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桌飯菜,細菌竟然差那麼多!看完實驗,還敢這樣用筷子嗎

使用公筷公勺,究竟有多必要?

如果你還覺得餐桌上用公筷公勺是多此一舉,那看完杭州市疾控中心做的這場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就該明白了。

這餐飯很特別,動筷之前先取樣

實驗是在杭州市疾控中心附近的一家餐館做的,一共11個人參與這次公筷測試實驗。

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所長朱冰帶來了一個藍白相間的拉桿箱,“這可不是普通的拉桿箱,它叫取樣箱,裡面裝有無菌袋、手套、口罩、酒精燈、鑷子、剪刀、記號筆等,內部還配備了冰排,可冷藏運輸採樣標本。”朱冰說。

同一桌飯菜,細菌竟然差那麼多!看完實驗,還敢這樣用筷子嗎

總共點了6道菜品,每一道菜都分成了兩小盤,一盤使用公筷進食,一盤不使用公筷進食。另外,還特意另外點了兩道菜,作為空白對照。

“所謂‘空白對照’,通俗來講就是沒有人接觸,但菜品在長時間暴露在空氣裡後,自然攜帶一些菌落,後續可以進行菌落數據對比。”副所長黃利明解釋。

同一桌飯菜,細菌竟然差那麼多!看完實驗,還敢這樣用筷子嗎

黃利明副所長在動筷前取了20份食物樣本,分為公筷樣本和非公筷樣本。

40分鐘後,全部取樣完成,大家動筷開吃。

吃到一半,又開始取樣第二次樣本,重複第一次的步驟。就這樣,採樣進行了兩次,餐前餐後一共取了40份食物樣本。

實驗面前細菌露了馬腳,
用公筷明顯減少菜品中的細菌汙染

採集後的樣本,被工作人員帶回了所裡。

經過48小時的菌落檢測,朱冰給記者發來了最新的結果。“數據還是很有說服力。”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同一桌飯菜,細菌竟然差那麼多!看完實驗,還敢這樣用筷子嗎

記者從這份數據中看到:

對涼拌黃瓜、鹽水蝦、乾鍋茶樹菇、炒蘆筍、鹹菜八爪魚和香辣牛蛙共6道、12份(每道2份)菜品的剩餘部分進行了菌落總數的檢測,結果顯示沒有使用公筷的菜品菌落總數均高於使用公筷同種菜品。

同一桌飯菜,細菌竟然差那麼多!看完實驗,還敢這樣用筷子嗎

“如果樣本本身攜帶的細菌多,那麼培養48小時後生長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總數也多,反之亦然。”朱冰解釋,

通過菌落總數的比較來反映就餐中是否使用公筷對菜品微生物汙染程度的影響。

朱所長舉例:涼拌黃瓜,本身是涼菜,加工過程細菌清除效果比熱菜要低,餐前檢測結果為14000cfu/g,用公筷的剩菜中為16000cfu/g,沒用公筷的則高達45000cfu/g;乾鍋茶樹菇沒用公筷的結果為79000cfu/g,而用公筷的只有4600cfu/g。

此前實驗人員還特意檢測了與剩菜同時採樣、但完全沒吃過的香辣牛蛙,因為環境中也會存在細菌,經過1個多小時放置,菌落總數從開始的60cfu/g增長到130cfu/g,而用公筷的剩菜中為150cfu/g,沒用公筷的則達到560cfu/g。

“實驗結果說明,使用公筷會減少菜品中的細菌汙染”,朱所長說,“不使用公筷的情況下,一方面大家可能會把自身口鼻腔攜帶的細菌通過筷子傳遞到菜品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細菌的交叉汙染(尤其是冷菜),這都增加了細菌滋長的機會。”

疾控人員建議:在外就餐,

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

“通過實驗,我們還是想提醒大家,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

在朱冰看來,使用公筷公勺的好處主要有兩個:

一是乾淨衛生、預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體液接觸,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幽門螺桿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傳播。在疫情期間,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二是減少浪費、文明餐飲。使用公筷公勺可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在外用餐沒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減少浪費的同時,還培養了人們環保節約的良好風尚。

在使用公筷公勺時,很多人嫌麻煩,容易混淆,朱冰也給大家出了主意:

在家吃飯時

,大家可以選用固定餐具,比如每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顏色上容易辨別。如果能做到分餐,可以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員的盤子、碗裡面;假如做不到分餐,每個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飯,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個人都用公勺公筷夾、盛食物。

在外就餐時,主動要求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備公筷公勺,做到一菜一勺或一菜一筷。

“到外面吃飯時,我們也提倡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筷公勺。”朱冰說。

同一桌飯菜,細菌竟然差那麼多!看完實驗,還敢這樣用筷子嗎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藍震 章然/文並攝 劉棟 鄭陽/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