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京津冀产业链奏响“协同曲”;山东青岛打造开放新窗口


每日园区|京津冀产业链奏响“协同曲”;山东青岛打造开放新窗口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京津冀产业链奏响“协同曲”

京津冀地区产业链上企业抓紧生产,把落下的进度“抢回来”,把排定的任务“紧”起来。河北省主动服务对接京津,在打通产业链条上联动发力,推动京津龙头企业在冀310余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通过“点对点”服务协同,全力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自2020年2月22日复工至今,已向北汽福田发走880套制动盘,刚又接了3000只制动鼓订单。”日前,河北振东制动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爱军说,公司以对接北汽福田等大企业为牵引,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已基本打通,生产逐渐步入正轨。

连日来,河北省主动服务对接京津,在打通产业链条上联动发力,推动北京奔驰、京东方等京津龙头企业在冀310余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通过“点对点”服务协同,全力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产业链上企业共生

“前段时间,我们分两批为天津一家客户发走2000套负压设备壳体,让生产线高度紧张了一个月,还没喘口气,新的订单又来了。”2020年3月19日,走进河北永清县华兴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栋正在安排订单生产,“刚接到北京一家生产制卡机客户的订单,还有天津一家生产色谱分析仪客户的订单。”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一个个“堵点”正被打通,在京津冀地区,越来越多产业链上的企业正抓紧生产,把落下的进度“抢回来”,把排定的任务“紧”起来。

在汽车行业中,以北汽福田、北京现代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了河北省6市33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累计为京津汽车行业企业生产冲压焊接件1.1万件、配套软管4200套、油封保护套组件1350套、油变配件2700套。

电子信息行业中,以京东方科技集团为龙头,带动了河北省保定、廊坊、雄安新区3地10家企业紧急复工,为京东方科技集团提供液晶显示器配件1.1万个、EPE纸垫300万片、缠绕膜垫片40万片、纸板20万片。

近6年来,河北沧州积极承接北京外迁汽车项目,带动一批世界知名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已建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00余个。2019年,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签约沧州,汽车新技术研究中心和司法科技鉴定中心、智能网联汽车试验中心等纷纷落户,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全产业链条。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9773个,有力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1.9∶52∶36.1调整到9.3∶44.5∶46.2,实现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9年,河北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1.3%,为历史最高水平。

承接平台共同发力

“公司从北京市大兴区全部迁往联东U谷廊坊国际企业港,未来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2019年,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正式启动建设运行,让蓝胜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文胜格外激动。

周文胜认为,之所以选择外迁,除了区位优势,最重要的是联东U谷体现出来的产业研判、企业服务等专业能力,“特别是管家式服务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在第一次接触后不到半个月时间,我们便决定正式签约入驻”。

截至目前,联东U谷在河北廊坊、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地投资建设产业园区10多个,累计为河北引进企业200多家,其中八成以上为京津企业。产业一体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加强重点承接平台建设,则是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

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共同成立京津冀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小组,聚焦园区建设、企业服务和投融资三方面服务功能,积极服务京津冀中小企业发展。数据显示,3年多来,已有15家北京机构在津冀开展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对接等各类企业服务,共服务企业1万余家,助力企业成长壮大、走向世界。

记者从河北省发改委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来,河北牢牢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按照“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津冀芦台·汉沽等5个协同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承载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同时,随着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示范园区等平台建设完善,协同创新步伐也在加快。截至2019年,河北与京津联合共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98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家。“十三五”时期以来,河北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662.9亿元。

政策机制共建共享

作为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家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历经5年的运营实践,走出了一条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特色之路。

“通过一系列产业对接和创新创业服务,我们将高端人才、科研院所、金融资本、技术成果、领军企业等要素引入创新中心服务平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扈德辉介绍说,2015年至2019年,通过各类活动共促成82家企业落地,45家域内外企业达成技术、市场等多项合作,合作规模超过5亿元。

6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政、执法、税收、统计、生态等政策措施,促进资质互认、资源共享,推进京津冀人才、资金、能源、数据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河北通过与北京共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与天津共建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在管理机构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对接招商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融资租赁服务模式,成为公司加快与京津冀地区中小企业合作的“拿手戏”。

“我们推出‘租赁+投资’等模式,通过搭建投租联动平台助力客户发展。对于京津冀地区的中小企业,公司给予低准入信用门槛优惠。”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闻介绍,公司已在津冀两地共为89个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融资金额达20亿元。

自2016年以来,北京方面通过股权投资、担保融资等多种形式,已为600余家津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北京市经信局数据显示,在北京市认定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共有10家企业在河北、天津建设及运营20个园区,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50家,同时对接300家北京企业落地产业园。

2、山东青岛打造开放新窗口

2020年3月28日上午,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工暨全球招商推介仪式在青岛港举行。在已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港区建设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着眼未来百年发展的历史性工程。这片拥有9公里长的港口岸线和4.2平方公里土地,规划总建筑规模539万平方米的区域,将成为青岛转型发展的重要区域,也将是青岛历史城区更新发展的重大平台。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整合)暨启动区修规与单体方案设计》描绘了一个集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于一体的国际港城新蓝图。划分为活力时尚板块——乐海坊、海洋探索主题板块——探海坊、邮轮高端服务板块——尚海坊、海洋创新融合板块——通海坊、综合配套宜居板块——居海坊,多板块交相辉映,按照近、中、远期步骤实行更新改造,逐步完成港区全面转型升级。未来将建设成为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承载区、国际资源对接思想策源地、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核心区。

在启动仪式上,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青岛市北区人民政府与涉及航运、贸易、金融、文旅等领域14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1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13.5亿元。其中,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生院青岛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船舶智能化装备研究中心、火元素北方总部3个新航运项目涉及航运智库、人工智能、智慧港口方向,还包括融汇海运海洋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山东高速资本管理项目、青港商业保理总部、青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北汽金融产业聚集项目、融汇金融科技专项基金、“第一粮库”新金融产业园7个新金融项目,以及阿帕网络企业总部1个新贸易项目。此外,中信泰富跨国企业区域总部集聚区、福赛玺朋1923文化酒店、天空之橙项目分别涉及国际客厅、创新传媒、特色文旅行业领域。随着大量港区特色产业项目集聚,将初步达到“金融放大贸易,贸易撬动航运”的产业融合,形成现代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生态圈。

其中,“第一粮库”新金融产业园项目,以青岛“第一粮库”旧址(馆陶路34号)现有建筑为依托,以保护和修缮为基础,打造具备新金融创新示范、运营模式示范和功能协同示范作用的产业金融示范区。该项目由北京英诺创新空间投资,投资总额为35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内将引入孵化创业期、成长期金融科技类企业20家左右,目前已有50余家内外资优质金融机构、智库和行业组织表达了入驻意向,建成后将为百年馆陶路擦亮“青岛新金融集聚区”新名片。

据悉,青岛将面向全球聚焦航运、贸易、金融等要素,打造青岛开放新窗口和产业新高地。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未来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必然是一个通达四海五洲、做全球生意的世界级邮轮母港;未来的青岛,必然是一个‘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3、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管委会了解到,近日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通过20条措施鼓励正定片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加快推进正定片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制度创新步伐。

创新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措施》明确,入区企业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时,企业名称行政区划可前缀“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允许入区企业“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吸引更多符合正定片区主导产业企业入区。

围绕“两区一枢纽”的发展定位,《措施》针对生物医药、数字经济、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企业,“量身定制”了多条扶持发展措施。

实行产业用地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等出让制度,降低企业初始投资成本;对新引进片区的、具有国内先进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租用创新载体、标准厂房的,前三年给予100%房租补贴,后两年给予50%房租补贴。

对引进重点产业企业且实现落地经营的中介机构,项目经营满三年以上给予中介机构一次性奖励。对金融机构、交易结算中心、总部经济、咨询检测服务机构,以及跨境经贸服务平台等新业态,自发生首笔业务年度起五年内,根据企业的财政贡献给予奖励。

重点产业企业为购置经认定的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高端高新精密制造企业建造或改造的空气洁净度10万级以上洁净厂房及实验室,经认定后,给予实际改造或建造成本30%至100%的补贴。

数字经济相关企业通过联盟、协会等方式推动建立国家级以上标准、规则的,给予奖励。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外籍高层次人才、投资者在片区就业、创业,都可享受不同标准的奖励。在片区投资建设重点产业“园中园”,允许对园区物业进行产权分割出让。支持专业楼宇经济运营商在片区运营重点楼宇。

另外,在配套产业发展方面,《措施》提出,通信运营企业进行5G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管廊使用费给予全额补贴,基站电费按照50%的比例给予补贴。对酒店、商业、教育等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在供地时可按照土地成本价确定土地起拍价,并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和运营补贴。

4、江苏常州创意产业园区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

国家版权局日前公布2019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示范单位(软件正版化)和示范园区(基地)名单。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创意产业园区榜上有名,获评“2019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是全市首家获此殊荣园区,也是本次江苏省唯一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称号者。

常州创意产业园区于2016年4月获评“江苏省版权示范园区(基地)”,以后成立了全市首家版权登记工作站,通过组建版权工作小组,共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知识产权保护联系点、创意文化企业法制服务中心、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搭建助企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版权保护宣传培训,提供版权申请及保护指导等举措,持续推进版权保护服务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常州市5家省版权示范单位中3家为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园区内20家重点企业版权数量达2500余份。

据悉,此次全国41家单位获“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称号,28家单位获“全国版权示范单位(软件正版化)”称号,8家单位获“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称号。

5、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

一座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工业厂房,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生态园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偏僻之地;一个个“高精尖”项目建设工地,或焊花飞溅,或车辆穿梭,让大家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缺乏人气。

1992年6月25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一批批滁州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把偏僻村庄变成产城融合的城市中心。2011年4月,滁州经开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如今,这里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电)。这里是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滁州市半导体产业联盟、中关村海淀留创园滁州分园等创新创业平台纷纷“落地生根”。这里是产业集聚的“强磁场”,开启了滁州数字经济产业的新时代……

超前谋划补短板 鼓足干劲抓项目

车间环境整洁、管理精细,记者走进滁州经开区内的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正有条不紊忙碌着,一条条流水线快速运转,一块块电池组件不断下线。该公司客户关系主管熊燕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从事高效单晶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项目一期、二期均实现投产。其中,二期项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投产,未来滁州基地组件产能将达到10GW,成为隆基最重要的组件生产基地之一。

而在立讯精密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条生产数据传输部件的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这条针对全球市场最新开发的生产线涵盖了120多道工序。在滁州经开区,一大批企业正在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跻身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这厢,热火朝天建设忙;那厢,招商引资氛围浓。近年来,滁州经开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为先的鲜明工作导向,重点招引世界500强、国内优质上市企业以及处在科技前沿的高品质项目,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快人一拍”抢机遇 转型升级优产业

3月的滁州,乍暖还寒。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工人们正全副武装操作机器进行着芯片封装。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条国际领先的生产线产品合格率达99.95%。“虽然是淡季,公司产量却实现增长,可谓逆势走俏。”

作为滁州市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的主战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把经开区真正建设成经济新高地?答案是: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滁州经开区已形成以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产业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基础应用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3+X”现代产业体系。

先进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正让滁州经开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目前,滁州经开区主导产业支撑有力,园区三大主导产业累计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天大铜业、东鹏等骨干企业均实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全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一批企业、项目受到省政府资金扶持。智能家电基地蓬勃发展,园区先后举办了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开放大会、家电产业上下游协同推进会暨中国家用电器核心零部件智能传感器及智能芯片应用高峰论坛等。

强服务筑巢引凤 紧盯园区做“文章”

各行业“巨头”,为何落户滁州经开区?不少企业家透露,园区一事一议,开出了服务大礼包,料多量足。近年来,滁州经开区按照“善谋、紧盯、敢为”的要求,突出项目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帮到底”四个一机制。坚持每周集中调度一次签约、开工项目,每月集中拜访、签约一批招商项目,将项目工作与班子成员、责任部门绩效挂钩,做细做实项目工作。

“正是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对客商的真诚,才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对我们建立起信任,从而加速项目的落地。”回忆起园区内各项目落户经开区的经过,滁州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宏深有感触地说。

为使项目尽快落实到位,滁州经开区不断创新项目服务机制,细化行政服务,规定在项目协议签订后三天内,园区相关部门要列出项目全程帮办工作清单,列明工作事项、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节点及基本工作要求。同时,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确保落地项目水、电、气、热、地等各项要素保障到位,逐个明确分管人员,调度各责任部门联动推进。

基础设施是项目建设最重要的载体。近年来,滁州经开区还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企业生产要素,惠科220KV专线、食品产业园配电工程如期竣工;金燕小区农贸市场、蓝天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顺利完工……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筑巢”质量,吸纳“凤凰”而栖。

“签约之前是朋友,签约之后就是家人。我们要真正做到把难处留给自己,把方便交给企业。”孙宏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紧盯园区做“文章”,一心一意谋发展,尽心尽力做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