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關鍵敏感期養育指南——自我意識敏感期

01

最近,小雨真是讓媽媽操碎了心。

媽媽想給小雨穿衣服,剛套進頭,小雨就掙扎著脫下。

“不要,不要穿!”

媽媽想給小雨把尿,剛走過去想抱,就被小雨強烈拒絕。

“不要,不要尿!”

要出門了,媽媽想幫小雨穿上鞋子,又被孩子一腳踢飛。

“不要,不要穿這個!”

媽媽真是一個頭,兩個大。平時對待孩子也挺有耐心的,孩子是從哪學來的犟脾氣?

兒童關鍵敏感期養育指南——自我意識敏感期

其實,到了2歲左右,很多媽媽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好像突然變了。

以前一直是乖乖聽話的可愛天使寶寶,一夜之間,好像變得跟媽媽好有距離感。

從一開始無論媽媽說什麼,他都搖頭說“不”,慢慢發展到不滿意就動手“打”人,誰的玩具都抱過來佔為己有,孩子似乎是越來越執拗,越來越不講道理了。

很多媽媽開始擔心,照這樣發展下去,孩子不會成為熊孩子吧?

02

孩子的這種叛逆行為,其實是自我意識敏感期的表現。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它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確的自我認知、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提升和關注自我成長。

有人說,嬰兒出生時同世界是一體的。但是,當嬰兒長到2歲左右,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其實是分離的。

嬰兒的自我意識就這樣像種子一樣,悄悄地萌芽了。

兒童關鍵敏感期養育指南——自我意識敏感期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把自我意識敏感期看做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她說:

我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未來是不是很強大,這樣一個強大的能力,都來源與一個自我形成的敏感期。

如果嬰兒沒能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就無法形成自我。喪失自我的孩子,內心會充滿掙扎,他可能會屈從於他人,尋求歸屬,最終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麼看來,孩子的叛逆,正說明他開始走向獨立,是好事啊!

03

0-6歲的孩子,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集中用在自我的建構中。

那麼,在這個時期,都會有哪些表現呢?

1、遇到不喜歡的,直接打掉;

遞給孩子果汁,喝一口,如果不對味,會立馬打掉;

別的小朋友想玩玩具,孩子不樂意,往往伸手一拍;

剛開始,孩子用“打”來表達“不同意”、“走開”,簡單粗暴地拒絕。

2、即便同意,嘴上都愛說“不”;

漸漸地,孩子會說話了,好像懂得了“不”的分量,“不不不”地說個不停。

“去遊樂場玩嗎?”

“不”然後屁顛屁顛往遊樂場跑。

“餅乾給一塊媽媽吃。”

“不”自己吃了幾口,想了想,又把餅乾遞到你嘴裡。

這個時候的孩子,“刀子嘴、豆腐心”,總愛跟你對著幹,讓人哭笑不得。

3、即使不是自己的,都認為“是我的”;

當孩子學會“我的”“你的”後,就開始對任何東西都佔為己有。

到樓下和小朋友們玩玩具,拿到手裡就不肯放手:“我的”“我的”,把別的小朋友惹得“哇哇”大哭。

這時孩子的眼裡,只要他看到了的東西,都稱之為“我的東西”。

兒童關鍵敏感期養育指南——自我意識敏感期

4、即便自己沒有能力做,也要自己來;

自己穿衣服,手和頭全伸進一個洞裡;

自己吃飯,舀不到飯就哇哇大哭;

這時候的孩子,以為自己是天、是地,一呼百應,無所不能,做不到的時候又很挫敗。

雖然認識自我的過程很艱辛,發展自我的過程很費勁,可孩子們卻總是樂此不疲,越挫越勇。

只要獲得了一點點小小的成績,就會心滿意足。

03

要想孩子順利發展,擁有獨立的人格,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幫助孩子順利發展出他獨特的個性,建立更高的自我價值感。

1、尊重孩子的成長階段,去掉“小氣”“霸道”等標籤

對孩子的某一種現象標籤化,是對孩子的不公平。

也許行為的背後,是我們無法看到的孩童智慧。

孩子打人,也許他只是想表達“不要”;

孩子搶東西,也許是他認為這就是他的東西;

孩子不願意分享,也許是他覺得自己有權做出決定。

當我們看到孩子這些現象,請理解並尊重孩子,尊重他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意志。

因為這是他走向成熟的標誌。

2、教給孩子正確的示範,代替他的錯誤舉止

我孩子1歲半的時候,也曾出現“打人”的舉動,後來我觀察到,他總是在第一眼見到那個小朋友的時候,伸出手去打他。

原來,他想用拍打引起別人的注意,是想和對方交朋友的意思。

後來,我再次見到孩子伸出手,就立馬抱住他,對他說:“你想跟他交朋友,對嗎?我們一起和他握握手,好嗎?”

我伸出手,做出一個握手的姿勢。

孩子看了看我的動作,高興地模仿起來,一邊笑著說“握握手”,一邊伸出手等著對方。

孩子天真無邪,但又如此弱小無助,需要家長的細心觀察和耐心引導。

家長的親身示範,就是對他最好的幫助。

兒童關鍵敏感期養育指南——自我意識敏感期

3、給孩子“二選一”的機會,讓孩子掌握主動權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就會通過區分“我”、“你”來彰顯自我的獨特。

他們會特意對著幹,來表明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那麼,我們何不把這個權利主動讓給孩子,讓他從中獲得掌控感和自信心呢?

比如:叫孩子穿鞋,可以問問他:是想穿洞洞鞋,還是豆豆鞋?

比如:想帶孩子尿尿,可以徵求他的同意:是想在廁所尿,還是在自己的小馬桶上尿?

將選擇權還給孩子,讓孩子享受自己做主的權利。

他也會更樂意去配合父母。

處於敏感期的孩子,擁有著吸收型心智。

他們對於任何行為方式,沒有是非對錯的評判。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顆汲滿了養分的種子,生根發芽、衝破一切的束縛,為了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父母就像園丁,只需負責澆水、施肥、除蟲、修剪多餘的枝葉,除此之外,我們無法對這顆種子再做些什麼。

我們只需靜靜地、帶著好奇去養育這株幼苗,看看他到底會結出什麼果子。

尊重一朵花開的時間,尊重一棵樹長大的時候,就像尊重一個孩子成熟的過程。

願每個生命,都能在自由的生長空間裡,長成自己最美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