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笑“以屠狗为事”的樊哙,才是鸿门宴上最精明的人

被嘲笑“以屠狗为事”的樊哙,才是鸿门宴上最精明的人

鸿门宴是在秦汉交接之际,项羽宴请刘邦的一场有预谋的宴席,这是一场每个人都心怀鬼胎且暗潮涌动的宴席,在这场宴席之中,樊哙是主要的人物之一。作为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樊哙和刘邦之间的关系相当亲密,他不仅仅是刘邦的下属还是他的连襟。在这场《鸿门宴》之中,事情发展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时,是在营帐之外的樊哙听说了这种情况,“鲁莽”的冲了进来,才勉强保住了刘邦岌岌可危的性命。事实上,如果没有樊哙这个人物,也许刘邦根本不会成为汉高祖,他早就死在了项羽的鸿门宴上。很多人会用“以屠狗为事”嘲笑樊哙,但是一个早年的屠夫能够一路跟随着刘邦,最终成为了深受刘邦信任的诸侯王,足以看出他真正的才能和智慧。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樊哙才是整个鸿门宴中算计的最为精明的一个,也正是因为他的精明才使得刘邦没有成为项羽的刀下之魂,才有了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前期投资

被嘲笑“以屠狗为事”的樊哙,才是鸿门宴上最精明的人

樊哙在刘邦还没有起事之时只是一个在县城里经营狗肉生意的屠夫,当时刘邦作为泗水亭长经常在他这里吃狗肉,只是刘邦习惯吃完不给钱,但是樊哙对于这件事情却并不计较,这便是樊哙在刘邦身上做的前期投资,也是樊哙和刘邦的交集之处。根据《史记》记载:“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泗水守薛西。”在刘邦的同乡之中,樊哙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刘邦成就大业的一个合伙人,除了樊哙自身的勇猛和武力值之外,樊哙的头脑和智慧也是促使他能够一直跟随着刘邦做事的原因之一。樊哙和刘邦两个人都是沛县人,据说樊哙和刘邦的交集非常的频繁而又亲密,所以在刘邦做了沛公之后,樊哙就成为了他的随从副官,他跟随着刘邦一起南征北战、建功立业。他们两个真正起事之后,首先占领的地方就是沛县,在对外作战当中,樊哙的表现非常勇猛,他曾经在初次战争之中就斩杀了十五个人的首级,在他们两个的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樊哙在每一次的战争中都是最先出战的那一个,而且每次在作战过程中樊哙都能够做出非常突出的贡献。正是因为樊哙表现出来的忠心和勇猛才让刘邦在短时间内就对他信任不疑,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成员当中,樊哙应该算是不可缺少的一员猛将,虽然樊哙本人在一些政治谋略上边从不发表过多的意见,但是因为他本身的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原因,在这种乱世为雄的情况之下,他这样的勇猛武将反而是成为了一些统治者最为中意的属下人选。

被嘲笑“以屠狗为事”的樊哙,才是鸿门宴上最精明的人

战功赫赫

在刘邦对外征战的过程当中,樊哙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是樊哙能够在后来被刘邦册封为舞阳侯的主要原因。根据《史记》记载:“与司马枿战砀东,卻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东攻宛城,先登。西至郦,以卻敌,斩首二十四级,捕虏四十人,赐重封。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在刘邦率领军队入关之后,他就灭掉了当时的秦王朝,后来刘邦占据了咸阳城,这时的刘邦就想按照他与项羽的约定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关中称王,但是曾经定下约定的项羽却并不想让刘邦站在自己的头上。在咸阳城被刘邦占据之后,迫于无奈的项羽只能够在现在的陕西临潼地界驻扎下来,这个时候曾经亲如兄弟的两个人就已经开始变成了敌人,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而项羽则是想要消灭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最好的选择就是避其锋芒、韬光养晦,毕竟当时的刘邦根本没法和项羽相比,两人军队的数量有几倍之差,樊哙虽然看似鲁莽,但当时的他其实已经看明白了两个人的现状,所以当时的樊哙就曾经劝过刘邦,想要让他还军霸上别为了贪恋咸阳城中的奢华而失去性命。可惜的是当时刘邦还依旧坚信项羽会遵守两个人之间的约定让自己称王,而就在刘邦贪恋浮华之时,项羽已经兵临城下了,刘邦势单力薄、自觉无望,只能够与张良、樊哙等人一起带领着100多人去赶赴鸿门谢罪,就是在这次会晤当中,留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

被嘲笑“以屠狗为事”的樊哙,才是鸿门宴上最精明的人

《鸿门宴》上的樊哙:有勇有谋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刘邦在赶赴鸿门宴席之时未尝不知道这次会晤危险重重,但是当时的刘邦已经别无选择,他之所以带着樊哙前往就是因为他明白樊哙的忠心,在危急时刻樊哙就是他的救命稻草。在到达宴席之时,樊哙被项羽留在了营帐外边,项庄舞剑想要刺杀沛公之时,张良已经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樊哙。当时的樊哙是怎么做的呢?樊哙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立刻就拿着剑盾冲进了项羽的营帐,并且用盾撞倒了看守门口的士兵。有人认为樊哙的这种做法非常的鲁莽,一旦操作不当就很可能会让项羽大发雷霆,那么他们所有人都会命丧于此,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樊哙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真的是没有思考只是盲目行动嘛?其实不然,樊哙在听到这件事情和做出反应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说明樊哙应该是经过考虑之后做出了这样的反应,而且根据项羽之后的反应可以看出樊哙在做出这样的事情之时,他已经猜到了项羽接下来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十分明确的知道自己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给刘邦一个逃生的机会。

根据《史记》记载:“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在当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况之下,樊哙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以及语言都是经过缜密思维逻辑运算之后的结果,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步骤在当时的情境之下非常恰当,看似鲁莽的行为,其实在悄无声息之间就化解了项羽那种怨恨和剑拔弩张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项羽和樊哙的性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那种有聪明才智但同时又比较直爽的人,相比于刘邦那种伏低做小的姿态,反而是樊哙这种比较直接的说出自己的诉求的做法更加能讨项羽的欢心。在这种危急关头之时,樊哙的这种做法反而能够更快地体现出效果来。樊哙在表现出自己的直爽的同时,也为当时的刘邦做出了一番辩解,但是他的这种辩解和刘邦的低姿态又有很大的不同,他把所有的一切摊在明面上和项羽来进行对峙辩解,正是因为他这种过于直白的说法,才让项羽一时间沉默无语,同时也让刘邦得到了能够走出这场宴会的机会,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而使张良谢项羽。”

被嘲笑“以屠狗为事”的樊哙,才是鸿门宴上最精明的人

除了在这种危机关头就像刘邦的行为之外,刘邦能够真正的脱离危险还是依靠了樊哙的劝说。在刘邦借如厕的名义走出这场鸿门宴席之时,他本来可以就此抽身逃走,但是他又害怕得罪项羽,在刘邦犹豫不决之时,又是樊哙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说法彻底点醒了刘邦,让他在关键时刻认识到了保全性命的重要性并成功的逃脱出了鸿门宴。虽然在刘邦的诸多下属之中,樊哙并不是出色的那一个,他甚至因为曾经从事过屠狗的工作而遭到了很多人的嫌弃,韩信就经常因为这件事鄙视樊哙,但是樊哙却在刘邦人生的紧急关头为他拼出了一个生的可能性,或许在整场《鸿门宴》之中,樊哙才是那个清醒精明的旁观者。

被嘲笑“以屠狗为事”的樊哙,才是鸿门宴上最精明的人

结论

樊哙在《鸿门宴》这个故事之中扮演的是一个鲁莽又忠心的角色,但是在他鲁莽的外表之下,却能够让人读出那种精明所在,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行为和语言都是经过精确的算计之后才说出,每一个回答都正对霸王项羽的胃口,让项羽一口一个壮士称呼。或许比起在历史上留下聪慧名称的张良、韩信来说,樊哙才是真正精明的那一个。他在鸿门宴上表现出来的聪慧之所以没有持续的保留下去,是因为他知道过于聪慧能干的臣子是君主所不希望见到的,他能够成为众多开国大臣之中难得善终的一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鲁莽”中的精明。


参考文献:《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