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自從這些年互聯網高速發展以來,網絡購物已經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也是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甚至不可或缺的一種消費方式和習慣。在電商一片的欣欣向榮的背景下,實體店卻在舉步維艱。紛紛倒閉。在漫長的寒冬中不斷萎縮。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和生意紅火的店家,如今非常冷清,即將面臨倒閉的局面。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將實體店的倒閉歸咎於以馬雲為首的電商平臺,殊不知,實體店倒閉的元兇另有其人

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回顧這兩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興起確實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實體店的生意。從中分流了一些消費份額。很多店主都覺得是電商搶走了他的生意,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電商究竟搶走了多少生意?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從圖標上可以看出,電商用戶月均花費1138元,電商花費佔家庭總支出的21.9%,也就是說搶走了21.9%的生意,電商購物已成家庭日常消費的重要一環。這個搶走的生意多嗎?看起來有點多,分流了五分之一還多的消費力。但還有五分之四的消費力沒有用在電商上。所以說,把實體店做不下去的原因,一味歸結到電商,那是不妥當的,只能說電商影響了實體店的生意,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其實無論是電商還是線下實體店只是一種銷售渠道和途徑。是一種工具而已。當一種工具不好用的時候,用他的人可以換另一種工具,有一種工具很好用,你不用,或者不會用,你不能說這個工具不好。電商只是交易方式和交易渠道的改變,並沒有做實質性的改變。換句話說,電商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並不是說你開了實體店就不能做電商,相反電商的出現我們增加了銷售的又一條途徑和渠道。

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其實真正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電商,而是逐年逐月增加的房租,以及高不可攀的房價。要知道一個房東想要買一個店鋪至少需要幾百萬。房價漲,店面價格也要漲,那麼房租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將成本下壓到租客身上。一環套一環。形成惡性循環。當店鋪老闆為了緩解房租壓力就會想法設法增加營業額和利潤。但是店鋪的商品基本上每家定價和成本相差無幾。想要抬高價格獲取很多的利潤。很多時候都是白日夢而已。

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同樣作為商品最初的環節,生產廠家以及原材料供應廠家。也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房租。原材料商因為廠房房租增加,而提高原材料價格。製造工廠因為原材料和廠房房租而提高價格。如此以來到了零售終端的壓力可想而知。從而形成成本壓力轉嫁生態鏈,而不是利潤創造生態鏈。在這種背景下實體店想要獲得消費者認可和支持難上加難

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我們在說下房東的心理房東看到你做生意賺錢了,他自然想多賺一些,於是就漲房租,或另一個方面來說,整個房價上升了,他的鋪面也跟著漲價了。比如原先他的鋪面只值50萬,但現在房價都在上升,於是他的鋪面就值500萬了,特別是老舊鋪面一般都是市中心,那價格漲得更厲害。這個時候,房東的心理自然與眾不同了,鋪面都那麼值錢了,能便宜出租嗎,你能說他不想漲房租嗎?換作是你,你也想漲房租。水漲船高就是這個道理。

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實體店之所以如此悽慘,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包括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大不如以前。雖然說人們的收入是增加了,甚至是翻倍增加了。但增加的只是數字而已。實際用手上的錢能換取的所需物品大大減少。從觀察這幾年人們的消費理念和習慣便可瞭解到。能用更少的錢換取更多的優質的商品,是大多數消費者永恆的追求,不過隨著物價的上漲。很多收入都花費在生活必須品以及房貸醫療、教育、車貸等支出上。收入的增加跑不贏CPI增長的步伐。

乾死實體店的不是馬雲,而是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物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