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平衡,百病不生

認識身體的陰陽:1,陽(動):皮毛、肌肉、筋骨(保衛體表);六腑(消化傳導為陽: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上焦;外側;氣。

2, 陰(靜):體內臟腑(保守內部精氣);五臟(儲藏精氣:肝、心、脾、肺、腎);下焦;內側;血。

中藥的藥性也有陰陽:中藥的藥性以氣為陽;以味為陰。1,氣分四種:寒、涼為陰;溫熱為陽;2,味分五種:辛、甘屬陽;酸、苦、鹹屬陰

怎樣分辨陰陽失調:

陽證(有亢進、興奮、熱性傾向)表徵、熱證;

陰證(有衰弱、潛伏、寒性傾向)裡證、寒證

陽不足:表現為功能的衰弱,比如:少氣懶言,怕冷,疲倦,不耐勞動等。

陰不足:表現為物質的損失,比如:貧血,萎黃,遺精,消瘦等。

陰陽失調的四種主要症狀:

陽虛(單純陽虛):陰盛導致,陽虛=陰盛陽虛

陰虛(單純陰虛):陽盛導致,陰虛=陽盛陰虛

陽盛:陰虛導致,陽盛=陰虛陽盛

陰盛:陽虛導致,陰盛=陽虛陰盛。

診斷時辨明陰陽:

脈診:數、浮、滑屬陽脈,多見於陽證;遲、沉、澀書陰脈,多見於陰證;

舌診:紅、絳色表示血熱,屬陽;淡或青色,表示血虛或血寒,屬陰。

舌苔的變化主要反映腸胃的病變,燥,黃屬陽,滑白屬陰。

治療時調和陰陽:《黃帝內經》提出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治療原則,即表徵用汗發,裡證用下法,寒證用溫法,熱證用涼法。

陰陽平衡,百病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