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该怎么读?

《红楼梦》到底该怎么读?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无疑是获得了此书问世以来的绝大多数读者欣赏推崇的,其鉴赏价值自不必说,更不用说那么多伟人、名家对它的研究和肯定。可是现在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比比皆是,千奇百怪。更有甚者不求甚解还胡说八道,只为标新立异博人眼球,不仅亵渎了经典本身,也误导了诸多读者的正常品鉴观,以致他们自己也被众人“妖魔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红楼梦》呢?笔者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从正常的、朴素的心态出发,聊聊以下观点。

《红楼梦》到底该怎么读?

一、 如果你没有读过或者对文学无感。

《红楼梦》就是一部大致言情的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讲述一个富家公子贾宝玉和身边几位美丽女子发生感情纠葛的故事,作者用神话开头,预示了各个角色的命运,历尽人间繁华、悲欢离合,最终烟消云散、生死两茫茫,结局是一个催泪的悲剧,故事内容非常精彩。假如你有兴趣,可以读读排印的通行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版),书店的古典名著柜台基本都有。或者你已经不习惯读纸质文本书,那么也可以看看拍成的电视剧,推荐1987版《红楼梦》,虽不完美,但相对更贴近原著味道。

《红楼梦》到底该怎么读?

二、 如果你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或古典文学爱好者。

《红楼梦》绝对是值得你读的一部名著,作者的写作手法独树一帜,文笔新奇,描写惟妙惟肖、出人意料,故事情节的安排和前后呼应,格局之大令人叹服。通部小说近似白话,但是诗情画意,人间形形色色的人物、情感,让你读来如临其境,有些人物、场景只有三言两语,却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那些青春晦涩的情感和亲人的音容常态,让你回味无穷,那些出身的贵贱和人物的境遇,也会让你感同身受。最终青春美好都淹没在残酷现实之中,人生繁华都如过眼云烟,一切归于散场、消亡。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能够唤醒人性美好、警示人间无常的非凡作品,值得用心一读。假如你愿意深读,建议你可以试着读读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可以浏览一下那些有益的研究文章或相关话题,以一些文学大家、名家的为主,其他杂说不必较真。

《红楼梦》到底该怎么读?

三、 如果你是一名对《红楼梦》有浓厚兴趣的文学爱好者(或称“红迷”)。

《红楼梦》也许就不仅仅是一部书了,它还有好多其他名字:《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随着你对它的不断了解,你会发现它从各个角度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鲁迅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随着近代一些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不断研究和考证,也随之出现了所谓的“红学”,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证派”发掘出了甲戌本等版本的抄本,也搜集出了与《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相关的大量文本,可以说居功至伟。但时至今日,《红楼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被个别专家带入歧途,不在著作的思想、技巧、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艺术价值上面下功夫,纯粹靠猜测和比附,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寻找所谓的“真故事”,然后拿出来与明清史的人物进行对接,动不动就什么“重大发现”、“谜底揭开”,标新立异,信口雌黄,可笑可恨至极。

《红楼梦》到底该怎么读?

《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古典小说,研究它的创作过程、主题思想、人物命运、诗词谜语、艺术手法等才是价值所在,脱离了这些没有多大意义,极易成伪“红迷”,偏离太远的话注定“成魔”。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红楼梦》,想深入探讨一番,笔者建议您以下几条。

(1)通过文本、史实了解作者的大概身世、创作背景,客观看待《红楼梦》的主旨思想、艺术价值,阅读理解的方向以著作本身为要。

(2)在通读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可选择阅读有脂批的《石头记》抄本(以甲戌本为最佳),体会绝对不一样,“见字如面”、“睹物思人”,其书原貌几乎可再现创作和传播状态,让人如临其境,非常有“历史感”,同时也会使你的理解更贴近作者初衷和真相本身。

(3)脂批多次提到“被作者瞒过”“作者狡猾之至”,参照对比后令人深以为然,曹公之文笔新奇,草蛇灰线、伏线千里,诗赋如人、描绘如生,神鬼戏谶、千人千面,前呼后应、深入浅出,真是鬼斧神工也。这才是文学值得玩味的地方,徜徉在字里行间试与曹公“猜酒斗谜”,定是其乐无穷。

(4)正视“残缺遗憾”、切莫“委曲求全”。胡适找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时间最早,仅存十六回,其他时间靠前的抄本也均不完整,最多为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仅在程高本才出现,而且因与前八十回旨意出入较多,而被许多名家诟病为“狗尾续貂”。可见,《红楼梦》是不完整的,是留有遗憾的。笔者却认为,恰恰是这种残缺,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也构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的另一种美—“缺憾美”。

《红楼梦》到底该怎么读?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每读此批不禁一哭,曹公是在呕心沥血用命来完成这部著作,问君又怎忍心怨恨逝者未遂你愿?前八十回足够了,高鹗的后四十回尚可一看,其他乱七八槽的玩意,不值一提。

(5)做“红迷”不做“红魔”。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喜欢就喜欢,好好欣赏、好好品鉴,即使有些痴迷也不过是爱好而已,只要有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被标签为“红迷”也无所谓。《红楼梦》书中的隐喻和伏笔太多,随处可见,这也是此书的特点之一,作者如此笔法,除了避讳时政要害就是留给读者自己寻思,“游戏笔墨、狡猾之甚”,这是作者的个性特点,也是趣味处。劝君切莫太过较真,切莫脱离著作主旨,切莫越过文本实证,一味去追求什么“谜底”、什么“原型”,甚至为标新立异而不惜将故事大卸八块、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地生出什么“学”什么 “论”来,真是让人疾首蹙额、啼笑皆非。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而已,无意争论,诸君可一笑置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