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吾观“连花清瘟胶囊”

按:1 新冠之战即将胜利,我们必须要心怀感恩,感谢祖国,感谢党,感谢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感谢为之做出奉献的人。

2 本人非常尊重以岭药业,除连花清瘟胶囊,其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也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感谢之余,我们也应该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反思我们才能不犯类似的错误,也只有反思,才能更快的无羁绊的发展。

首先受到疫情冲击的无疑是医药行业,而能战胜疫情,首功当然也归医药行业,尤其是医疗战线。这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关注民生的体现。新冠疫情中,中医和中药的所发挥的作用让人眼前一亮,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中医热、中药热。中医的治疗效果再次证明了中医的疗效,几位中医名家成了明星人物,而在药品市场,连花清瘟胶囊更是成了家庭必备,抢足了眼光。

但就像一场战争,我们敬佩指挥得当的指战员,讴歌前仆后继的勇士,但每每会忘了外围战场打击援军的县大队区小队。中医治疗固有的特点,还是颇让人有美中不足之感。也难怪,太极推手般的交手到底不如刀光血影更吸引人的眼球。

中医和西医孰强孰弱,现在看来根本就是不言自喻,不论自明。个种原委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连花清瘟胶囊的独领风骚使得中药的作用让国人重新认识,但据了解这并没有让中医人感到荣耀,甚至更多添一些酸楚。

今天就我思考的一


一叶障目,吾观“连花清瘟胶囊”

些问题,提出一些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中医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就算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做到学透学好;但入门却很容易:中医原理并不深奥,初中以上学历的中国人学习起来没有丝毫难度,看两页书就能当专家,这就造就了很多专家。专家满天飞也是这次中医中药能够快速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所以中医的一大特点就是易学难工。张仲景发现并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世评价《伤寒论》:盖古经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门,诚医门之圣书(《医宗金鉴》)。

有了治疗理论和方法,进而有了治疗的方剂,这样就为来者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极大的提高了后来者的学习效率和医疗效果。而以后的医学经典即多以方剂为中心,进而阐发相应的医疗理论。

《伤寒论》直到现在还被中医视为圭臬,然后以《伤寒论》等历代经典为依据,中医逐渐形成了“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有某种症状就可以直接使用某种方剂或某味药材,而不用深究其理,不用再问为什么。

不得不说,这是中医智慧的高度结晶,是几千年来无数中医医学实践之集大成,并被多方证明行之有效,对后代中医的诊疗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并极大方便了中医的普及和传承。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需要,以方剂为基础的中成药以其便捷性迅速占了非常大的市场,现在我们常说的中药治疗,多指的是使用中成药治疗疾病,而也很少有人会首先把汤药当成首选了。(当然,古代也有丸散膏丹等成药,但多为特殊病症或特殊病人所特别使用)

成药的广泛应用,形成了目前以经典方剂或具体成药,甚至单独某味药材代替中医理论而指导实践的普遍情况。

预防新冠肺炎推荐使用连花清瘟胶囊也不是个例,相反在不同的疾病领域,都有这样的例子:中风选用安宫牛黄丸,子宫肌瘤选用桂枝茯苓丸,调经选用逍遥丸、补肾选用六味地黄丸、小儿咳嗽选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补血必用阿胶、补气必用黄芪、活血必用三七、治肝必用柴胡。

几千年的中医智慧,汗牛充栋的中医经典好像已经被我们全部吸收,并高度浓缩了。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不尽相同,或者是出于安全性考虑,相关说明书适应症不全面、或者是使用者对专业知识了解不透彻,生搬硬套相关医案,或者是商业炒作利益使然,或者还有其他原因。

这也造成了目前出现了很多的神药(当然,西药方面的神药更多)。还用列举吗?好像太多了。

中医理论就这样被僵化处理、简化处理,方开始指导法,用成药来解释疾病治疗的规律,用成药来阐述中医理论。

从来没有一个中医理论就是呆呆板板的的一个方子,要查天时、看地利;要望闻问切,要有辩证,有加减,有预后。拜读古代医案,既感慨先贤高超的医术,也能感到医者悲天悯人之情怀,更能感到其人其时在处方出具前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因为:这一纸方剂,既能救人,亦可杀人。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