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和日本戰國是否真的使用過三段擊

熟悉日本戰國史的朋友一定聽過織田信長的三段擊戰法。據說織田信長就是憑此戰法打敗了武田家引以為傲的武田赤備隊。在後膛槍發明之前主流使用火繩槍,在日本稱之為鐵炮,中國稱為鳥銃。火繩槍雖然威力要大於弓箭,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1、操作繁瑣,據戚繼光兵法記載,操作分10道工序,一個非常熟練的士兵全套下來至少30秒。一分鐘才能打兩發子彈。2、受環境影響,下雨沒法用。3、精度太差,一般50米以上被打中的都是運氣差的。

大明和日本戰國是否真的使用過三段擊

鐵炮

既然有如此多的缺點,那就得想辦法彌補,古人在戰爭中總結了相關的經驗。精度差就用密集火力來彌補,射擊間隔長就用三段擊來縮短射擊時間間隔。不過關於三段擊現在有多種說法。

1、隊伍分三列,槍隨人動,一人一把槍。第一隊射擊完後,退回到原三隊的位置,並開始裝彈等操作,三隊和二隊前移。二隊變一隊後瞄準開槍,如此循環。此種戰法有效縮短了開槍時間間隔,可以由原來的30秒減到10秒。

大明和日本戰國是否真的使用過三段擊

三段擊示意圖

2、隊伍分三列,槍動人不動,一人一把槍,一隊負責射擊、二隊負責裝火藥等,三隊負責調整火繩等。一隊射擊完後將槍交給二隊,二隊把處理好的槍交給一隊後,再給發射完的槍清理裝彈後交由三隊,三隊把調整好火繩的槍給二隊,同時開始給新槍調整火繩等操作。如此循環。

3、隊伍分三列,槍動人不動,三人一把槍。三隊分工明確,一隊負責瞄準射擊;二隊、三隊分別負責裝彈和調整火繩位置。此種方法和方法2類似,不過槍只有一把,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分工,類似流水線作業,能提高效率。

以上3種三段擊2和3是類似的,只不過2的效率更高,對士兵的要求也高。3的話對效率提高並不大,因為當一個人在操作時其它兩個人沒事做,只能乾等著。按照現在主流的說法,一般是用1、2的比較多。

大明和日本戰國是否真的使用過三段擊

三段擊操作圖

按照現在通用的說法大明最早使用三段擊的是沐英,使用的是第一種方法;日本戰國時期織田信長最早使用的是第二種方法。

關於沐英使用三段擊比較詳細的資料來源於《明太祖實錄》,其記載如下:

英復集將佐告曰:定邊被圍已久,今不即破賊,若定邊失守則賊勢益張。賊之所恃者象耳,略以騎兵與之挑戰已不能支。吾知其無能為也,乃下令軍中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俟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退則次行繼之,又不退則三行繼之。明旦分軍為三隊:都督馮誠領前隊、都督同知寗正領左隊、湯昭領右隊。英復令眾曰:今深入寇境與之相持勝則必生敗則必死。

按照此記載沐英並沒有明確指出使用的是三段擊,只是簡單的使用了三行隊列分批次射擊。也沒有提及交換位置填裝彈藥。三發過後就直接衝鋒短兵相接了。

大明和日本戰國是否真的使用過三段擊

長筱合戰屏風

關於信長使用三段擊的記載主要來自對《信長記》的解讀。但是小瀨甫庵的《信長記》也只是記載了信長的3千鐵炮分三隊在三個不同的位置進行射擊而已。並沒有明確提到是三行在同一個位置輪番射擊。所以恐怕信長的三段擊也是後人演義的加工。

對於三段擊本人是持懷疑態度的。三段擊在火繩槍時代看起來很厲害,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三段擊那怕是可以將單次射擊時間間隔縮短到10秒,那作用也不大。騎兵衝鋒100米只要7秒的時間,三段擊頻率到不了7秒內,即使能到槍也受不了,槍管太熱容易炸裂。

大明和日本戰國是否真的使用過三段擊

明VS清-沒有三段擊的身影

朝鮮當時的軍事家柳成龍在他的《懲毖錄/西崖集》中記載日軍的陣型為:“鳥槍三疊陣”。第一行持旗幟、第二行持鳥銃、第三行持長槍。開戰時第一行兩邊散開對敵人成包圍之態;第二行鳥銃齊發,這時候敵多為鳥銃所傷,加上感覺被包圍,自然陣腳騷動,有退卻之勢;第三行就手持長槍短刀趁機衝陣追殺。由此可見在豐臣秀吉的時代都沒有使用信長的三段擊。如果三段擊很厲害沒理由不用,秀吉作為信長的部下對信長的戰法肯定非常熟悉。因此三段擊要麼不存在,要麼就是作用不大。

總結:三段擊並不真正存在,至少在大明和日本戰國並沒有使用。這一切都是後人想象的,火繩槍最大的作用就是前面三發。以及用來狙殺敵軍將領。受限於射程和操作複雜度,一把槍的射擊間隔怎麼都在半分鐘以上,這個時間足夠敵軍衝鋒了,根本沒機會發第二槍,戰場上大家都喜歡分三行或者六行主要是為了:分批次造成威懾和殺傷,節省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