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經《老子》第十一章

每日道德經《老子》第十一章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1],當其無[2],有車之用[3];埏埴以為器[4],當其無[5],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6],當其無[7],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8],無之以為用。

註釋:

[1]輻:車輪子上的輻條。輻條多,承重性就強。戰國時期,多有三十根輻條的車子。共:共同分佈。轂(gǔ):車輪中心的部件,外連接輻條,內以孔容軸。“共”,帛書甲本殘損,帛書乙本、漢簡本作“同”。義同。舊說通“拱”。拱:拱衛,環繞。義可通,於文應作“共”。 [2]當:猶“有”“承”。無:車輪的空虛處。 [3]用:作用,功用。 [4]埏(shān):和(huó),又指“模子”。埴(zhí):泥土。埏埴:和泥土,或指將和(huó)好的泥土放在模子裡。《管子·任法》:“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為。”《荀子·性惡》說:“故陶人,埏埴而為器。”以為:猶“而為”,“而製作”。以:為。連詞。 [5]無:器皿的虛空處。 [6]鑿(záo):打孔,貫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戶牖(yǒu):門和窗。戶:單扇門,兩戶為門,泛指門。牖:窗子。 [7]無:屋宇的空間、虛空處。 [8]有:器物的實體、載體。以為:用作。利:這裡指條件。

點評:

這一章主要是講述器物的實體和器物的虛空之間的相互關係,講述只有兩者的結合才有器物的作用。本章大意是:造車使三十根輻條共同分佈在車轂上。正是在車轂的中心留有孔(能安裝車軸),才有了車子承載和運送的作用;將和好的泥土放在模子裡製作成陶器,正是有了器皿的空虛處,才有了器皿的用處;建立屋室,安門鑿窗,正是有了屋宇的空間,才有了屋宇的作用。由此,就能明白一個道理,器物的實體和載體,是它產生作用的條件;器物的空虛處,是它發揮作用的地方。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自然不造無用之物。《荀子·富國》說:“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萬物皆有其性,皆有其用,亦各有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列子·天瑞》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常人眼睛只盯著“有”和“實”,無視“虛”“空”“無”。老子用具體的器物告訴人,“有”和“實”是事物的條件和憑藉,能用則需要“空”和“虛”。人們受眼光限制,受性情限制,只顧一時之用,不知長遠之用;善於用小,拙於用大。

人稱“無用”者,大多是眼下無用,或不知其用,不會用之。莊子眼中的惠施就是這樣。《莊子·外物》記載說:“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子眼光廣闊,心靈開放,深知“無用之用”。《莊子·知北遊》說:“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莊子批評眼光狹隘的人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受老子和莊子的啟發,《淮南子·說山訓》說:“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聽,終以其無用者為用矣。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無。”又說:“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

“虛懷若谷”“有容乃大”皆通此理。

每日道德經《老子》第十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