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1、汉中面皮。汉中面皮也叫汉中米皮,陕西米皮,陕西凉皮等等。汉中当地一般简称汉中面皮,是陕西汉中具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皮儿,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 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当地多热食,称热面皮),亦可置于通风处降温后凉拌(当地称冷面皮或凉面皮)。配菜主要有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口感软糯,香辣可口。不需即时食用时还可以晾干油炸后食用,还有炒、烩等吃法。汉中面皮,列入“中国十大经典地方早餐”之一,并入选了“汉中市十大入围文化符号”。2010年,“汉中面皮”列入汉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汉中面皮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汉中面皮


2、汉中浆水面。浆水面,在汉中、关中和甘肃等地均有该名称的小吃,但做法有较大差异。汉中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汉中浆水面


3、城固原公杂烩。城固原公杂烩,讲究清汤清水,不见一丝浑浊。原公老厨把做汤不叫烧汤或熬汤,而叫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吊汤”。猪骨头鸡骨头熬汤,油大沫多很浑浊,厨师用动物血去浊法让它变清,经过厨师调制过的汤变得清澈透亮,再经过秘籍绝招——调制酸汤,品之酸酸爽爽,解腻消渴,余味悠长。原公清汤杂烩的制作技艺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城固原公杂烩


4、宁强核桃馍。汉中宁强核桃馍为油面发酵,一年四季的时间、水温各不相同。发酵过程分为三次。第一次的酵面完全发好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生面粉,再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加入一定比例配制好的食用植物油,再次稍微发酵后加入核桃泥和匀,揪剂,擀成长条,表面再抹上核桃泥,做成圆饼,最后再加上核桃泥和植物油,进炉烘烤。旧时做成的饼呈"龙眼"形,周围有凤凰图案,称"满汉龙凤喜饼",是慈禧太后的贡品。核桃馍与众不同更主要的是原因是核桃泥的配制,工艺复杂。先要将剥好的核桃仁经过浸泡去皮,然后剁碎,加入盐、花椒等调味品再次浸泡发酵,再捣成泥,加入苦豆子、植物油等浸泡发酵,直到发酵出异香来。

5、宁强麻辣鸡。宁强麻辣鸡是我们家乡汉中宁强最有特色小吃,由于它有着色泽鲜艳,肉质细嫩含脆,肥而不腻,麻辣爽口的独特风味,随着岁月的推移,喜欢的人愈来愈多,今天已成为这里街头方便小吃中的奇葩了。麻辣鸡采选宁强本土优质鸡,用诸多调料---草果,大香,肉桂等等---慢煮而成,让调料香味尽入其中,待其自然冷却,用快刀将其削成形状,再用花椒,辣子等拌制。麻辣鸡便做成了。但此时并非吃的最好时候,要等上一个小时,待调料入味,再饕餮大餐。花椒之辣,舌唇打跳,鸡肉之香,口中生津。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宁强麻辣鸡


6、略阳罐罐茶。罐罐茶是汉中市略阳县的传统茶点,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种类,后者最具特色。 人们用小罐盛水,放入茶叶,置火上煮熬,边煮边放入面糊,再加上清油,调以茴香、藿香、生姜、食盐、核桃、肉丁、鸡蛋花等调味品及佐料,清早或有客人来时,人们就煮茶以当早点而食用,提神暖胃,爽口宜人。此种茶食本为氐羌人生活习俗,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罐罐茶分三种:罐罐面茶,罐罐油茶,罐罐清茶。罐罐面茶是最普通的一种。罐罐面茶也分各种不同的档次:除开给你们的一碗面茶,要看添加的“调料”贵贱多少来论高低。可以添加鲜肉丁、腊肉丁、鸡丝、炒鸡蛋、烧香菇、花生米、核桃仁、炒豆腐丁,还有麻花、油炸锅巴等等,讲究的,还搞了许多野味,如野猪、野鸡、狗熊、麂子肉等,都切成丝;所有这些统称“调料”。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略阳县罐罐茶


7、镇巴腊肉。汉中镇巴腊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特产腊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当地人便用腊肉奉给。三国时候,蜀汉张飞在镇巴境内作战时每顿饭都要吃一只腊猪腿。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就贡送镇巴腊肉,称为贡腊御用。为了保护、发展"镇巴腊肉"这一独特的美食佳品,镇巴县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工作, 并于2010年12月,镇巴腊肉获得了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12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12月,镇巴腊肉获得了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12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而镇巴县的腊肉更是腊肉中的精品。"镇巴腊肉"之所以名扬陕南,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镇巴腊肉


8、汉中梆梆面。汉中梆梆面是陕西省汉中地区传统小吃。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因多在夜晚挑担上市,敲梆叫卖而得名。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面粉用水和成硬面团,饧5分钟后盘揉,用擀杖擀成极薄面片,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炒锅置火上倒入菜籽油,烧七成热时离火,凉至五成热时,放入辣椒面,制成辣油。生姜捣成汁,大葱切成葱花,酱油、醋分别熬开。在碗内加适量酱油、醋、精盐、辣椒油、姜汁、花椒粉、葱花等,加入少量面汤 ,捞入煮熟的面条,淋上熟猪油即成。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汉中梆梆面


9、西乡牛肉干。西乡牛肉干,是陕西汉中市西乡县特产,是陕南西乡县传统名贵的清真风味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于明清年间已享誉西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初由西乡清真寺阿訇自制自食,后屡经改进加工工艺,发展成为盛极一时,陕南一绝的地方名产并流传至今。2009年被陕西省政府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140多年前,就由西乡回民寺院阿訇自制自食,后屡经改进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工艺,成为地方名产,并流传至今。 西乡牛肉干的特点是:颜色红润鲜嫩,呈红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红色,切面带光泽,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绵,咸淡适中,余味悠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久贮不坏。其含蛋白质高达65%~87%以上。西乡牛肉干始制于清朝晚,生产历史已逾百年,向以色红、味酥、清香、可口、耐储存,销路广,风味悠长而驰名省内外,是城乡不可多得的节日佳肴。西乡牛肉干是陕南西乡县传统名贵的清真风味食品。它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140多年前,就由西乡回民寺院阿訇自制自食,后屡经不断改进加工技术,提高工艺,遂成为地方名产,并流传民间至今。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西乡牛肉干


10、洋县枣糕馍。洋县枣糕馍是蒸制面点的一种,陕西省陕南地区著名的风味之一。因不兑碱,馍白松甜,没有怪味,可长期存放,成为当地馈赠的礼品。又用红枣装饰点缀,故名枣糕馍。此馍用黄酒渣子做酵引,水温冬热、夏冷、春秋温,和成面团越硬越好,成型后再饧发半小时左右,最后用铁锅旺火蒸制而成。此馍宜大量制作,用绳子串成串,可存放三四个月,吃时再蒸,仍松软暄白,美味可口,确是一种方便食品。枣糕馍自唐宋以来即为地方风味食品,以纸坊枣糕著称。枣糕馍,用优质面粉为主料,大枣、菜油和白糖为辅料,面粉发酵后又反复和搋,面坯偏硬成形,两侧各塞2块碎枣,旺火蒸制而成。熟后顶部两侧各印红梅花点,以显其特色。其馍食之味甜,绵软可口,回味馥香,耐贮存,不走味,不发霉变形,为款待宾客之佳品,亦可馈赠亲友。据县志载,明代起洋县枣糕馍就也驰名汉中地区内外。

汉中十大特色经典美食小吃文化

洋县枣糕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