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老闆到底該拿出多少股份?

“老闆到底該拿出多少股份?"相信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準備或者正在開展股權激勵的老闆們,今天就說說總量分多少,個體分多少股份的事。

總的來講,確定股權激勵數量的這個事兒,分成兩個層面,一是總量,二是個體數量。前者解決的是股東與激勵對象之間公平性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激勵對象之間公平的問題。

股權激勵|老闆到底該拿出多少股份?


一、先談總量

在這一步驟中,我們應當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資本戰略

如果考慮未來要引入戰略投資者,一般創始人經過3-4輪的融資,個人股份持有比例從降低到個位數是很正常的;

2:控制權

如果只是虛擬股份的小夥伴可以無視這一條,但如果是涉及到註冊股,也就是要去工商局進行註冊變更的話,那就可要慎重了,公司股份的幾條生死線是每個企業家要時刻牢記的:67%-51%-34%-10%

3:薪酬組成

這一點說白了就是看激勵對象當前拿多少,如果本身就已經是高薪了,那麼再給予高額的股權激勵,實在是有錢任性的做法;但筆者估計大部分情況應該是之所以股權激勵,實際上很多時候激勵對象的薪酬並不是非常的令人愉快,因此,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到激勵對象預期創造的價值和收入是否成正比,那麼就要常規薪酬+股權激勵收入的總和來進行計算;

4:未來的人才預留

隨著公司發展,勢必要不斷的有新鮮血液進來,因此,很多企業在進行股權激勵的時候,實際上是首先預估了未來3-5年大致的企業發展思路,預計可能會有多少精英的加入,然後從總體上有個股權的規劃,再從這裡面拿出一部分,作為本次股權激勵計劃;

5:最後,人力資本依附性

意思就是你這個企業的發展,是因為人才,還是因為佔據了某些資源(前些年的山西煤老闆),如果是前者的話,相應的激勵總量也會大一些(少了人家不來啊)。

最後,另外說一句,對於激勵對象來講,關心的是分紅收益,而並非是控制權,因此,與其強調比例,更重要的是要計算股份數量,因為如果從ROE的角度(淨資產回報率)的角度,激勵對象更容易明白一件事情:到底手上的這些股份(虛擬股份)能換來多少真金白銀。——不明白的,看看股市裡面的小散。

二、再談個量

總數定了,那麼具體到每個人能夠分得多少數量的股權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

1:崗位:重要性★★★★★

大家要始終記得一件事情,進行股權激勵(儲蓄-股票參與計劃之類的除外),絕大多數的目的,都是希望激勵對象在拿到股份之後,能夠想股東之所想、急股東之所急,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實現企業與個人的共贏。別忘了,很多時候,這個人能夠做出多大的貢獻,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處於相應的崗位之上,因為崗位代表了職責、代表了權限、代表了資源,就好比廚師要做出好的菜,首先你要讓他當廚師的道理一樣。這就意味著,如果激勵對象的崗位出現了調整,相應的持股數據也應有所調整。(具體要看激勵方式和相應的持股約定)。

2:個人不可替代性:重要性★★★★★

有一些人,在的時候,我們並不去珍惜,直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如果能夠再給我們一個機會,我們一定回去挽留,不是麼?身為老闆,可以在腦海裡盤點一下,有哪些崗位,一旦人員流失,至少在三個月之內無法找到合適頂替的人員,或者是能力,或者是對本企業的瞭解,或者是在企業內的威望,那麼這些人一定是要被納入到股權激勵的範圍當中的。

3:個人破壞性:重要性★★★✩✩

對,你沒看錯,就是個人破壞性。擔心客戶資源流失、擔心核心秘方洩露、擔心核心技術被山寨、擔心公司的黑幕被曝光(最好沒有黑幕,或者不那麼黑),在股權方案中都應該考慮到有可能“點火”的人,並不是說股權激勵是萬金油,但如果股權計劃處理不好,有可能會成為“導火線”;

4:競爭對手給出的條件:重要性★★★✩✩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很多情況下,產品的市場定價,其實是由競爭對手給制定出來的。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講,他有的是需求,而在可以選擇的條件之下,自然是選擇性價比較高的產品和服務了,這個時候,你想定高價也不可能——除非是兩桶油。因此,如果你企業的幾名關鍵性人才,在市面上有著公認的價格,那你就要給予或者至少許諾在未來有相應的價值回報(大家可以看看馬雲“忽悠”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的案例);

5:工齡:重要性★★✩✩✩

俗話說,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疲勞。其實,對於這部分激勵來說,與其說是發放給激勵對象的,不如說是發給老闆自己良心的和給其他員工看的。

6:個人職稱與學歷:重要性★✩✩✩✩

大多數人都理解的是,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但對於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很多時候,學歷、職稱從概率上來講,還是能夠代表著一定的個人水平的,特別是當企業內部組織、薪酬、評價機制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這個時候,國家給出的這個“評價標準”可以作為參考。

7:老闆的視野和格局:重要性+∞

一個股權激勵計劃實行的成功與否,其源頭來自於大股東,也就是老闆的初心。如果是本著利益分享,將蛋糕做大的初衷,那麼在整個方案的設計過程中,一定會站在激勵雙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最終的效果一定不差,如果出現問題,也只能是技術上,但如果一開始就動機不良,或者勉為其難,那麼最後的結局很可能不歡而散或者是對簿公堂。因為,股權激勵只是第一步,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尤其是非上市公司來說,激勵對象真正能拿到多少分紅,還要看賬目是否清晰、透明,稅後利潤中拿出來分紅的比例有多少,因此,股權激勵方案的執行只是第一步!

更多股權知識,歡迎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