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海鮮像美人的舌頭,肉肥嫩滑,以吳川產的最為正宗

沙螺,學名尖紫蛤,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生長於江海口,屬貝類海產。沙螺有兩個動聽的美名,湛江一帶叫西施舌,傳說是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唾液而生;珠三角有的地方則稱貴妃蚌,因其肉質晶瑩如玉,像美人肌膚。中國四大美人,沙螺別名佔了一半(西施和楊貴妃),足見其身價不菲。

這種海鮮像美人的舌頭,肉肥嫩滑,以吳川產的最為正宗

沙螺像美人的舌頭

吳川狀元林召棠對沙螺評價也很高,他在《西施舌》一詩中說道:“就中西施舌,江瑤難為侔。”意思是,這裡的西施舌(沙螺),江瑤(一種瑤柱)是很難比得上的。那時人工養殖少,瑤柱也是海中珍品了,價值較高,但狀元仍覺得它無法與沙螺媲美。

沙螺生活在潮線附近,埋棲在深度6—7釐米的沙質或泥沙質海底。湛江遂溪草潭、黃略、廉江龍頭沙等海岸都有出產,唯獨吳川產的沙螺可稱得上正宗。吳川沙螺生長在鑑江河口與海水交匯處,鹹淡水交融,鹽度適中,沙螺吃的浮游藻類生物豐富,故個體大,肉質晶瑩透亮。貝殼被打開時,吐出的白肉的確很像一條小小嫩嫩的舌頭,怪不得被稱為西施舌,真是讓人遐想連翩。

吃沙螺,以雌性為佳,其個體大,質地美,特別香醇,在市場很受青睞。有專家對2919個不同的沙螺進行研究比較,發現殼長105mm以下的大多數是雄性,而超過105mm的則幾乎都是雌性。吳川的鄉民很早就掌握沙螺習性進行捕捉雌螺,夏季是沙螺繁殖期,捕捉會造成濫殺,秋季沙螺產後卻較瘦,一般選擇在冬春捕捉。“正月沙螺二月蟹”,即說此時沙螺最肥美,大的沙螺不到20個淨肉就可達一斤。

這種海鮮像美人的舌頭,肉肥嫩滑,以吳川產的最為正宗

海邊挖沙螺

吳川沙螺肥美嫩滑,美味可口,無論湯、炒、蒸、煮都非常清香鮮美。清洗沙螺時,先用清水泡一下,然後用刀剜出白嫩的螺肉,剪開一對觸角,捏一捏,把沙擠出來,在清水中沖洗。這個部位很重要,一定要清洗乾淨,否則吃起來會有沙,而沙螺的別的部位是沒有沙的。

沙螺最常見的做法是用蒜蓉粉絲蒸。首先泡開粉絲,用少量食鹽、蠔油等佐料攪拌一下,將粉絲在盤子裡墊底。然後將沙螺一條條地鋪在粉絲上,直到鋪滿。蒸的時間不能太長,用大火蒸七到八分鐘即可,時間太長了螺肉會韌。在大火的火力下,如果揭開鍋蓋,真的可以看到“一條條小舌頭”在輕輕蠕動,好像活了似的。蒸好後將沙螺起鍋,再澆上特製的蒜蓉,蒜香與螺香撲鼻而來,真是口水都流了。

吳川街市大排檔上,沙螺還有一種做法很受老百姓歡迎——那就是沙螺粥。米粥煮開後,將沙螺片放入加鹽調味,混入粥中,關火後燜一下再起鍋,最後撒上香蔥即可。吳川的沙螺煲湯,呈奶白色,粥米粒與湯水分離,清甜爽口,百食不厭。如將沙螺與沙蟲一起煲粥,味道更加鮮美!

這種海鮮像美人的舌頭,肉肥嫩滑,以吳川產的最為正宗

著名的吳川沙螺粥

吳川沙螺名聲大噪,還因其是古代朝廷貢品。在吳川流傳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清乾隆年間,吳川武舉人易中赴京應試,在寓所用家鄉帶來的沙螺幹煮粥,恰來了皇叔禾親王,便邀共食。皇叔吃後,竟治癒了久咳,感激不盡。考試時,易中雖有失手,禾親王鼎力相助,仍高中進士,易中也由此被稱為“沙螺幹進士”!

吳川沙螺經禾親王推介,後成了朝廷貢品。易中是否因沙螺為媒才金榜題名,不可知,但沙螺確有滋陰降火,泌心潤肺之功效。易中離職返鄉,禾親王手書贈聯“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同”。這130×30釐米的京宣絹裱聯至今仍保存,可見易中與皇叔關係非同一般,也許沙螺的傳說確有其事。

沙螺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和藥用價值甚高,民間常用沙螺蒸冰糖治咳嗽,燉湯治熱眼、消滯、健身、美容。沙螺不僅是吳川的特產,也是美食的品牌。看飄色、吃沙螺,成了吳川代名詞,遊客到吳川吃不到沙螺視為白來一趟,令沙螺身價倍增。當今吳川的茶樓賓館大小食肆,皆有沙螺美食,也成了吳川一道獨有的風味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