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統一全國政權最後一位皇帝的明思宗

導語

物競天擇,天之選,非人力可為,正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悠悠蒼生,蒼茫大地,道不盡明末之無奈。

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帝皇令世人無法心生厭惡之意?他殫精力竭的為挽救大明王朝做了哪些努力?

熹宗繼位,閹黨霸權

明示有記載言: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一句並非空穴來風,是真真實實的實事。萬曆末年時,各種疑難雜症接踵而來,如門戶和各黨派之爭、宦官干政及多次的旱災致使各地出現食人肉的悲劇現象等等。因明神宗常年怠政,這些問題均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與解決,長年一再擱置,事態只能愈演愈烈。

其子朱常洛繼位不過29天得病身亡,爆發了移宮案,歷經磨難後由16歲長子朱由校繼承皇位。朱由校在位之初,大肆封賞自已昔日的乳母,其乳母的舊相好是魏朝,魏朝的當時最大太監王安的親信。這時魏忠賢趁機討好乳母,與之對食,利用皇帝乳母的關係將魏朝和王安相繼害死,一步步掃清眼前的障礙,大字不識的他成為宦官權力最大的大太監。

明朝統一全國政權最後一位皇帝的明思宗

魏忠賢,劇照

與此同時,明熹宗提拔東林黨的官吏,幾乎每個重要的崗位均有東林黨的官員。乳母順勢與魏忠賢兩人狼狽為奸,擅權弄政打擊東林黨官吏的勢力。這方面如無皇帝的間接支持與寵信,魏忠賢的霸權不可能進行得這麼迅速。

長此以往,魏忠賢帶領東廠專橫野蠻,禍害忠賢,著名的東林六大君子先後在閹黨的迫害下枉死。這時期的政治十分黑暗,閹黨為排除異己,不惜絞盡腦汁使出各種陰謀詭計為害四方。

多事之秋,禍不單行

明熹宗在位的那幾年真是多事之秋,這些事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覆滅。天啟六年,在京城內發生一件災事,據記載,當時的一場大爆炸或是龍捲風的出現,天昏地暗,排列整齊的數萬間房屋剎那間皆成粉末,這場災變死傷超兩萬人,引得民心惶惶,害怕災難的再次降臨。這次的天災在北京城波及甚廣,熹宗躲在書案下才倖免於難,百姓眾說紛紜,惹得百姓怨聲載道。

不久,京城及各地爆發了水災、旱災和蝗災,範圍甚廣。江南江北無一倖免,民不聊生,各地的食人事件再次重演。這樣下去百姓只會與日驟減,再無民生可言,百姓乃國之本,若一個無民之國,何以談國!

明朝統一全國政權最後一位皇帝的明思宗

旱災的情形

內吏治不明、民生凋敝,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四周危機潛伏。統治者無心朝政,一心放置木工上,如此國家怎會興盛,怎不會岌岌可危,恐不久矣,一年半載都無需。

這位木匠皇帝放於民間,定會是位能工巧匠,可惜生於帝王家,有諸多無奈,事已至此,已無法子。縱觀天啟一朝,在治民治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查史可知,除了軍事外交有一兩個亮點之外,關乎民生和吏治等諸方面的便民之事均無所得。

天災人禍,民生哀怨

隔年,明熹宗早逝,膝下子嗣均是早年夭折,由17歲的弟弟朱由檢繼承帝位。上位之初,魏忠賢是崇禎心中的一大禍患,除掉他成為當前最急不可待之事。但他的禍根紮根非常深,觸角遍地都是,非一日之攻可完成。歷經奸計重重,年輕的崇禎將宦官魏忠賢逼上絕路,大快人心。

明朝統一全國政權最後一位皇帝的明思宗

明思宗之像

接下來就是順勢把效忠魏忠賢宦官全部清除,喜得民心。崇禎皇帝努力了這麼久終於得到一絲絲甜頭,這讓崇禎皇帝更有挽救大明頹勢的信心。從萬曆起,黨派的鬥爭長年未止,經過此次消滅閹黨,崇禎皇帝大有一舉毀滅黨派的決心。無奈這些黨派經日積月累致使根深蒂固,越往下處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萬曆、天啟、崇禎三朝裡,各地均發生了程度不一的水災、旱災及蝗災,而且均未得到根本的整治。據史料所記,當時中國出現了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可大致理解為全球氣溫驟降,中國南方的廣東廣西福建一帶都有降雪之現象,這個時期處於明末清初的階段。

明朝統一全國政權最後一位皇帝的明思宗

小冰河時期的情景

氣溫的降低直接影響糧食的產量,民或生或死全依賴於糧食的生長與收割。但從崇禎的第一年起,旱、水、蝗等災害紛至沓來,一次又一次,生生不息,幾乎年年如此。遇到如此舉世大天災,百姓毫無生路可言。先是野草樹皮,觀音土,最後就是人肉,各地哀鴻遍野。全國各地不見半點生機,草木俱盡,饑民遍佈各個角落。

內憂外患,終被亡國

可悲可恨的世界為人類帶來了太多的磨難,禍不單行,崇禎13年開始,各地開始暴發瘟疫,染上後死亡的幾率非常高。三年後,這種瘟疫慢慢轉化為鼠疫。為了躲避瘟疫,百姓們猶如喪家之犬一般四處流竄,只為尋得一處平靜之地安身立命。崇禎面對如此絕境,有心也無力。

各地天災加上瘟疫盛行,各地反抗的農民日益增多,加上東北的皇太極不斷騷擾邊境,大有入關之勢。連年的戰亂耗費巨資,國家入不敷出,崇禎救國心切,迫使朝廷仍向百姓增加稅收,早已民貧國弱的明朝怎麼可能還有那麼多稅款。

原本朱由檢是個勵精圖治勤勤懇懇的操勞國事的好皇帝,但面對如此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崇禎皇帝日漸覺得無策可對、身心俱疲,這是局面早已不是以一人之力得以解決的。

明朝統一全國政權最後一位皇帝的明思宗

明末戰爭之況

國內民生問題無法解決,農民起義多年,東北的女真族已成虎狼之師,國勢日益衰微,大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原本雄心壯志的朱由檢日漸被冷水潑得清醒,至1644年,崇禎皇帝死於煤山。一心欲想重行國運的朱由檢帶著他未完成的遺憾,藏入陵墓之中。

明思宗負重前行,相信事在人為,依靠自已的努力欲想慢慢改變那個積弱的國家,奈何力量薄弱,無法阻擋歷史前進的大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