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決衝突——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悠然

心理學:解決衝突——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B0%91%E5%B9%B4%E7%9A%84%E4%BD%

最近,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正在熱映,片中的故事線之一是劇中的陳念被同學霸凌,被扔排球、關廁所、拍裸照視頻......而陳念為了不給母親惹麻煩,選擇了忍耐。

看到這,已為父母的我們,一定會不由的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被欺負,如果被欺負了,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去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

我有一位朋友,他們家孩子在外面被小朋友打了。孩子回來跟媽媽哭,媽媽說:“他打你的時候你要還手呀,你這孩子怎麼不知道還手呢?”孩子說:“可是,那樣推人、打人是不對的。”這個時候媽媽就很後悔自己平常的教育,平時她都跟孩子講打人是不對的,可是現在孩子被欺負時卻沒有保護自己的方法,這時只一味退縮哭泣該怎麼辦?

孩子被打的時候到底要不要打回去?實際在這個問題上,簡單地說“打”或者“不打”都是不準確的。

回答這個問題時,家長要問下自己:你內心的期待是什麼?你期望的一定是他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能夠不斷升級自己維護權益的方法,逐漸用理智去取代拳頭。

心理學:解決衝突——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期待?

首先,不要盲目地主張“打回去”,而要和孩子探討他的情緒和需求。

如果孩子被打時父母覺得受不了,很心疼、很生氣,立刻跟他說“有人欺負你,你要打回去”,這會出現什麼問題?當孩子被欺負,他只掌握了一個方法,就是打回去,那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就不會去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去發展出新的方法。等他大一點後在交往中就會有問題,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一起玩。而且當他用“被欺負了,要打回去”這樣的模式去看待和周圍小夥伴的關係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眼睛就好像開啟了搜索自己是否“被欺負了”的模式。有時候別人可能不小心撞了他一下,就騰地一下點燃了那個“要打回去”的模式。當他打回去後,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對立,接下來他會在更多的時候看到自己被欺負、被排擠,那他又接著選擇更多的“打回去”的方式去解決,這就會形成一個負面循環,讓孩子沒有機會去發展新的、合適的行為模式。

所以,遇到這樣的事我們要做的不是怎麼對付別人家的孩子,而是和自家的孩子探討他的情緒和需求。比如,孩子回來跟你說別的小朋友摔他的玩具,還打他,那你就要去分清他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有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情緒是生氣,他覺得“我的玩具我要玩時他就應該還給我,他這樣做太過分”。那你接著問:“當他把玩具摔在地上時,你心疼玩具了,是嗎?”或者問:“當他把玩具摔到地上時,你覺得不被尊重了,是嗎?”從他的回答中會看到他內心的需求是想愛護玩具,還是想被尊重,還是其他別的需求。

其次,和孩子探討怎麼去保證和滿足這個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想被尊重,維護自己的權益,這種情況下父母就不要說“不要打回去”,而是要說“可以如何打”。如果父母只說“不可以打回去”,那就會有問題。幼小的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他的生物本能有兩種,一種是反擊,一種是逃避。如果這時候他除了打回去,不會用別的方式去反擊,你卻告訴他不要打回去,那這孩子會怎麼選擇?忍了。如果每次被欺負他的方式都是“我忍了”,最後孩子形成的模式就是“逃避”,他就不敢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小的時候還好,就是一個搶玩具這麼簡單的事,長大以後,有人搶他的工作機會呢,有人用不當的言論諷刺他呢?他都會不敢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這樣的“忍”不是有目的的謙遜,而是窩囊。

所以,當孩子小時候被打後只會打回去這一種方法時,你要教他“如何打”。比如,你跟他說:“你打人家之前,你得去看看,如果人家比你高很多,你打不過人家,還會被他打一頓,那你就要趕快跑來找媽媽幫你。如果對方比你小,那你肯定不可以打他,但是越小的孩子你越要提防,他們有時動手打人之前是沒徵兆的,他們是不講道理的。所以跟小孩子在一起玩,當發生衝突的時候,你一定要提防著,別讓他把你給打了或者撓了。如果他來打你,你要把他推開,別太使勁啊,他們身體輕,會摔得很厲害。”家長先講好了,跟大孩子和小孩子衝突時都不能打,那接著就來看跟同伴之間衝突怎麼辦。“如果是跟你同齡的夥伴之間有衝突,他不打你,你一定不能打他。如果他打你,你要很嚴厲地告訴他,‘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如果再碰我,我不客氣’。如果他還一再打你,那你一定不能客氣,你要使勁地還手,讓他知道不可以欺負你。”當你跟孩子這樣講了以後,他會不會真的跟小夥伴動手?不會,因為他有了這樣的氣勢和觀念,沒有小夥伴敢故意欺負他。

最後,要實現方法升級,要問“除了打回去,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除了打回去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還可以用哪些方式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比如,他會知道被打了以後找媽媽、找老師,媽媽和老師會幫他解決問題;他還會用嚴厲的語言告訴對方“我不喜歡這樣”,用語言來表達氣勢;他也許會用語言來批判對方的錯誤行為,“你用我的玩具沒有跟我借,我向你要時你還摔回來,這樣太不禮貌了”,他會用語言的力量代替身體的攻擊;他甚至還能學會去理解對方的情緒,“我的玩具我現在自己也需要用,現在不能借給你,如果你真的很想借,你可以過會兒來看看”。他會既維護自己的權益,又考慮到對方的需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方法升級,來提升交往智慧。再長大一點,孩子還會做預判,和誰在一起比較容易起衝突,對方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容易動手。這樣孩子看到對方憤怒時,他會選擇主動停止並離開,而且他會逐漸有選擇地去交朋友,遠離那些很難控制情緒、會動手打人的朋友。所以在這個“打回去”還是“不打回去”的問題中,重點一定不是打或者不打的問題,重點是讓孩子明白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如何保證自己的利益,如何用理智的、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和別人的衝突。

願每一個墜落人間的天使,都能被這個世界所擁抱和善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