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繽紛法影 法律出版社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寫在前面

“相比音樂、舞蹈、建築、雕塑等藝術形式,電影更是文學:生動、直觀、流動、豐富、富有節奏感和包容性……在畫面的更替、光影的變換中,觀眾獲得了一次次親歷的感覺……“


每個人的觀影感受都是不同的;思維讓其本身的意義得到接受並從視覺和聽覺信息流中選取和構建自己的故事。因此,我們總是以各敘其事而告終。敘事的差異有的時候是令人震驚的。這種差異往往不為人知,但是在一門仔細閱讀文本的研討課中,它們能夠帶來不可估量的洞察力。一位同事在本研討課中的一次討論中評論道,“法律是在經驗中被發現的,電影也是一樣”,而且人們經常在電影中“發現”頗為不同的經驗。


法律與電影:在哈佛法學院教電影


當很多我的同事得知我一直在這個莊嚴的學術殿堂教一門“關於電影”的研討課的時候,都不禁鬨笑“你怎麼會在哈佛法學院教這個”。質疑和奚落絕不限於哈佛法學院的教授們。而學生們的反應則有所不同——“法律、心理和道德:透過電影的探討”是最搶手的研討課。

—— 哈佛大學教授 阿倫·A.斯通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正是那種在智力上引人入勝的、挑戰我們既定正義觀念的法律類型,引領眾多的學生進入法學院。但正如在《審判》(The Trial)中卡夫卡(Kafka)的著名無稽之談一樣,法律職業的門檻是被仔細守衛著的。在當代法學課程中,守衛者就是由一系列強大的方法論所武裝起來的理論家們,這些方法論包括:微觀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闡釋學、分析哲學、批判理論以及女性主義理論。在初學者進入“法律殿堂”之前他必須學習一套新的法言法語。在那些變得最為流利地運用法言法語的人們中間,有時存在一個他們究竟是否仍然按照正義觀來工作的問題。很多法學學生從未掌握一種多元法律話語,結果就像卡夫卡筆下的農民一樣,從未觸及法律的內在聖地。在他們的法學課程中,學生很少以非技術性的話語討論那種引領他們進入法學院的引人入勝的法律和正義類型。就其最佳狀態而言,“法律、心理和道德:透過電影的探討”提供了一個學生進行此類討論的論壇。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研討課

這門研討課的框架是以我和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合上的一門關於法律與文學的研討課為模板的。課程限錄22名學生,選課以抽籤的方式進行,二年級、三年級和法律碩士的學生有優先選課權。參與研討是強制性的,那些不經常參與研討會的學生將被此課拒之門外。每一位被錄入此研討課的學生都必須提交一篇1000字的、表明其關於導師所指定的一部電影中的某些法律、道德或心理學方面的交叉問題的觀點的論文。每一週在第一節課下課後會有6~8名學生被要求寫一份4~6頁的關於我們已經共同觀看的電影的觀後感(參加集體觀看憑學生自願)。

本研討課安排在週四下午4~6點,之後會提供一份簡易晚餐,而作為課程結尾的影片將在6:30播放。該6~8名學生撰寫的觀後感必須在下週一下午之前通過電子郵件或者當面提交給我的助理。觀後感將被編排、複製並在次日提供給全班查閱。我本人在此前撰寫的觀後感通常也會被編入其中。學生在領取此份材料的時候通常被要求籤名並標明日期。學生應當閱讀其同學和我所編寫的材料並做好討論那些觀點以及他們自己觀點的準備。因此本研討課的閱讀材料是自編的,並且學生可能會首次在法學院的課堂上花上兩個小時來討論彼此的觀點。為本研討課撰寫材料的四名學生將引領討論,通常由前兩人負責第一個小時、後兩人負責第二個小時。作為在哈佛法學院任教超過30年的教師,我可以說,在自己所教過的其他課程或者研討課中,從未讓學生在如此大的限度內展示其智力天賦和創新能力。但不知為何,在我鄰近教學生涯尾聲的時候,居然找到了一種增強學生探討對其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的能力的方法。

……

儘管電影是一種“流行”媒介,這裡對影片的選擇卻並不是試圖利用法律和流行文化的新成果,而且這些影片毫無疑問並不反映好萊塢電影的流行口味。與其他機構所開設的“法律與電影”課程不同,我的電影主要不是從大眾主流文化中選取的。這些影片被選擇是因為它們雄心勃勃,它們挑戰既定的法律預期、提出道德問題,並時常讓我們偏離自身的社會真實感。對影片的選擇,以及教師對它們的理解和投入,是至關重要的。我已經為多數選用到研討課中的影片撰寫了評論文章並且從中獲益匪淺。

……

每個人的觀影感受都是不同的;思維讓其本身的意義得到接受並從視覺和聽覺信息流中選取和構建自己的故事。因此我們總是以各敘其事而告終。敘事的差異有的時候是令人震驚的。這種差異往往不為人知,但是在一門仔細閱讀文本的研討課中,它們能夠帶來不可估量的洞察力。一位同事在本研討課中的一次討論中評論道,“法律是在經驗中被發現的,電影也是一樣”,而且人們經常在電影中“發現”頗為不同的經驗。

……

在“法律、心理和道德:透過電影的探討”中,學生憑藉類似於或者不同於傳統法學教育中的文本解釋,探討心理和道德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並利用人類本性、規則和正義之間的衝突來從事此項工作。在其他研討課中,學生的參與度各有不同,但是在電影研討課中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出來,都迫切希望參與討論,並隨時準備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此反響之中我找到了對本研討課的最佳辯護詞:它讓已經疏遠法學院教室的學生又忙碌起來。在我的經歷中,作為一項心理——道德問題,這種疏遠,乃是法學院和法學教育的最大失敗。我相信自己的研討課應被認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諸多方法之一。在某種意義上,學生遠離課堂與我們試圖用來講授法學知識的雜亂無章的教學方法有關。

電影研討課一瞥

對正義的追尋並不只是智力上的探索;對關乎正義問題處理的失敗在心理上具有顯著的重要性。我們的“人性思維”要求某種不屈服於懷疑主義的道德秩序。對於這些道德衝動的來源和重要性存在相互對立的理論,但沒有任何具備人類心理特徵的學生會否認其存在。而且可以肯定,對於眾多被吸引到法學研究領域的年輕人而言,由某種道德熱情所激發的正義會讓其在智力上獲益。技術性的法律不足以滿足這一更高層次的衝動。理想主義在法學教育中總是更多地被拷問而不是被強化。

儘管這樣說可能有些古怪,但我仍然相信諸如“法律與文學”之類的研討課以及我的電影研討課實際上是一種向傳統法學教學方法的迴歸。對於通過案例方法和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方法進行法學教學的問題,已經有諸多論著。據說過去享有盛名的教師能夠通過一兩個案例就講完普通法上的根本原則。這種技藝精湛的教學的一項被忽略的心理價值在於其學生通過對一份共享文本的反覆討論和質證而成長為知識界中的一員。……案例教學法同樣為法學院課堂帶來了知識財富。針對共享文本的討論是知識界的構成要素,這一前提乃是本電影研討課的核心。當法學界已經開始對“蘇格拉底式方法”失去信心的時候,本研討課通過一種當代的文本——電影——向過去迴歸。

為什麼我們所藉助的是電影而不是賴蘭茲訴弗萊徹案或者哈德利訴柏森—戴爾案呢?因為我所看到的哈佛法學院大課堂的案例教學方法對很多學生施加了一種實質性的心理負擔。法學教授們已經對其講授案例所能夠產生的任何觀點都瞭如指掌。這樣一來,蘇格拉底式對話就呈現出一種150名初學者對弈一名看透了每一步的高手的狀態,而不是一種共同努力的狀態。這種智力訓練就退化為一場由一位自以為是的教授、寥寥無幾的積極學生(也被稱為“槍手”或者“火雞”),和多數由於知道必輸無疑而保持沉默甚至拒絕參與的學生所組成的遊戲。這樣說有些誇張,但其指出了一項很重要的心理學問題:有太多的學生在法學院的課堂上表現出智力方面的不積極和不作為狀態。學生們在進入法學院之前所學到的東西似乎鮮有能夠用到這個由“蘇格拉底式對話”演變而來的對弈遊戲之中的。

儘管還有包括同齡人的壓力在內的諸多其他因素影響著法學院的學生,有一件事情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們不願意進入課堂討論中。他們知道從中沒什麼可學的且很多人心生怨念。相比之下,電影則是年輕人的媒介;法學院的學生能夠從一個有力的、對其知識更為確信的位置上進入討論之中。我屬於懷有文學夢的那一代知識分子。那一代人願意拍攝電影;他們對於自己對電影的瞭解充滿信心。問題在於教授的授課技能,這種技能有助於創造一種共同努力的感覺以及產生知識共同體的可能性。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電影與文學文本

我已經討論了電影教學並將其與對偉大文學作品的教學(與《西方正典》有關)做了比較。這裡一項隱含的假設是,讀者熟知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和卡夫卡的《審判》並能夠立即瞭解這些文本是如何觸及“人類存在的永久基本特徵”的。偉大文學作品被指定給法律人士閱讀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提升了職業道德的水平。我覺得自己的電影研討課可能是來源於那種允許我們討論自身道德水平的法律與文學研討課堂上的文本教學。

……

當我獨立開設法律與文學課程的時候,我為自己的課程選擇的文本是那些作為研究法律與文學的學者所關注焦點的影片。結果多數影片對學生來講都是完全陌生的。……更令人困擾的是,當學生閱讀我所挑選和討論的文學文本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僅有極少數人例外)對自己的理解力缺乏信心(有時還頗為理直氣壯)。例如,法律與文學領域的重要學者詹姆斯·博伊德·懷特曾經就索福克勒斯的《菲洛克忒忒斯》寫過一篇精彩的文章,因此我指定學生看這一齣戲。但是學生們缺乏對文本的必要熟悉度——或者對希臘戲劇的大致瞭解——以勝任對該劇的討論。他們在討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時也沒有做得更好,這些詩的意義和韻味已經被查爾斯·弗雷德和波斯納闡述過。波斯納顯然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如今多數法學院的學生、即便是最好的法學院中的學生,對於西方文學經典都知之甚少……法學教師絕不能假定其學生具有任何文學基礎。”儘管法律與文學研討課被學生們廣泛接受,我仍然不覺得他們以任何自信或者熱情參與了討論。我們曾經,或者看起來,不過是重複哈佛法學院課堂上典型的“發言,後果自負”的氛圍而已。當我意識到電影可以構成一種更為廣泛的知識共同體的共享文本的時候,我就決意拿電影來做一嘗試。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轉向電影

我對電影的學術興趣始於無心插柳。……儘管多數電影都致力於娛樂,但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會描寫某種程度的善與惡,且即便是平淡乏味的影片也會反映某種道德歷程。嚴肅的影片可能達不到莎士比亞的高度,但它們能夠對學生產生某種重要影響,尤其是當它們對我們的既定信仰提出質疑並對人生的道德歷程提供某種挑戰性的視角的時候。

電影評論的通常功能是幫助電影觀眾確定哪一部電影值得他們花費時間和金錢去觀看。這種小心翼翼的不透露劇情和結局的評論,其實應該被稱為預評,而我本人的解釋性文章則應該被稱為“後評”。通常來講,若要評價一部電影的道德意義,討論影片結局是至關重要的。撰寫此種影評文章的經歷,是我帶給法學院電影研討課唯一專用於電影的技能。

……

當這些經歷起作用的時候,學生們就更加容易彼此鼓勵和支持、彼此歡迎和提供與眾不同的觀點。而且,從某種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某些更為重要的事情由此而發生。學生們能夠察覺其自己的人生道德經歷與我們所觀看和討論的影片所描述的道德經歷之間的聯繫。他們將那種引領其進入法學院的道德志向與在影片中所發現的關於法律、心理和道德的描述聯繫了起來。於是他們就正好能夠做傳統法學教育阻止他們做的事——通過對話和辯論重組道德熱情並維護自己的正義觀。


在行話所稱的20世紀60年代的心理學中,學生可以經歷那種在一個更大社區範圍內確認其個體認同的自我實現。我將這一點作為本研討課最佳的辯護:它讓已經開始疏遠法學院課堂的學生們變得忙碌起來。作為一項道德心理層面的問題,這種疏遠,在我的經驗中乃是法學院和法學教育的最大失敗。本電影研討課是解決這一疏遠問題的諸多方法之一。


法律電影庫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可是一當放進亮光去,白壁上便會映出五彩繽紛的圖像,儘管僅是些稍縱即逝的影子;但只要我們能像孩子似的為這些奇妙的現象所迷醉,它也足以造就咱們的幸福呵。”

——[德]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


上映 影片名稱 法律議題

1936 《怒潮》正當程序偽證

1936《迪茨先生進城》財產監管訴訟律師制度

1937《艾米爾·左拉傳》正當程序誹謗罪1937《他們不會忘記》間接證據私刑轉變管轄

1939《在法庭上》陪審團制度證人資格

1939《青年林肯》甄選陪審員刑事審判制度

1940《信》律師職業道德1941《魔鬼與丹尼爾·韋伯斯特》法官陪審團制度

1943《黃牛慘案》正當程序私刑

1944《雙重賠償》保險詐騙謀殺

1947《飛去來器》刑訊逼供檢察官的獨立調查權

1947《34號大街的奇蹟》法律事實心智能力聽證

1947《帕拉丁案件》律師與當事人的關係

1947《我們不會相信我》證人證言間接證據

1949《亞當的肋骨》檢察官的迴避律師職業道德

1949《隨便敲開哪扇門》陪審團制度交叉盤問

1951《太陽中的地方》間接證據檢察官質詢

1953《我懺悔》“牧師與懺悔者特權”陪審團制度

1954《凱恩號譁變》軍事審判制度譁變罪

1955《冤獄》重罪謀殺律師職業道德

1955《對比利·米切爾的軍事審判》軍事審判

1956《超出合理懷疑》間接證據赦免制度超出合理懷疑

1956《錯捕的人》刑事司法程序“無效審判”

1957《控方證人》間接證據“一事不再審”原則交叉盤問

1957《光榮之路》軍事審判

1957《十二怒漢》陪審團制度排除合理懷疑

1959《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律師職業道德品格證據意外證人

1959《衝動》死刑有罪辯護

1959《誹謗》誹謗法

1959《青年林肯》法庭實驗律師職業道德

1960《風的傳人》預先審核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

1961《紐倫堡審判》國際軍事法庭選擇性起訴

1962《比利·巴德》軍事審判正當程序

1962《殺死一隻知更鳥》交叉盤問律師職業道德陪審團制度

1966《公正的人》正當程序叛國罪

1967《猜猜誰來吃晚餐》種族歧視

1970《烏龍瘋狂大轟炸》軍事法規

1971《威靈頓10號》“犯罪事實法”死刑

1971《香蕉》緩刑叛國罪刑事審判程序

1973《力爭上游》法學教育

1979《真相》藐視法庭律師職業道德委員會認罪請求協議

1979《洋蔥田》憲法第五修正案自我辯護死刑刑事審判制度

1979《克萊默夫婦》撫養權女權主義

1980《“馴馬者”莫蘭特》軍事法庭司法獨立正當程序

1980《吉迪恩的號角》法律援助制度

1981《這究竟是誰的生命?》安樂死人身保護令狀人身權利聽證會

1982《陽光下的罪惡》謀殺

1982《裁決》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專家證人庭下和解

1983《地下裁判團》憲法第四修正案正當程序

1985《鋸齒邊緣》律師與委託人的關係意外證人

1987《嫌疑犯》公設辯護人律師調查陪審團制度

1987《燃燒的女人》法律援助候審資格聽證會

1988《被告》認罪請求協議教唆犯罪強姦案

1988《黑暗裡的哭泣》死刑

1988《我要活下去》死刑豁免承諾

1988《柏林審判》劫機案

1988《細細的藍線》專家證人正當程序重審制度

1989《血染的季節》種族隔離司法公正

1989《大控訴》褫奪國籍律師職業道德

1990《法網雄心》消費者權益訴訟律師職業道德集體訴訟1990《欲網危情》刑事審判司法腐敗律師職業道德

1990《太陽的囚徒》軍事審判謀殺與虐待戰俘罪

1990《豪門孽債》刑事二審上訴程序間接證據

1991《刺殺肯尼迪》檢察官制度

1991《把那傢伙給他吧》死刑司法精神病鑑定

1991《似是故人來》死刑被告人的身份錯誤

1992《好人寥寥》軍事法庭軍隊執業律師

1992《我的表哥文尼》刑事司法制度專家證人

1992《費城》艾滋病歧視

1993《律師事務所》律師職業道德

1993《驚心誘惑》“律師與委託人特權”律師職業道德

1993《因父之名》刑訊逼供正當程序

1994《辯護人》動物受審權中世紀司法制度

1994《終極證人》刑事司法程序

1994《傾城佳話》離婚法庭夫妻財產製

1994《一級謀殺》監獄制度法律援助

1994《肖申克的救贖》監獄制度假釋制度

1994《陪審團裁決》陪審團制度

1995《失去伊莎亞》監護權聽證會

1996《一級恐懼》麥克諾登原則精神病辯護

1996《殺戮時刻》轉變管轄

1997《魔鬼代言人》律師職業道德

1997《忠奸人》聯邦警察臥底探員

1997《造雨者》醫療保險案審判前調查律師職業道德

1997《莫失莫忘》交通事故賠償

1997《冒牌代言人》律師職業道德

1998《公民行動》環境汙染案民事訴訟

1998《國家公敵》隱私權

1998《美國檔案X》種族歧視

1999《綠裡奇蹟》死刑監獄制度

1999《颶風》種族歧視

1999《文斯洛男孩》未成年人犯罪受教育權

2000《永不妥協》環境汙染案民事訴訟

2000《紐倫堡審判》國際軍事法庭法官

2001《我是山姆》撫養權殘疾人權利兒童權利

2001《律政俏佳人》法學教育

2001《死囚之舞》死刑

2001《星期日早晨的謀殺案》刑事司法程序謀殺2002《少數派報告》犯罪預防犯罪未遂

2003《黑暗中的舞者》死刑刑事審判制度

2003《控訴》強姦女性主義

2003《律政俏佳人Ⅱ》律師院外活動

2003《女魔頭》女性與法律

2004《盧旺達飯店》種族屠殺人道主義危機

2005《撞車》種族歧視

2005《正義獵手》刑事司法程序2005《北國性騷擾》性騷擾性別歧視2005《不朽的園丁》國際人權法商業和人權

2006《無間行者》聯邦警察臥底探員2006《失控陪審團》陪審團制度

2006《霍莉》兒童權利國際組織

2006《最後的絞刑師》死刑

2007《死刑犯》死刑

2009《換子疑雲》司法腐敗瀆職議會聽證

2009《我姐姐的守護者》兒童權利監護自主支配身體2009《國家要案》競選國會政治腐敗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 以上內容選自《繽紛法影:美國電影中的法律》-


哈佛法學院觀影單 | 按法律議題選看116部法律電影

歡迎評論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