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一、蔚來時間線

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蔚來成立不到五年

蔚來是造車新勢力代表,造車新勢力是整個主機廠的局部,要想看清局部,還需還原整體。

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二、看清樹木,先看看它背後的森林

(一)需求衰退,汽車製造業產能過剩

根據統計局最新數據,2019年二季度汽車製造業產能利用率(產能利用率=產了多少車/能產多少車)為76.2%,比上年同期下降5.2%,居行業最末位;上半年為77.2%,比上年同期下降3.8%,居行業倒數第二。

汽車行業前些年是“庫存決定銷量”—— 只要主機廠造車,壓到經銷商手裡,在資金壓力下,經銷商自然會用渾身解數把車賣出。那一刻,產能既一切。

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整體工業產能過剩

而如今,各方紛紛呼籲主機廠不要再“壓榨”經銷商,經銷商已黔驢技窮。主機廠也有所警覺,放慢生產節奏,主動給經銷商減負。2019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累計生產976.2萬輛,同比下降16.3%。結合統計局工業產能利用率的數據,產能過剩暴露無遺。

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二)知易行難,造車新勢力遇瓶頸

這種局面對造車新勢力的衝擊要遠大於傳統主機廠。

2018年被稱為造車新勢力元年,入局者暴增,補貼退坡,給新勢力車企們帶來了不小壓力。時至今日,依然有處於“PPT”狀態的車企。

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造車新勢力還未得到市場認可

當初依託新能源支持政策而生的新勢力企業多達500家,大浪淘沙後,實現量產的品牌只有蔚來、威馬、小鵬、合眾、新特、雲度、前途、電咖、零跑、漢騰、國金、國能12家。

今年上半年,交付量排行榜上,小鵬汽車銷量達9596輛,位列第一;威馬汽車緊隨其後,銷量達8747輛;蔚來汽車則位列第三,銷售7481輛新車。這三家被稱為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第一梯隊業績尚且如此,新勢力的整體情況可想而知。

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這些商標對消費者來說還很陌生

三、木秀於林,蔚來步履維艱

(一)燒錢進行時,不開源就節流

蔚來的總融資金額近400億,2018年全年公司淨虧損多達96.39億元人民幣,相比起2017年的75.62億來說,又多虧了二十個億。

一方面,產品未到達預期,還出現了自燃事件,業績難有突破;另一方面,研發投入巨大,員工福利待遇好,線下活動費用高,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既然開源無望,只能節流。

(二)虛虛實實,裁員傳言與官宣

8月19日,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蔚來汽車計劃回科創板,並已關閉硅谷辦公室。並指出,蔚來將開啟新一輪裁員。

隨後,蔚來發微博回應稱,媒體報道中蔚來回科創板、關閉硅谷辦公室等內容皆為不實報道。蔚來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斌回應媒體,“登陸科創板等消息全為謠言。我們沒有要回科創板,短期內根本沒有這個計劃,”李斌表示,關閉硅谷辦公室也是“胡說八道”。

關於裁員,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回應:“蔚來今年一直在做局部優化,提高運營效率,也是這個階段我們該做的事。”他還表示,蔚來的員工數在最高峰的時候也沒有超過10000人,而現在的員工總數為8800多。

雖然蔚來對傳言一一反擊,但說服力有限,難以向世人證明“它”活的很好。對造車新勢力來說,欠薪、離職、裁員早已司空見慣,蔚來撐到現在,著實不易。

四、蔚來的命運,亦是造車新勢力的命運

(一)代工與自產,誰更可靠?

代工最大的癥結,是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因為質量體系無法完全貫穿到一款車的全部製造週期。自己想寫文章,讓別人代筆,這是要多麼的心有靈犀才能合而為一啊!

以第一梯隊的威馬、小鵬和蔚來為例,威馬是自建工廠,小鵬和蔚來是代工模式。小鵬聯合海馬,蔚來攜手江淮。

蔚來自燃,小鵬也沒好到哪裡去,被爆出使用訂書釘固定隔音降噪材料。這到底是蔚來、小鵬的責任,還是海馬、江淮的責任,無從考證。我們可以推測的是,小鵬與海馬的合作,蔚來與江淮的合作,並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而且缺少必要的檢測監督。

威馬的創始人沈暉出身於傳統車企,更注重自身產品的技術性與安全性,堅持自建工廠,打造完整製造體系。他還列舉了美國四大電動車品牌做論據,Fisker、Coda、Wheego 、Tesla,前三家選擇代工,全都倒閉了,只有自建工廠的Tesla依然健在。

看蔚來之路,造車新勢力是否還有未來

蔚來EP9車型

(二)產品生命週期,造車新勢力在哪裡?

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週期,是指產品從投入市場到更新換代和退出市場所經歷的全過程。一般分為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飽和期、衰退期五個階段。

造車新勢力的產品處於哪一期?

就目前來看,第一梯隊尚處於進入期,而大部分還在“PPT造車”的企業連進入期都不是。

論財力、論技術,哪一家能夠媲美特斯拉?特斯拉從創立至今發展了16年,目前還未實現盈利,蔚來不過創業五年,想讓它快速成長,馬上盈利,實為拔苗助長。

1770年蒸汽機汽車誕生,它用了100多年時間升級換代,衝破世俗偏見,直到1904年終於打敗馬車,改變了消費者出行習慣。1885年內燃機車誕生,到1921年打敗蒸汽機車,成為新的出行方式。這種變革的核心是新產品具有更好的性能、更優惠的價格。反觀新能源車,說來說去,還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無論怎麼扶持,都難以俘獲消費者的內心,甚至有的成為扶不起的阿斗。

讓進入期的產品去拼飽和期的產品,本身就不合理。

(三)若龍頭消亡,必將推倒多米諾骨牌

目前,在政策導向下,新能源車成了主旋律。製造新能源車的企業,一方面是傳統主機廠,一方面是造車新勢力。

傳統主機廠一邊銷售燃油車獲取利潤,一邊發展新能源車擁抱明天。而造車新勢力完全依賴外部融資維繫生存,即便是第一梯隊的幾家企業,在當前沒有任何生存能力。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推斷:

第一,造車是個燒錢的事兒,多個金主共同為一家企業投資造車的情況越來越多,某個金主獨立投資一家企業造車的情況大概率會消失。大家將摒棄獨自填補無底洞,而是會抱團取暖,靜待花開。

第二,如第一梯隊的企業死亡,可視作金主資金出逃的信號,證明金主失去耐心,不再注入資金。如果這種悲觀判斷在蔚來這樣的企業發生,那對資金、技術均落後的造車新勢力的判斷只會更悲觀,他們的金主會紛紛相仿,及時止血。造車新勢力系統性死亡,市場上將只剩下傳統車企搞新能源汽車。

第三,更有可能的,是第一種與第二種的結合。金主會放棄對毫無成果的造車新勢力繼續投資,但不會放棄新能源汽車市場,會將資金改投至更有希望的造車新勢力,比如蔚來、威馬、小鵬。強者生存,弱者淘汰,來一輪大洗牌。金主繼續燒錢,但依然抱團取暖;造車新勢力紛紛死亡,但不是全部。

新造車勢力就像一部打了很多廣告的熱播劇,沒有帶來流量和收益,它一再承諾,後面一定會有口碑炸裂的劇情。如果接著拍,金主就繼續砸錢,承擔血本無歸的風險;如果不續費,這部劇的進度條就到此為止,再無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