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此,人體易於感染各種疾病,並可發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HIV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的起源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


  最初艾滋病的起源,傳說是非洲民主剛果一種黑猩猩身上有原始的艾滋病毒。當地黑人有引用和將猩猩血注入體內的習慣,據說這能提高性能力。由此艾滋病毒從猩猩身上傳入人類!

  但現代醫學證明,雖然這種黑猩猩身上的病毒和艾滋病毒非常相似,但仍有較大不同,頂多算是艾滋病毒的遠親。這種原始病毒並不致命,至於是否能傳染給人更是無法確定。所以,黑猩猩是艾滋病的源頭,這個學說今天也不能成立。

  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佈消息稱洛杉磯爆發了一種異常的肺炎。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艾滋病發現日。30年前,人們認為艾滋病是男同性戀的特有疾病。30年後,對抗艾滋病要走的路仍然很長,但隨著社會了解的增加,人們看待愛滋病人的目光則更溫柔。

  它的最開始是靜默的,茫昧的。

  1959年,一名剛果籍男子死於一種不明原因的疾病。後對該男子的血液標本分析認定為第一例確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意外發現的兩個醫學樣本使得我們能夠大致瞭解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來源,艾滋病傳播有百年曆史。

  這兩個樣本是50年前在剛果收集到的,當時剛果是法屬殖民地。1998年,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個1959年收集到的血液樣本。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


  緊 接著,在2008年時又發現了另一個含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樣本,該樣本是1960年從一位女性的淋巴腺收集到的。由於獨立的進化歷史,這兩個樣本中的病 毒之間有些微妙的不同。在對它們建立的基因序列進行比較後,發現它們可能是從同一位祖先身上進化而來的,始於1902到1921年之間,這意味著人類免疫 缺陷病毒至少在人群中存在如此之久了。

  基因序列還顯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從非洲傳播到海地——可能是在1960年,現今的剛果共和國從比利時獨立後不久, 並在1969年左右傳播到美國。

  對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保羅-夏普看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所以在70年後才被檢測出來是顯而易見的。他說,如果符合指數曲線的話,1960年非洲中西部的感染者可能是4000例。

  圖森亞利桑那州大學的邁克爾-沃羅貝,就是發現這兩個樣本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說:“發現那些樣本確實是需要運氣,但同時也要耗費時間、精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他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那麼久都沒有被發現是有其他原因的。

  艾滋病從感染到表現出症狀的時間長達10年,而且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通過其他感染病致死的。在一些地區,像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許多的致命性疾病都是很普遍的,知道有一部分人死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也只是後見之明。

  沃羅貝說,真正想說的並不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非洲傳播了70年卻未被注意到,而是1969年到1981年之間,美國一直沒有發現這種病毒。從傳播的指數速度來看,在1981年報道首個病例時,感染人數可能已經達到了100,000。

  “一個病例高達100,000的發達國家,花了12年才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都沒有發現該病毒也是不足為奇的,”他說,“過去30年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史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


  1981年1月的一天,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一間地下辦公室裡,剛進屋的研究員對大夥說:“那個實習醫師有個奇怪的病人。”這句話引起了33歲免疫學助理教授邁克爾·戈特利布的注意。病人的名字也是邁克爾,是個31歲的高大帥氣的男模,為了公開同性戀身份搬到洛杉磯,因不明原因的高燒和體重減輕住院。檢查發現他的免疫系統非常糟糕,就像是一個剛經歷了一輪殘酷化療的癌症患者。而問題是,他並沒有患癌症,也沒在化療,甚至在此之前,一直很健康。

  “我從沒見過這樣的情況。”戈特利布詫異地說。戈特利布所在的免疫小組每天都去看邁克爾。五天後,在沒有被確診的情況下,邁爾克出了院。但一週後,他又因高燒重回醫院。這次的病因為卡氏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這是一種極罕見的肺炎,通常會出現在器官移植者或是有免疫缺陷的兒童身上。

  這個神秘病例在醫學圈很快散播開來,同行們都知道戈特利布在關注這個病人,於是陸續有人告知戈特利布助教,還有4個類似的病人。這麼短的時間內,洛杉磯就出現了5個相似的病例,似乎預示著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

  戈特利布和同事聯繫了《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該刊物編輯建議他們有必要直接聯繫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CDC當時並沒有發現全國範圍內有其他異常情況,不過還是邀請戈特利布他們寫一份《發病率與病死率週報》(MMWR)報告。

  1981年6月5日,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佈了這篇報告,描述了洛杉磯5名年輕健康的同性戀男子被診斷患上罕見的卡氏肺囊蟲肺炎事件。不過這篇報告在當時並沒有引起過多的關注,但是,這一天是重要的,後來被定為艾滋病發現日。

  幾周後,事態發生了變化。另一篇報告報道了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共有26名原本健康的同性戀男子患有PCP和一種非同尋常的癌症——卡波西肉瘤。這下引起了媒體的廣泛注意。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有線新聞網(CNN)、美聯社等媒體都爭相進行了報道。

  1981年7月3日,《紐約時報》發表了題為《41名同性戀患上罕見癌症》的文章。12月11日,《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免疫系統疾病困擾男同性戀》一文。僅從題目,就可直接看出當時人們的心理傾向——這是男同性戀的特有疾病。而事實上,人們對於所面對的事態,幾乎一無所知:它到底是什麼,到底怎麼治療,或者到底該怎麼稱呼?

  在這些最早的關於艾滋病的官方報道中,並沒有對AIDS症狀的詳細描述,關於這個疾病的許多方面,都是在數年後才慢慢為人認知的。同樣,至於是什麼導致了該病的發生人們也無從知曉。發現了第2、3例病例的喬爾·韋斯曼醫生當時有種不好的預感:“我感到在他們身後或許還有更多人將生此病。”或許,讓韋斯曼醫生也想象不到的是,30年後,這場疫病會發展成全球感染六千萬人(並在持續增長),並造成至少二十五萬人死亡的世界性傳染病。

  跟所有重大疾病始現時一樣,人們的最初擔憂源自對新病種的未知和猜測。在一切沒弄明白之前,擔憂是隱約的,恐慌侷限於小範圍之內,公眾是沉默的。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


  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現階段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載量;獲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維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HIV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抗病毒治療、恢復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療及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的治療。

  對HIV感染者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患者均無須隔離治療。對無症狀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抗病毒治療,並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對艾滋病前期或已發展為艾滋病的患者,應根據病情注意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飲食。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及營養支持療法,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

  抗病毒治療是艾滋病治療的關鍵。隨著採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聯合療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療效,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