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后人严重误解的人物?

Hello何耀


公瑾呀!胸怀宽广,高大帅气,怎么会被气死呢?!!!!

根据《三国演义》,诸葛亮利用周瑜心胸狭榨的性格和旧伤,三气周瑜。第一,在争夺南郡时,诸葛亮乘周瑜与曹军交战时攻占了南郡,周瑜知道后气得金疮迸裂。第二,周瑜献计让孙权假装把妹妹许配给刘备并将其骗到东吴杀掉,被诸葛亮识破,让士兵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三,周瑜提出帮刘攻西川,想趁机夺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将其围困在荆州城败走时,诸葛亮弹奏周瑜得意之曲——长河吟,气得周瑜旧伤复发不久身亡

这种形象都是因为《三国演义》巨大影响力造成的,这本书作为小说,艺术加工很重要,而且全书都是捧刘贬曹,对孙不贬不褒,就当作绿叶烘托刘备方了。

现在常说“羽扇纶巾”,大家头脑里的形象大部分是诸葛亮,而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全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明明是说公瑾的呀!不得不说,《三国演义》确实很吸引人。

看看正史怎么写的:

《三国志》:“性度恢宏,大率为人”,礼贤下士,深得众人爱戴。又据《江表传》记载:周瑜曾与东吴大将程普有矛盾。程普为东吴老臣,早在孙权的父亲孙坚活着的时候,就为孙家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面对资历比自己浅的周瑜,程普常常盛气凌人,侮辱周瑜。周瑜对此并不记恨,反而更加恭敬地对待程普。后来,程普渐渐悔悟,对周瑜愈发敬重,并对身边的人讲:“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喝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觉自己便陶醉于他了。”由此可见周瑜谦让服人的人格魅力。

关于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可惜的是这三件事都是虚构的。真正在赤壁之战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周瑜,前期交战指挥得当,加上曹军瘟疫流行,东吴取得胜利。后来采取黄盖计策诈降,点燃火船,借助风势击垮曹军,顺势挥军北上,临阵指挥,被飞箭射中,还坚持亲自指挥,这才确保了赤壁之战的完全胜利。

周瑜,周公瑾其实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儒将形象:

1外貌帅气有风度,“曲有误,周郎顾”;

2心胸宽广,待人宽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

3指挥作战能力满分,有谋略;

4以身作则,敢于冲锋陷阵,受伤仍坚持指挥。

所以周郎算是真正有儒气,有将风的完美儒将!

(图片均源自网络,侵删)


多维元素z


让我“误会”许久的历史人物之一,包拯——包青天!这主要是因为对宋朝官员的薪资缺乏了解。

印象中的包青天是像于成龙、张伯行那样不但刚正不阿,而且一贫如洗的形象。然而在阅读了一些宋朝相关的文献后,才知道宋朝是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简单说就是朝廷给官员很高的工资待遇,以换取官员们的廉洁。根据相关史料推算,包拯的资产换算成人民币就有上千万之多,这其中大部分是工资收入。

所以包拯为人固然刚正不阿,符合清官的形象,但是收入方面却不像传统意义的清官,当然这是正当的薪资收入,他没贪污,所以还是合格的清官。

这算是我对包拯的一点“误会”吧!





历史守望者


让我误会了很久的就是电视剧《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小时候在剧中一看到他就恨得牙痒痒!后来学了历史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的潘仁美和电视剧中的形象差别这么大!

潘美正是电视剧《杨家将》里面的那个潘仁美的原型。在电视剧中,潘仁美是太宗皇帝的国丈,仗着自己的女儿是宋太宗皇帝的宠妃,外戚的身份,在前朝胡作非为,陷害忠良,是杨家没落的罪魁祸首。

其实在历史上,潘美的形象和电视剧中的形象截然不同。电视剧中将潘美这个宋朝开国名将极度丑化,用千古奇冤来形容潘美一点也不过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身份不符合。历史上的潘美并不是宋太宗的国丈,他也没有女儿嫁给宋太宗。他只有一个孙女嫁给了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只是当时的宋真宗还只是一个王子,潘美的孙女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王妃。在宋真宋成为皇帝的前9年就已经去世了。所以,潘美根本就不像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

其次,潘美不但不是一个奸臣,反倒是宋朝的开国功臣。潘美和宋太祖赵匡胤原本都是后周的大臣。公元959年,在开封城外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皇袍加身。第一步成功后,就需要一个人进城去说服后周朝的其他官员们,希望他们都能承认赵匡胤这个新皇帝。而潘美就是这个人。

那一天,潘美冒着极大的风险,独自一人进到开封城中,成功地说服后周的众臣,这才成就了赵匡胤,使他兵不血刃就接手了后周的政权。成立了大宋王朝。这是潘美为大宋王朝立的第一大功。

潘美为大宋朝立的第二大功,是成功说服节度使袁彦归顺宋太祖赵匡胤。袁彦本来和赵匡胤、潘美一起同为后周的大臣。袁彦是后周节度使,素来和赵匡胤的关系不好,两人几乎到了仇人的地步。这一次,又是潘美单枪匹马,不带一兵一卒,孤身会袁彦,并再次成功说服了袁彦,让他加入了宋朝的政营。袁彦的加入,让后周的其他节度使看到了赵匡胤的态度,许多人都纷纷加入了大宋的阵营。为大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潘美为大宋朝立的第三大功就是,成功收回了“五代十国”里面的四国。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称帝时处于“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时期。他称帝时,割据的局面仍然存在,宋朝想要统一中原就必须四处征战。而在征战的过程中,潘美一个人作为主帅收复的国家就有四个。为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潘美的性格也与电视剧中塑的人物性格大不一样。电视剧中的潘仁美为人嚣张跋扈、心狠手辣。但历史上的潘美却是一个宅心仁厚、善良的人。赵匡胤发动兵变后,第一次进入后周王宫中,就看到一个女官抱着一个小婴儿拼命地逃跑。原来这个女官抱着的是后周皇帝柴荣的孩子,其他的大臣都劝赵匡胤要杀掉这个小孩子。只有潘美一人同意留下这个孩子,后来赵匡胤没有杀死这个小孩子,而是将这个小孩子交给了潘美抚养。这个孩子在潘美的府中长大,后来还在宋朝为官。

以上几点,都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关于潘美的事。是不是与电视剧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呢?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沉香轻语


诸葛亮,他并不是只会送“锦囊”的军师。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印象,都是打仗的时候,用一个个的计谋帮刘备摆平困难。其实,诸葛亮最牛的,是战略眼光和治国才能,不是打仗。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是非常迷茫的。他不仅实力较弱,而且一直在“依附”别人。开始是公孙瓒,然后是陶谦,接着是曹操、袁绍、刘表,从中平元年(184年)开打,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还依附在别人身边混日子。这二十多年,刘备很迷茫。

直到建安十二年遇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终于有了“野心”。

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操追的一路逃命,老婆孩子都丢了。这要是按照以往的脾气,一定是去依附孙权了。对,兵少将少,没有地盘,只能跟着孙权混。

但是,这一次有诸葛亮在身边,刘备选择了“联吴抗曹”。这是在主动争取的自己的地位,主动争天下了。


再说诸葛亮的治国才能。

三国时期,天下十三州,曹魏拥有九州半,东吴二州半,蜀汉只有一州。

曹魏的实力十倍于蜀汉,刘备怎么才能存活下去?首先是内部的稳定发展。诸葛亮治理之下,“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这就不用多说了吧,在当时那个连年征战的时代,能做到粮仓充实,老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不容易啊!

以至于诸葛亮死了数十年之后,老百姓依然对他念念不忘。稳定老百姓,才是治国的根本,诸葛亮做到了。


再说诸葛亮的北伐,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穷兵黩武,为啥不省下钱来,好好发展呢?

关键是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机会好好发展。曹魏太强大,你不打他,他也会打你。诸葛亮用有限的兵力,在保证国内物资充足的情况下,主动出击,消耗对方的实力,很不容易的。

诸葛亮北伐给曹魏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呢?每次北伐,曹魏都是“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也就是说,诸葛亮只要一打过来,曹魏就要调大军前去阻拦,要消耗非常多的粮草。

就这样,曹魏一直被消耗着,一直被压制着,根本没有机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反攻。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曹魏安稳的积蓄几年力量,完全可以一举灭掉蜀汉。

在稳定国内的同时,还能组织多次北伐,消耗对手的实力,足以证明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和战略眼光。

所以,诸葛亮并非只会“借东风”和“送锦囊”的军师。


七追风


原本是一个忠诚侠义、智勇双全、仪表堂堂并且才华横溢的人,他所在的时代,他算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却因为一部伟大的小说,让人们误解了300多年,成为了人们心中心胸狭隘、妒贤嫉能并且自作聪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典型的反而教材。

他就是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东吴都督周瑜周公瑾。

提到他的名字,几乎所有人都能会立即想到“诸葛亮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等家喻户晓的典故。

这一切,归功于元末明初伟大的文学家罗贯中,因为这些著名桥段都出息他的旷世杰作《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这部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历史小说是以刘备的蜀汉集团为主角的,所以曹魏及孙吴集团的所有人物都被当作反而形象来塑造的。

因为小说本身的成功,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这个时代真实人物的解读。

其实,正史中真实的周瑜,并不像《三国演义》小说中塑造的那样不堪,反而称得上是一个几乎完美的人。

一、赤壁之战的误解


妇孺皆知的三国赤壁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愉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被大文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演绎的最精彩、最深入人心的桥段。诸葛亮在这一段几乎被塑造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

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

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真实的历史其实是这样: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

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

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

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

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

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前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

因为罗贯中文学造诣之高、《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都是举世无匹的,以至于人们对文学形象深信不疑,除了专业史学研究者,几乎无人云探究真实史实是怎样的。

二、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

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他同时代的对手曹操曾这样赞扬周瑜:“生子当如孙仲谋!”

后世人更是对周瑜不吝赞誉之辞。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他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豪迈写道:“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徽宗还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人们对周瑜的盛赞,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周瑜称得上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有四点历史记载可以说明:


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

东汉末年,北方豪杰林立,荆州刘表势大,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又有长江之天险,可以创业。事实证明,取江东成就了孙策的事业。


二是取江东后为孙策策划了取庐江,再取荆州,再取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一统中国的建议。

从后来发展局势看,这观点无疑是英明而有远见的!而东吴的战略方针基本是符合这一走向。

三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荆州江南四郡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

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也自信此时对刘备一战,足可消灭刘备,而曹操也无暇南顾。

可惜,这一主张遭到鲁肃及孙权的反对,他们担心与刘备开战,曹操会趁机南下。

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曹操其时根本已无力南下。而孙权在称帝后也对此事有过反省,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失误及短处。如当时照周瑜的主张实施,便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对峙。


四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

攻占南郡首县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任何能力与基础,一切只是构想阶段而已。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荆州、定益州主张却是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惜,最终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

五是赤壁之战前周瑜主张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本意与曹操一战,向下询问计策。然而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重臣谋士张昭和秦松更是支持投降曹操。

周瑜从鄱阳赶回后,详细分析了时局形势,认为抗击曹军势在必行,并提出了四点可靠依据。后来战局发展证明,周瑜的分析是足够理性和正确的。

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三国志·周瑜传》


除上述五点以外,周瑜还有极高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东吴,小到治理一个县,史书中均有记载。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


周瑜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


二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华。


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

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

《资治通鉴》:周瑜攻曹仁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

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

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

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最后,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物。


《资治通鉴》《三国志》均记载周瑜仪表非凡,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雄烈过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周瑜出场时,也这样写道: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周瑜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

  • 周瑜的口才也十分出众

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


  • 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

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三国志》这样描写,周瑜“性度恢廓”。

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周瑜在做居巢县长认识了鲁肃,认为他非同寻常,就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每向孙策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

《三国志》:瑜益知其(鲁肃)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 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


  • 在君臣关系中,周瑜也是个忠义之、重情重义之人。

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

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

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

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


《三国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


“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为此,刘备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

周瑜的同僚是这样描述的周瑜之间的友谊的:

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

对手阵营的人也对他评价甚高: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和众口相传的形象截然不同、判若两人的一个周瑜:一位仪表堂堂的政治家,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有胸襟,有远见。识人善用,忠心耿耿。

唯一不完美的是,天妒英才,公元210年,年仅36岁,周瑜英年早逝。如果他能够活得久一点,也许,我们知道的三国,可能会有另一翻景象。

难怪孙权这样悲伤地感慨: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孤念公瑾,岂有已乎?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周瑜传》

如果没有周公瑾,我孙权哪能称上什么帝啊?痛失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王佐之材,以后我将依靠谁呢?无时不刻不怀念公瑾,你是上天给我最好的安排……


《三国志·周瑜传》

《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


国史无双


1、纣王;

纣王可以说是被后世误解最深的一位先秦君王,由于受周朝的抹黑以及后世类似《封神演义》等野史小说的影响,纣王给后世留下了一副暴戾无道的暴君形象。

然而,实际上纣王并不残暴,相反他还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大胆在商朝内部推行改革。一方面,任用能臣费仲,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农业上推广牛耕与灌溉,使商朝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民生得到改善;与此同时,纣王又以王女嫁与姬昌,稳住身后的周,然后集中力量,全力东进,征讨东夷。

在纣王的努力下,商军先是击败了西北的黎。再而向东,接连击败盂方、夷方、人方等东夷部族,让商朝疆域拓展到今天的山东、江苏等地。但悲剧的是,正当纣王全力东进之际,周却伺机而动,联合诸侯从背后攻击商朝,在牧野大战中击败商军,进而攻下朝歌,纣王身死国灭......

2、苏定方;

苏定方也算是历史的悲剧人物,本来是唐朝的忠臣名将,为大唐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结果却被野史小说黑得体无完肤。在广为人知的《隋唐演义》里,苏定方被刻画成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害死罗艺罗成父子。

但事实上,苏定方的战功不亚于李靖、李勣等唐初名将。他率军北击颉利可汗,破灭东西突厥、西平葱岭之乱;之后又率军东征,伐高句丽、平百济。经过苏定方的东征西讨,唐朝的疆域向西拓展至中亚的咸海,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幅员万里。

所以说,苏定方为唐初对外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大唐开疆拓土!

3、潘美;

这个历史人物,恐怕大家还比较陌生,其实他就是《杨家将》潘仁美的原型。潘仁美在小说中,是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奸臣。他公报私仇,在杨继业身陷重围之际,不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于李陵碑前。不仅如此,他还暗中杀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

然而,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潘美其实是北宋初年的名将。他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关系很好,深受重用。为大宋南征南汉,讨伐南唐,攻灭北汉,北上抗辽,为北宋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就因为逼迫杨业(杨继业的原型)冒险迎敌,但最终又见死不救,致使杨业全军覆没,为国捐躯。因此,就被后世的《杨家将》等小说演义抹黑。时至今天,但凡在杨家将的影视作品中,潘仁美都是一副艰险小人的形象,而且这副丑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4、雍正;

素有“冷面王”之称的雍正,也是一个后世文人黑得体无完肤的一位历史人物。由于他在位期间的铁腕改革,直接触动了官绅阶级的既得利益。因此,就遭至大量文人士子的抹黑和中伤,甚至妖魔化雍正。诸如篡改圣旨夺位、冷血残酷的文字狱、血滴子、吕四娘刺雍正等等,其实大多数都是子虚乌有的,或是添盐加醋而成的。然而,这些负面的形象,却伴随着大量的野史小说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但随着人们对雍正的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在位之初,面临康熙末年以来积累的吏治问题和社会危机,顶着保守势力和反对势力的强大政治压力,以铁腕手段推行改革。

雍正年间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开豁贱籍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公平,释放了清朝的社会生产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到雍正末年,清朝的国库已经积攒起多达6600多万两的库银,这可是康熙末年的二十多倍之多。

因此,雍正对于康乾盛世的延续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一位好皇帝!



这些历史要读


我是来澄清的

包拯不黑

一直以来包青天的人物形象都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而对于影视剧中包公的黑脸一直深入人心,直到我看到了下面这幅图!



突然发现原来包拯不黑!!!这应该是我对于包公最大的误会了!



包拯不但不黑,而且他的额头上也没有月牙。那为什么会在后世流传中包拯会以黑脸额有月牙的形象出现呢?我们一直认为 “奇人必有异象”,包拯为官铁面无私,铁即黑色,所以后人加以描绘点缀,便塑造出了现在的包青天形象!

在下初来乍到,请各位看官点赞鼓励,关注一下,谢谢😜


纳兰伈伈


北宋潘美唐苏烈,

二人经世被人误。

后世众民多称奸,

评书演义迷耳目。

苏护边塞开疆土,

潘美元勋拥赵主。

背锅称冠无其右,

君若不信翻史书。

会知演义多为误。

板钉铁锈已难解,

只为衬忠成尘污。

往事云烟人间路,

功过是非难定数。

一壶浊酒淡世事,

但教心中卷云舒。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吕布,人们印象中只有那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是你再仔细想想,吕布打过什么胜仗?仔细想。除了打败过刘备占了徐州,他还打败过谁?

虽说《三国演义》有“三英战吕布”的情节,但罗贯中也是为了衬托刘关张的勇猛,就好比你夸赞自己的时候也会将对手捧高来衬托。


无论演义还是正史,吕布都是有勇无谋、反复无常、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代表人物。《汉末英雄记》《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对其评价都很低。

吕布,五原郡九原人(今包头市九原区),先是跟随丁原,随后杀丁原投靠董卓,后又杀董卓。被董卓旧部战败之后,想要投靠其他人,但是鉴于他的黑历史,无人接纳,机缘巧合下打败了假仁假义的刘备,有了立足之处。

吕布杀董卓之后占据长安,可转头就被逃跑的西凉兵大败,转而向东寻求保护。按说吕布战斗值这么高,应该有大把的人接纳,可当初十八路诸侯连袁术袁绍这样的人都将其拒之门外。


吕布虽然有些武艺,但是在名将如云的三国时期实在算不上顶级。论近战,比不过典韦许褚;论谋略,算了,还是不论了;论御兵之道,跟不上……算了也不论了,手下就没有过多少兵;论调兵谴将,决胜千里之外,他的地盘就没大过千里,也不论了。

从哪方面看,吕布都是三国时期的下限,只有坑爹、长相、战马、媳妇在三国里属于上流。

吕布被曹操斩首之后,手下兵将除了高顺都投降了曹操。可惜了高顺,也算是一号人物,手下陷阵营也在诸侯乱战中光辉过一把,可惜为了吕布殉道了。


别酒流年


受国内影视作品、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先入为主的影响,小油瓶甄选了几个误会最深的几个历史人物角色给大家分享一下~

“铁齿铜牙”纪晓岚

小时候最爱看的电视剧之一就是铁三角、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老师演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了,电视剧中张国立老师主演的纪晓岚是个大清官,刚正不阿,体会百姓疾苦,长得又帅又聪明,口才还好,纪晓岚只要提起那半米长的烟袋,和珅就得倒霉,吃尽苦头。

后来才知道,纪晓岚根本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纪晓岚跟和珅的关系很要好,比和珅大26岁,纪晓岚生活奢靡浪费,酷爱吃肉,吃饭的时候以肉为主食,基本上就不吃谷米和青菜,这和电视剧里的铁齿铜牙两片嘴,吃的是下锅的米完全不同。

真实的纪晓岚还有个最大的嗜好,就是爱色,纪晓岚一生有1妻6妾,露水红颜更是数不胜数,编修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还专门赐给他两个宫女给他消火,好安心创作。清代的笔记小说,虫鸣漫录有详细的记载,书中说,纪晓岚每天要亲近很多次女人,据说早上醒来1次,早朝回来1次,中午休息1次,傍晚1次,睡觉前1次,小油瓶只想感叹纪晓岚身体真好,铁打的腰子吗?

真的很毁我三观,纪晓岚这个人物真的是让我误会了很久

潘美

其实历史上的潘美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随着赵匡胤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战场上骁勇善战,人品也是善良正直忠诚,最后官至太师,死后配享太庙。

喜爱听杨家将的故事的小编,一直觉得是潘仁美这个奸臣害死了忠心耿耿的杨无敌杨业将军,在北伐攻辽时,潘仁美故意不发援军,害的杨业孤军奋战不敌辽军被敌人杀害。

其实杨业的死包括战役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潘美,而在于当时的监军王侁,当时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各州人民撤回内地,为此王侁强迫杨业出击,杨业自己敌众我寡,此战难以取胜,要求王侁在两狼山接应,但是在实战中,王侁先是因争功私离防地,后又发现战况不妙,狂奔而逃,杨业突破重围撤退到两狼山时,发现接应人马都已不在,无奈战死,连同自己的儿子杨廷玉都死掉了。

但是后世的评书、演义故事、戏剧都把潘美给丑化了,真实比窦娥还冤呐

“暴君”隋炀帝杨广

小油瓶小时候学的历史书中对杨广的描述就是暴君啊,隋朝二世而亡的元凶,荒淫无道、昏庸亡国,他弑父奸母,其父的妃子宣华夫人很得宠,他就趁他父亲病重时,想要非礼她,宣华夫人誓死不从,回去杨坚发现其衣冠不整脸色不对,杨坚问起原因就说杨广想非礼她,杨坚大怒,随即起早诏书欲废了杨广,但是宫内早已遍布杨广心腹,直接指示心腹杀死了杨坚,并霸占了宣华夫人。

这个故事说的有声有色,在隋唐演义中更是大肆渲染,但是这并不是事实。

第一,当年反抗隋炀帝的各路起义大军以及后来的李世民,虽然对杨广大加征讨,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指责隋炀帝弑父奸母,可见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历史上杨坚在临死前留下遗诏,在遗诏中谈到杨广

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臣,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

他认为杨广还是很优秀的,希望群臣勠力同心辅佐。

这份遗诏就收在唐初魏征所编的隋书中,魏征都认为这份遗诏内容的真实。就连日本的历史学家也把这份遗诏当做古代杰出天皇的遗诏,收录在日本书纪中。

此外隋炀帝还修建了大运河,虽然他是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但是却对沿河两岸的南北地区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沿线农业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意义重大!

他还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灭陈朝,实现一统,平定吐谷浑,使得吐谷浑对隋称臣,通丝绸之路,重视文化教育,开创科举,选拔人才。

但是它修建大运河引发了广大农民的不满和三次远征高句丽军事上损失惨重,国力消耗巨大,最终造成全国性的反叛,最终隋炀帝国破民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