泛愛”,而“仁”則是“親仁”,就是親近賢良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就是此意。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二)


《餘力學文》,注意,學文是在對上述所有行為做到了有餘力的情況下才開始,沒有學會做人,是不足以學好文的,這是《弟子規》給大家的一個警示。學問的增長需要身體力行,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態度一定要端正,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叫“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說出了現代人對於學習的態度,研究發現中國人每年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是很少的,何況這裡面還充斥著一部分沒有營養的網絡文學(不否定網絡小說,但的確部分網絡小說除了滿足幻想之外,沒有任何營養價值)。這是一個值得大家考慮的事情。

飽受爭議的《弟子規》,到底是不是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二)


其實對於《弟子規》,如果願意理解一下的話,裡面其實有很多值得大家學習的東西,不可否認裡面有一些封建思想殘餘,但瑕不掩瑜,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