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孩子的自尊,別再傷孩子的心。

《蒙臺梭利敏感期早教手冊:0~6歲品格習慣培養全書》一書中提到:孩子們都有一種強烈的自尊。通常情況下,這種自尊都被成人不經意間忽視了,其結果是,孩子們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了傷害和壓抑。

而自尊受到保護的孩子,他們會自發地積極地做出讓我們驚歎的行為,表現得自尊自愛。就如蒙臺梭利創建的“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在有人來拜訪參觀學校時,孩子們在沒有被要求做什麼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得體的禮貌和自尊自愛,令所有來訪者和老師都稱讚不已。

而反觀現實,,我們的孩子,是否也能在沒有大人提醒的情況下,也有如此得體的禮貌和自尊?我們是否經常因為孩子的各種不合作不禮貌而焦頭爛額呢?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呵護孩子的自尊,別再傷孩子的心。

原因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忽略孩子的自尊,傷害孩子的自尊而不自知。一個缺乏自尊的孩子,要麼是反叛,要麼是討好,很難做到得體,自尊,自信。

記得有一次,我在醫院的補液室看到一個媽媽,一臉不耐煩,話語裡帶著怒氣,呵斥在旁邊做作業的兒子:“你怎麼這麼笨,都教你多少次了,你還做錯?”當著眾人的面,完全不顧小男孩的自尊。我估摸小男孩大概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整個補液室,是那位媽媽的訓斥聲,還有小男孩的啜泣聲。他邊哭邊寫,媽媽在一旁邊教邊罵。

那時候,我真想走上前去制止媽媽,但那位媽媽的怒氣讓我不敢靠近。我心裡只有同情小男孩的份。媽媽這樣下去,會給小男孩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會讓他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對他以後的人生之路,是一種嚴重的障礙。

孩子的自尊敏感而脆弱,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被破壞,那麼,孩子很難積極向上,最終導致的是自卑,不相信自己。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沒有自尊心的人,幾近於自卑。

關於這一點,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之所以能和小男孩共情。那是因為,我有著和小男孩類似的經歷。我至今都無法忘記父母曾在親戚面前,當眾為我貼標籤,說我死讀書,成績差。腦子不靈光。

呵護孩子的自尊,別再傷孩子的心。

那時的我,有著強烈的自尊,我覺得很丟臉,這樣做的長期負面效應是,我從此揹著這樣的標籤,陷入深深的自卑裡,我成了一個典型的討好者,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缺乏主見,缺乏自信。我一直在努力討好父母,討好別人,唯獨沒有討好自己。這讓我一度活的很累,很不開心。

當我長大,我後來在父母口中瞭解的。父母是出於謙虛,故意這樣貶低自己的孩子,為了激發我上進。可父母並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是過謙,是對我自尊的傷害。那個時候的我,又怎能理解領會得到父母的真實用意。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而我因此一直揹著這個標籤,我不夠好,我要努力討好父母的這份沉重,一直到今天。我要花多大的力氣來讓自己走出我不夠好的負面思想中,從而變得自尊自信。

自尊,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是如此重要。尤其是孩子,對其一生的健康發展,猶如地基之於房子的重要性。那麼,到底什麼是自尊呢?


呵護孩子的自尊,別再傷孩子的心。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總體知覺的評價,包括能力和價值兩個重要元素。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簡·尼爾森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予孩子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給予孩子讚美,物質獎勵原是無害的,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於他人的評價。但如果孩子通過父母的這些言行解讀到的信息是:自尊取決於他人的肯定和評價,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變成一個“討好者”或者“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就像當年的我,陷入自卑,一直地在討好別人,沒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

所以,真正的自尊,是孩子發自內在的對自己能力價值的認同。是對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的認同。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尊,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非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者觀點。要“自尊”,而非“他尊”;要“自信”,而非“他信”

下面,讓我從六種我們常見的誤區中,為大家羅列出我們常犯的錯誤以及如何應對,讓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也讓父母們能夠知道如何讓孩子感覺到自尊。

1.不允許孩子的錯誤,為孩子包辦一切。

在我兒子還很小的時候,那時候的我並沒有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只是憑著經驗和本能,孩子往高處爬,我一驚一乍地大喊,把兒子抱下來,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兒子一歲多,拿勺子吃飯,我嫌孩子弄得很髒,搶過湯匙,直接喂孩子。導致的結果是:

兒子膽子很小,什麼都不敢主動嘗試。我知道,除了孩子先天氣質的原因,還與我平時在養育過程中給予孩子太多限制,在孩子要去嘗試時,我的驚恐情緒給孩子造成了心理的負面影響;

我不讓孩子從小自己嘗試拿湯匙吃飯,導致的結果是,別的孩子一歲多就能自己拿湯匙吃飯,我兒子三歲了,還是婆婆追著跑著餵飯。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去經歷,體驗。讓孩子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要讓孩子參與其中,在體驗中學會新技能,獲得力量感,價值感。

呵護孩子的自尊,別再傷孩子的心。

2.忽略孩子的感受,需求。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天冷了,你不斷地給孩子添衣服。孩子很抗拒,不願意穿,告訴你他不冷。可你還是不放心,不顧孩子的聲音,愣是給孩子穿上了。當然,這裡邊也有孩子的執拗,但父母在處理這樣的情況時是需要些智慧和技巧的。

我們要善於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以為是地忽略,都替孩子做主了。比如孩子吃完飯沒多久,就跟你說餓了,要吃零食。你就說不餓,我們剛吃完飯。那麼,孩子會認為你沒有認同他的感受,你在忽略他,他不被重視,不被愛。於是就出現哭鬧撒潑打滾的現象。你與孩子的連接也因此被阻斷,妨礙了親子關係的和諧。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要善於傾聽孩子的聲音,認同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建立連接,然後再關注於解決問題,這樣,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見,被愛,那麼,他也就擁有自尊和自信。

3.用錯誤的語言批評孩子,給孩子貼標籤。

這正如我的童年,我的父母給予我錯誤的評價和標籤,讓我背上了“死讀書”“笨”“我不夠好”的自卑心理。讓我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失去對自我的正確評價,在自我否定中自卑成長,阻礙了自我的康康發展。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用負面的語言評價孩子,否定孩子的人格,品德。父母需要做的,當孩子犯錯誤時,先與孩子建立連接,就行為來評價孩子,而不是針對品德,人格評判孩子,限制孩子的發展,讓孩子失去自信。

多用正面的語言,激勵孩子。鼓勵,肯定孩子做得好的行為,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幫助並指導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讓孩子在錯誤的行為中成長。

4.沒有徵求孩子的同意,擅自當眾談論孩子的事情或者當眾揭短,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同我前面聊起的那個案例,那位媽媽在輔導孩子的時候,當眾批評自己的孩子,罵自己的孩子笨,這對孩子的心靈的傷害是很大的。成人尚且要面子,作為孩子,他也一樣擁有自尊心,擁有自己的隱私,秘密,個人空間。我們要尊重孩子。

即使是誇獎孩子,跟別的媽媽聊孩子的一些事情,也要事先徵求孩子的同意,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教會孩子,如何尊重別人。當你在這方面做得好,孩子心裡會很佩服你,信任你,覺得爸爸媽媽是可信賴的人,他更願意向你敞開心懷,與你建了更好的親子連接。

所以,尊重孩子的隱私,秘密,即使是誇獎孩子的事,也要事先徵求孩子的同意才能與他人談論。其次是不要當眾揭短,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當你尊重孩子,孩子才會信任你,與你建立更親密的連接。

5.不信任孩子,給孩子設圈套讓孩子往裡跳。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小區帶娃,幾個孩子一起玩,媽媽們在聊天,突然,一個孩子哇的哭了。媽媽們也從談話中回過神來,各自詢問自己的孩子。

一個媽媽抱著兒子問:“你有沒有打果果?”兒子回答:“沒有。”可是媽媽還是不相信,於是又追問:“到底有沒有 ,你有沒有騙人。果果為什麼哭了?”

兒子一臉委屈,很生氣,氣憤,丟下一句:“我不知道。”於是再也不願理會媽媽了。後面的事實也是,他的兒子沒有打對方。可是,媽媽不斷的質疑,傷害了兒子的自尊。

他眼前的媽媽,不相信自己說的話,這讓兒子很受傷。不被信任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信任。從而有了對自我的錯誤評價。

所以,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生不會撒謊,如果會,那只有一個原因,因為你的不信任,讓孩子學會了撒謊,而為什麼撒謊,是為了討好父母?還是懼怕父母。這,值得父母深思。

6.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小時候,父母也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們比較,你看,誰家的誰,聽話,成績好,懂事......你看看你,成績這麼差......這樣的場景,我想,不僅是過去,即使是現在,我想也會有很多父母陷入這種錯誤的育兒中來。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好的,而你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這是在否定孩子,言外之意,你的孩子不夠好。換位思考,當你聽到父母說你不如別人,你的心理感受如何 ?

我們父母不應該總是拿自己家孩子的缺點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每個孩子都有他閃亮的發光點,不要貶低自己的孩子,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幫助孩子去挖掘自己,讓孩子更自信。

呵護孩子的自尊,別再傷孩子的心。

從以上六種誤區和相對應的解決辦法中,我們知道了傷害孩子自尊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果,尊重和認同孩子,能夠帶給孩子積極正面的成長引導,讓孩子有歸屬感和自我價值認同感。

所以,我們要保護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 ,而不依賴於他人的評價和肯定。我們要讓孩子積極參與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在實踐中建立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成為一個更加自尊,自信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