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中情局”都是武林高手?

导读:当一个统治者天天动歪脑筋,不断用超常规的方法,管理天下时候,那这个朝代离着倒台也不远了。无论是古代的厂卫制度还是民国的“中统”“军统”,都是最好的验证。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在造反的时候,就靠着前朝进士刘伯温和李善长这些知识分子出谋划策,建国之后,又靠着宋濂和吕昶这样的大儒生治国理政。只有小学文化的朱元璋总是对他们不放心,怕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总想着搞点“特别手段”。

锦衣卫:开局就是绝版皮肤

其实,最开始锦衣卫不是大家在电影中看到的,背景总是月黑风高夜,正是杀人时,拔刀就杀的,而是生活在阳光下的。

锦衣卫最开始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仪仗队和国家保镖,宣扬国威,体现皇家威风和保护皇室的。所以,他们穿着相当华美,着飞鱼服,配绣春刀,骑着高头大马的兵哥哥。

明清的“中情局”都是武林高手?

明初时期的锦衣卫

不过,朱元璋总想着自己可以直接监督大臣们的行踪,在房间里来回转,想来想去,觉得这件事锦衣卫来做这件事挺合适的。

完了,本来是帅气的兵哥哥秒变“黑白无常”。

不久后,锦衣卫独立出去,专司守卫值宿、侦查逮捕、典治诏狱,由专属机构镇抚司负责。镇抚司一分为二,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而北镇抚司负责皇帝钦定的案件,简称钦案,专门负责抓人审判处决一条龙服务。

明清的“中情局”都是武林高手?

以金银为装饰的绣春刀

要说锦衣卫的战斗力如何?

最初锦衣卫只作为仪仗队出现,武力值基本可以忽略,毕竟皇帝身边出现刺客和叛乱也就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几次。但是,后来锦衣卫的任务改变,朱元璋开始从百万大军里挑选佼佼者充实,初期的锦衣卫人数达1500余人,大部分集中在京畿。

东厂:小尖帽白皮靴再配上兰花指

打着“靖难”口号,夺了侄子天下的朱棣,也曾经重用过一段时间锦衣卫,但是绝对这毕竟是他老子和侄子用过的人,保不住哪个锦衣卫刺杀自己。

而且,朱棣性格比他老子更多疑,想找一个没有宫外势力,完全依附自己的群体,抬眼一瞧,觉得这些太监公公最合适。所以说,东厂是朱棣一手扶植起来的,权势要远比锦衣卫大得多。

明清的“中情局”都是武林高手?

锦衣卫理论上无论是用刑还是杀人,都是需要走流程的。而东厂则只需要看皇上的脑袋,点头就杀,不动就先关着。而且这朱棣的要求下,凡是中央大案件,除了三堂会审之后,还要这些东厂公公在场监督。

要说起东厂公公的武力值,只能说还没有当初仪仗队的力气大,也没有绝世武学。只有一少部分宦官算是东厂的管理层,具体干活的就在民间招一些鸡鸣狗盗之辈。

粘杆处:捉蝉捕鱼成特务

总所周知清承明制,就连这特务机制有没落下。

在清初的时候,锦衣卫也曾经存在过一段时间,不久就被顺治帝去掉特务作用,又成了最初的仪仗队和皇家保镖。

直至雍正年间,自从雍正即位,王公大臣就对他的正统性不断的质疑。不得不说,雍正也是个狠人,大臣王公对付自己用的是阳谋,雍正也有自己的阴招,成立粘杆处。

明清的“中情局”都是武林高手?

清朝粘杆处

这个小部门本来是在雍正当皇子的时候,给他捉蝉捕鱼制造安静环境的家奴。登基后,雍正继续用这只秘密小分队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收集情报,铲除异己。

最开始的粘杆处和锦衣卫一样没有太高的战斗力,只是普通的家奴,不过后来,雍正就从前线身经百战的将士选拔,直到乾隆时期才被废除。

从明朝的锦衣卫到清朝的粘杆处再到民国的军统和中统,这都是不合法的存在,更是朝代衰落的表现。明朝从建国开始就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贯穿清朝民族反抗运动还有民国反对独裁的活动,都表示着那个病态畸形的时代。

统治者天真地认为成立一个特务组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是火上浇油,自欺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