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佛教興衰研究】

【龍嘯天鑑藏】(學術研究 歡迎交流)

中國佛教在東漢明帝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歷史上去除胡人文化根深蒂固,佛教經歷了無數次興衰交替,在唐末、五代時期,佛教險些兩次毀滅浩劫。到了宋代時期,同樣佛教去胡人文化而經歷興衰起伏,此時佛造像漢化程度已經達到成熟期,基本延續唐代遺風,大量吸收東方文化的特點,創造出的漢傳佛像更加莊重典雅、更加符合東方人文審美。隨著宋代理學思想的崛起,道家也想借此機會兼併佛教,理學的思想在宋代社會上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趨勢”,而佛教的圓融很好的把佛家禪宗思想、道家無為治國思想和儒家中庸之道思想進行包容與大融合,對哲學、文學、音律、雕塑、繪畫等各門類藝術形式影響深遠。【龍嘯天鑑藏】(學術研究 歡迎交流)


在宋朝開國時期,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並於建隆元年(960年)重新修繕後周廢除未損毀的寺院,剃度僧尼8000餘人,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敕命內官張從信前往益州雕刻大藏經版《開寶藏》,耗時長達12年,共13萬塊雕版,是我國第一部佛教總集。並且宋太祖還派遣157人前往印度學習佛法大力弘揚佛教文化;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設立譯經院開始,宋太宗親撰《新譯三藏聖教序》、《妙覺集》;中間歷經宋真宗時期,真宗皇帝也親著《崇釋論》、《御製釋典法音集》、《御注四十二章經》、《御注遺教經》撰寫文章讚頌佛教,可以看出皇家對佛教文化推廣的重要性。宋真宗時期,天禧五年(1021年),宋朝寺院興建就達近4萬座,僧尼近46萬人,為北宋時期佛教發展的頂峰時期。直至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的半個世紀,這是宋代譯經最輝煌的時期,期間譯出大小乘佛典243部574卷。直到宋徽宗時期,雖然“尊崇道教,貶斥佛教”,但是仍然陸續有少量佛典譯出。到了南宋孝宗皇帝也親自撰寫的《原道論》和《圓覺經》等,宋代皇帝親自譯經是促進佛教興盛發展的最有力的證明。在北宋時期,不少佛教高僧遠到高麗、日本傳授佛法經典;到了南宋,中日交通驟繁,日本僧人來宋朝進行回訪、研習佛法變得非常頻繁,歷史上留名的僧人就達百人。【龍嘯天鑑藏】(學術研究 歡迎交流)


到了宋徽宗時期,曾發生過短期內尊崇道教貶斥佛教的事件,在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聽信道士林靈素編造神話,自稱“教主道君皇帝”,詔稱:佛教屬於“胡教”,“雖不可廢,而猶為中國禮義之害,故不可不革”。可見宋徽宗並不想完全毀滅佛教;宣和元年(1116年),宋徽宗甚至正式下詔廢除佛教寺廟,並由道教兼併管理,皇帝用權勢把佛轉化為道教大覺真仙,菩薩轉化為大士或仙人,僧人改成道教稱謂德士、尼姑稱女德士,並且改變服飾習慣,把寺院改為道觀,這可以看成佛教寺廟文化以另一種形式得以保護延續,試圖整編成為道教支脈的形式,這可以稱之為佛、道文化的大融合時期,也是在最壞的時期得到皇家最好的保護;後林靈素騙局敗露被賜死(道教接管寺廟管理前後歷經四年時間)。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先後兩次下詔恢復佛教寺廟、恢復僧侶稱謂,佛教得到新的復甦發展機遇。到了南宋孝宗時期,皇帝親自撰寫的《原道論》和《圓覺經》等,都可說明皇家對於佛教的發展與支持。宋代佛教傳承中,禪宗盛行可說是宋代佛教的一大特色,另外佛教天台宗、淨土宗也是生生不息,此時佛教在社會民眾中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唐代時期。【龍嘯天鑑藏】(學術研究 歡迎交流)


北宋末期國家戰略物資緊缺,除了鑄造貨幣,銅成為禁忌使用的物資。佛像、禮器、祭器、賞器大量採用瓷器代替。宋代造像主要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菩薩像、羅漢像等,尤其是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最為流行。(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龍嘯天鑑藏】(學術研究 歡迎交流)


【北宋時期全國著名寺院】

宋朝皇家四大寺院以相國寺、開寶寺、天清寺、太平興國寺著稱。除了太平興國寺坐落於浚縣大山外,其他三座佛寺都位於開封。全國著名寺院為:開寶寺、相國寺 、太平興國寺、天清寺、景德寺、顯寧寺、顯淨寺、顯聖寺、報恩寺、啟聖院、定力院、實相院、觀音院、天壽院、皇建院、普淨院、洪福院、普安院、等覺院、奉先資福院、鴻禧院、長廌院、護國院、廣福院、光教院、乾明寺、崇夏寺、崇真資聖院、妙覺院、龍華院、英惠院、南法濟院、西報恩寺、香積院、智度院、莫壽院、禪惠院、永寧院、廣濟院、淨福院、壽寧院、東普濟院、惠聖院、惠濟院、積慶院、福聖院、延祥院、靈芝院、惠安院、報恩院、興教院、福田院、崇福院、受釐院、仁和院、多慶院、崇因院、廣慧院、妙法院、衛王公主院、惠民院、開聖院、淨惠院、旌孝院、報國院、承天院、龍華院、英惠院、南法濟院、普濟院、廣濟。許多寺院的奢華程度,遠遠超過了官府。不少僧人遊走高麗、日本,送去真經弘揚佛法;同時日本僧人來宋朝“取經”的也很多人,現在可以考證的就達百人。【龍嘯天鑑藏】(學術研究 歡迎交流)

【北宋權貴佛教教信徒考證】

宋代佛教信徒位高權重的眾多,官至宰輔有富弼、張方平、文彥博、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呂惠卿、蘇轍、張商英、吳居厚、張浚、徐俯、李綱、李邴、錢端禮等人。北宋後期文壇泰斗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參禪悟道、吟詩作賦,為後世留下許多關於佛教經典故事,被傳為佳話;連理學家朱熹也說:“釋氏之教,其盛如此,其勢如何拗得他轉?吾人家守得一世再世,不崇尚他者,已自難得。三世之後,亦必被他轉了。”北宋神宗年間文人曾紆的《南遊說舊》中記載宰相王安石嫁女將錦帳獻給汴京名剎開寶寺,用作佛勝閣佛帳裝飾的典故;宋神宗年間,狀元黃裳已在《含清院佛殿記》這麼說道:“佛之性,其體也圓,其用也光,惟其所感宮殿樓閣戶牗階砌,嚴麗廣博。寶華妝校,翠影妙香不可窮,既然,而佛之榮華侈靡豈資於物哉!”,從文化傳承的脈絡來看,宋代的佛教還是得到有序的傳承,並在特定的時期得到很好發展和延續,這都取決於佛教的大智慧。【龍嘯天鑑藏】(學術研究 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