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堂:論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

引言


教師課堂話語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同時也反映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方法。 話語反映人的思想,反映人的內心世界。教師的課堂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基本素養,也反映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專業發展過程。所以,研究教師課堂話語既有利於更好地瞭解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發生情況,也是研究教師和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國內研究者已經就英語教師課堂話語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之所以特別關注英語課堂上 教師使用話語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中國語境下英語課堂上使用的英語具有特殊作用。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英語,英語教育研究者鼓勵甚至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儘可能使用英語。這樣,英語既是學習的目的,又是實施教學的媒介語言。教師說的英語一方面具有目的語示範作用和語言輸入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組織教學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交際語言教學思想和80年代發展起來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都認為,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接觸真實、自然的語言。在此過程中,學生應主要關注語言使用的目的和語言表達的意義,而不是語言的形式。鑑 於教師課堂話語是學生接觸到的主要語言來源之一,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問題自然就成為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

最初關於語言真實性的討論主要侷限在有關 教材編寫的文獻中。“真實性”指語言素材必須 與現實中使用的語言基本一致,即教材涉及的語言現象應該是真實、地道的語言,而不是假想的語言或編造的語言。張德祿等根據功能語言學的理論,討論了真實語料的特點和價值。他們認 為,真實語料的概念是針對教材中和教學中編造的語言而提出來的,其意思是在非教學環境中(即自然交際中)運用的語言。由於從語境的角度所選擇的語料必然是語篇,所以真實語料就是社會交際中出現的真實語篇,而不是作者(教材 編寫者)根據自己的需要而編造的語篇。

在外語教育領域,現有文獻在討論真實性的問題時,主要是討論交際活動真實性和學生使用的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很少涉及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其實,教師與學生在課堂進行的交流也是交際活動,它既是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髮展交際能力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說的話,既是教學的語言,也是學生學習的語言材料。因此,無論是關於交際的真實性的討論,還是關於語言材料的真實性的討論,都適用於教師課堂話語。也就是說,英語課堂上的教師話語也應該具有真實性。

那麼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究竟指什麼呢?筆者認為,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察。(1)交際行為的真實性,即課堂上的師生交流符合真實、自然交際的特徵, 具有真實交際目的,按照真實交際原則進行交 際。這方面的真實性可以稱為話語的情景真實性。(2)話語中的語言真實性,即教師使用的語言是現實生活中使用的語言,而不是編造的、不存在的語言。(3)話語的內容真實性,即教師說 的話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比如,當教師說 “I will bringyou some photos tomorrow.“時, 她/他應該是真心實意地打算第二天帶一些照片來,而不是隨意的空口承諾。下面分別從以上三個方面探討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問題。

一、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情景真實性


受交際語言教學思想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影響,很多語言教學研究者通過把英語課堂與真實社會的交際情形進行比較,來分析語言課堂的交際性。同時,關注教師課堂話語的研究者也經常用真實、自然的話語的標準來衡量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Walsh(2002)研究了互動式師生話語的特點,其中很多特點與真實、自然話語的 特徵是一致的。比如,在真實的師生互動話語中,教師針對學生髮言的內容提供個人的反饋意見,而不是針對語言形式的準確性提供反饋意見,這樣更加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互動話語繼續按照真實交際的軌跡進行,而不是轉向語言形式的糾正與操練。

但是,很多研究者認為,課堂的話語不同於真實社會語境中的話語,分析課堂話語不能簡單地把這些話語與真實社會話語進行比較 (Walsh,2002)。Breen和 Candlin 認為,課堂 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而不是社交,課堂有獨特的交際法則和傳統,其交際類型與以社會行為為主的小型社交場合的次序和準則可能有很多差異。課堂是特殊的社會活動場:它具備特定的社會組織(班級與小組)、社會角色(作為權威的教師與有 著不同家庭背景和群體背景的學生)、社會文化 (如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或教學人際交往模式) 和社會規範(如課堂規章制度等)。課堂的這些社會性特徵促進並同時制約著各種基本的社會性 話語互動行為的產生。所以,研究者不宜根據 自然話語的特徵來評價外語課堂交互活動的特 點,因為它忽視了外語課堂話語的動態性和複雜性。在教師占主導地位的班級裡,課堂話語顯然 是教育模式的話語。即使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 堂,雖然話語具有很多自然談話的特徵,但還是 無法擺脫教育的屬性。正如Kumaravadivelu(1993)所言,即使交際性的課堂裡,教學活動 也可能並不具備真實世界的交際性,所以在課堂 任務設計中一味地追求模擬現實生活是不現實的。

我們承認課堂是特殊的社會活動場,它有重 要的教育和教學目的,課堂上的師生交流並不都是真正意義的交際。即使是課堂上學生參與的各種交際活動,也不是真實的社會交往。不管這些活動的目的是練習語法形式,還是嘗試使用各種 功能的表達方式(如問候、道歉),它們都不是具有真實目的的語言運用(Y. Freeman&D.Freeman,1998)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課堂上 的語言交際不需要追求真實性和交際性,並不意 味著英語教師課堂話語不需要具有真實性和交際性。

強調課堂交流的真實性和交際性,並不是說 課堂上的交流都必須是因為真實交際需要而產生 的交流。比如,為了呈現某個語言項目,教師需要創設一個語境。教師創設情景本身不是因為真 實交流的需要而創設的,而是為了迖到某個教學 的目的。但是,創設語境之後,如果師生置於創 設的語境之中進行交流,那麼他們的話語就應該具有真實性和交際性。我們經常在課堂聽到學生 這樣做自我介紹:“Hello,my name is X X X. I’m ten years old. I’m aboy. I’m in Class One, Grade 4.”顯然,已經很熟悉的同學之間一般不需要做自我介紹,但是學生將來可能需要向其他 人做自我介紹,所以課堂可以假設一個需要做自我介紹的情景,讓學生嘗試做自我介紹。課堂上 的這個活動本身不是真實的交際活動,但是學生 說的話應該儘量與真實交際時一致。在上面的這 段自我介紹中,學生顯然不需要說“I’ma boy.”,因為當面做自我介紹時,聽話者能看見 說話者,能夠辨別說話者是男生還是女生。所以 “I’m a boy. ”就是缺乏真實性的語言。

語言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學生 能夠在相對完整、真實的情景中接觸、體驗、理 解和學習語言,他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義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語言的形式。所以,外語教學非常強調創設情景。用通俗的話講,情 景包括話語產生的時間和地點、話語的參與者以 及話語的使用目的等。現在,大多數中小學英語 教師都能認識到創設情景的重要性,也儘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各種情景。但是,一個較為普遍 的現象是,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創設的情景不夠真 實,從而導致話語不真實。請看下面的例子:

T : Good. Sit down please. All right — look at your teacher.I have a nice kite here. Is it nice?

SS: Yes.

T : Is it your kite?

SS: +No. +

T : Do you want to fly a kite?

SS: Yes.

T : Yes. But you don’t have one. Yes, come here please. Yes

S : Yes. I can. It is easy.

T : It is easy. This is not your kite — borrow it.

S : Can I borrow it please?

T : Let me see—OK, here you are.

S : Thanks.

應該說,這位教師試圖通過創設情景來引入 目標句型“Can I borrow…?”的教學設計思路 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她也成功地一步一步地實現了這個目標。但是,教師創設的情景顯得很牽 強、很不真實,而且情景創設的過程也很不自 然,給人一種“強買強賣”的感覺。在這個片段中,教師所提的幾個問題基本上都是明知故問的問題,沒有交際意義。另外,在教師創設的這個 情景中,如果學生真的想放一放教師手裡的那個 風事,最自然的請求應該是“Can I play with it?” 或者“Can I fly it/Can I have a try?” 而 “Can I borrow it please?”在這個情景中不是很 恰當。其實,教師完全可以用一個更加簡潔的方式來創設一個更為真實的情景並引人這個目標句 型,比如教師可以說: “I need a red pen/ pencil. Does anyone have one?”得到某個學生肯 定的回答之後,教師可以說“Can I borrow it?”

需要特別指出的,雖然這個片段不是完全真實的交際,但整個話語過程與真實交際非常接 近,包括說話的方式(如話輪轉換、停頓、猶豫、請求澄清、打斷、糾正)和使用的語言。學 生的話語沒有受到教師過多的控制。從話語的內 容和形式看,都非常接近真實交際。這個片段給 我們的啟示是:課堂話語是否真實要考慮話語發生的語境。如果話語的使用能夠滿足語境的需要 就是真實的,或者說具有交際性。

總之,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儘可能創設真實的情景。只有在接近真實的情景中,教師和學生才 能用真實的語言表達真實的內容,從而發展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二、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語言真實性


所謂課堂話語的語言真實性,是指課堂上教 師和學生使用的語言是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語 言,而不是編造或假想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話語具有以下好處。

能夠使學生接觸和學習現實生活中使用 的語言,為日後真實交際做準備。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學生感 覺到他們所學的語言就是生活中真正使用的語言 時,他們會更有興趣。

有利於學生注意到不斷變化的語言現象。真實語言材料往往會反映語言中的變化現 象。如果語言教學採用真實的材料,那麼學生就 有機會接觸語言中的變化現象。

真實材料對學生更具有挑戰性。由於真 實語言材料沒有刻意地控制材料中詞彙和語法結 構的使用,所以學生可能要接觸一些尚未學習的語言項目,這樣,真實語言材料就有一定的挑戰性。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為了呈現、講解或複習 語法知識往往會舉一些例子。但一些教師不善於 從真實語言材料中去尋找例子,而是自己編造一些例句。編造的例句有時缺乏真實性,而且不利 於體現目標語言項目的意義和用法。如:一位教 師為了講解be made of這個短語,在課堂上舉了以下幾個例句:

The books are made of paper.

The newspaper is made of paper.

The magazines are made of paper.

The money is made of paper.

根據大多數英語詞典,be made of的意思是 “用……做(造)的”,比如“Optical fibre is madeof very thin glass (光纖是用很細的玻璃造 的)• ” “The robot is made of metal (這臺機器人 是金屬做的).”但是,我們通常不說“書是用紙做(造)的”、“報紙是用紙做(造)的”、“雜誌 是用紙做(造)的”、“錢是用紙做(造)的”這 樣的話。從表面上看,這些例句沒有明顯的語法 錯誤,而且學生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假如be made of對學生的確是陌生的,那麼以上 例句是不利於學生準確理解這個短語的真正含義 和用法的,因為這些例句的意思並不符合現實世 界的實際情況。

有些話語在現實生活中確實經常使用,但是如果把一些彼此沒有關聯的話語堆砌在一起,話語就缺乏真實性了。真實的話語一般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即使是消磨時間的閒聊,雖然說話人可 能隨意轉換話題,但在局部也是連貫的,不會前 言不搭後語。英語課堂上的一些師生對話就存在 連貫性的問題。比如,有些英語教師為了使學生在上課伊始進人英語狀態,往往進行簡短的自由 討論(一般稱之為free talk)。一般是由教師問 —連串的問題,學生自由回答。比如:

T : How are you?

SI: I’m fine, thank you!

T : What day is it today?

S2: Today is Friday.

T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3: It’s fine.

T : Do you like English?

S4: Yes,I do. I like it very much.

表面上看,這個片段中的話語顯得很流暢、 自然。(實際操作中,教師問問題的速度很快, 學生基本上不需要多加思考就能回答。)其實,教師所問的四個問題之間沒有任何聯繫,教師好 像隨機從一系列問題中抽出了幾個問題供學生快 速搶答。由於每次上課教師問的問題都大同小 異,所以學生不必思考就能迅速回答。個別情況下,教師的問題還沒問完,學生就回答了。

也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對於英語初學 者,教師也應該使用真實語言嗎?如果教師使用 真實語言學生聽不懂怎麼辦?其實,語言的真實性與語言的難度並沒有必然的關聯性。並不是所有真實的語言就一定是很難的語言。真實語言既 可能是很難的,也可以是很簡單的。所以,語言的真實性要考慮語言使用者的背景、語言使用的場合和目的。對於英語初學者,教師要使用既真實又簡單的語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也並不容易。對於任何人來講,用簡單的話把事情說清楚並不容易,如果要把複雜的事情說清楚,那就更不容易了。在使用真實語言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手勢、表情、動作、實物、圖片等非語言手段 來幫助學生理解。

其實語言教學中語言素材的真實性已經引起 研究者和教師的關注。為了提高語言材料的真實 性,一些學者主張從生活中實際使用的語言材料中選取語言教學素材。為此,一些學者根據語料庫編寫了英語詞典和語法參考書。這些詞典和語法參考書對詞彙和語法的解釋不僅以實際使用的 情況(意義和用法)為準,而且儘量使用真實語言材料中的例子。建議英語教師多使用根據語料庫編寫的詞典和語法參考書。

三、教師課堂話語的內容真實性


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指教師所說的話在內容上是否真實。比如,如果教 師說在遊戲中獲勝的同學將得到獎品,那麼教師應該確實打算給學生獎品,否則教師說的話就是虛假的。大多數情況下,教師話語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在我們收集的語料中也發現了教師話語內容不夠真實的情況。請看下面的片段:

T : I think you are so clever. I like you very much. I want tomake friends with you. Would you like to be my friends?

Ss: Yes.

T : When I go back I’ll call you.(這位教 師在另外一個城市借班做觀摩課。) Look,this is my telephone number.

(卡片正面寫著a telephone number)

My telephone number is 7369854.(卡 片反面寫著7369854。)

T : Do you have a telephone number? If you have a telephone number,please write it down•(稍後教師繼續說話。) Excuse me.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SI: My telephone number is....

這個片段是一節課的開始部分。簡單的問候之後教師對學生說:我認為你們很聰明,我很喜 歡你們,我想和你們交朋友。你們想做我的朋友嗎?其實,這位教師在另外一個城市借班上課, 她剛剛接觸這些學生(大概1〜2分鐘的時間), 她怎麼就能判斷這些學生都很聰明,而且很喜歡 他們,要和他們交朋友呢?這些話明顯地給人不真實的感覺。更不可信的是,教師接著說:我回 去後會給你們打電話。教師給學生出示的電話號 碼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相信,觀摩 課結束後這位教師是不會給這些學生打電話的。也許有人會說,課堂上的師生交流主要是為了操 練語言,不必強調內容是否完全真實。但筆者認 為,即使是操練語言,也應該儘可能使用真實的 語言,說真實的話。因為虛假的內容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而真實的內容更能激 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師的目 的就是引人telephone number。在這種情況使用 真實的話語並不難。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帶有電話號碼的廣告、告示、招貼畫等,讓學生 指認其中的電話號碼。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 互動時,可能即興舉一些例子。有時教師考慮不 周,隨口說出一些內容不真實的話。比如:

T : I want to go to the shop this afternoon. I want an apple.What about you?

S: I want to go to the shop. I want an apple.

T: Oh, You want an appletoo. Sit down please. Any body else? Yes.

S: I want to go to the shop. I want a pen.

這個片段之前,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了 shop這個詞。為了創設情景使學生使用這個單 詞,教師與學生進行了一個即興的互動。教師說下午要去商店,要買一個蘋果,然後問學生是否也要去商店買東西。應該說,教師的教學思路是 值得肯定的。但是,去商店買一個蘋果的說法顯 然不符合常理(通常不會只買一個蘋果)。另外,雖然the shop也可以指水果店,但shop通常指 一般的商店(不賣水果)。受教師的影響,學生 回答時也說“I want an apple. ”

教師話語內容欠真實的另一個表現是,教師 話語中的有些內容沒有依據或根據,近似於信口 開河。請看一個例子:

T : What do you usually use computers for? You search in theinternet or you use computers

to do your homework? This lady, please.

S : I write my blog andsurf the internet.

T : Oh, really? Excellent writer. OK, you, please.

在這個片斷中,教師問學生通常如何利用電 腦。一個學生說她用電腦寫博客和瀏覽網絡。教師表示驚訝之後說道“Excellentwriter.”其實, 這個學生用電腦寫博客,並不意味著她是一個擅 長寫作的人。教師的這個評論沒有充分的根據, 顯得很不真實。

課堂上師生互動中,有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 說出教師期待的話語,往往進行引導性的提問。 但是,我們經常觀察到這樣的情況,由於教師沒有創設恰當的語境,教師的提問顯得很唐突,甚 至沒有根據,導致話語缺乏真實性,同時也使學 生很難回答問題。

如果教師經常說一些內容不真實的話語,學生也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說一些內容不真實的話語,甚至養成信口開河的習慣。比如,一位教師在教授了wash這個動詞之後希望做進一步的操練,她引導學生進行了以下操練:

T : If I give you some water, what will you wash?

SI: I’ll wash my hands.

S2: I'll wash my hair.

S3: I’ll wash clothes.

S4: I’ll wash my bike.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說:“Ifl give you some water,what will you wash?”教師試圖創設一個語境,讓學生操練wash的使用,但是,教師的問 題缺乏真實性,學生回答也是信口開河。其實, 教師完全可以說更加真實的話,比如“What do you oftenwash?”學生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回 答,如 “I often wash my hands/face/hair•”教 師也可以說:“What does yourmother often wash?” 學生可以說 “She often washes clothes/ dishes.”這樣,教師和學生的話語就更加真實了。

結語


應該承認,大多數英語教師能夠認識到在課堂上使用真實話語的重要性,並在教學中儘量使用真實的話語。但是,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英語課堂上教師話語不夠真實的現象仍然很 普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師在 創設情景的過程中,有時只考慮到教學的目的,而忽視真實交際情景的一般要求,導致教學中創設的情景缺乏真實性。如果交際情景缺乏真實 性,其中的話語也很可能缺乏真實性。第二,由於片面考慮語言知識的講解與操練的需要以及教師本身的英語語言素養等原因,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有時不夠真實。教師使用的很多語言在 現實生活中很少使用,甚至根本不存在。第三, 由於教師沒有把課堂上的師生交流看作是真實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流,導致教師課堂話語的內容缺乏真實性。希望本文的討論能給英語教師一些 啟示,也希望英語教育界的同行共同來關心、研 究和探討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