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漲價來了?海底撈、西貝們的下半場

漲價這波操作,是自救,還是求死?

疫情之下,餐飲企業遭受重創,海底撈、西貝們無一倖免。本以為疫情過後,報復性消費將會不期而至,但報復性漲價卻先來駕到!

這幾天,海底撈、西貝漲價的信息,引發多地吃貨們紛紛在社交媒體吐槽。比如:“這麼多人失業的大環境下,漲價是你的權利,少去是個人的自由。”“海底撈明顯貴了,2個人吃了360元,之前差不多的菜品才花300出頭!”“毛肚都快80元一份了,貴!”“西貝上週六準備吃的,結果想吃的都沒有了,菜價漲的可不止一點。”

看來吃貨們對漲價抱怨頗深,話說,海底撈、西貝們為什麼要選擇悄悄漲價策略?是迫於疫情還是另有隱情?此番操作會不會得不償失,流失更多的消費者?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的下半場是向左還是向右?

海底撈漲價了,還不止一點,而且菜量也變少了!

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曬出的菜單顯示:“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

看來,漲價漲的確實過分了!事實上,西貝莜麵村也幾乎同時漲價了,而且漲幅比海底撈更狠!西貝外賣單顯示,土豆條燉牛肉漲到80元,酸菜封缸肉也是80+元!

海底撈、西貝們為何冒著得罪消費者的風險,進行漲價呢?

關於漲價一事,海底撈相關負責人給出的解釋是:

“疫情關係,海底撈各地門店復業後,餐桌數量、接待客戶量方面有所限制,同時,員工也無法滿員工作,這些因素造成運營成本和食材成本上升。同時,海底撈表示,門店菜品價格調整將會控制在6%之內。”

言外之意,很明顯,海底撈是被迫的,很無辜!而西貝雖然沒有給出反應,但漲價理由應該和海底撈同出一轍。

四月,疫情雖大有好轉,但防疫工作還要繼續下去,實體餐飲門店的消費不能完全開放,這是實情,因此,運營成本的上升,銷售量的下滑,無疑是餐飲企業繼續要面臨的共同難題。在此情況下,為了自救,西貝、海底撈開啟了餐飲企業漲價的先河,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此舉動將會引發其他餐飲企業效仿。

不過,個例總是會存在!

旺順閣的總裁張雅青,曾對媒體公開表示,雖然餐飲食材成本有些漲價,但嘉和一品目前沒有漲價的意願。並且,有意思的是,不少餐飲企業品牌高調打起了復工的價格戰。比如,肯德基推出了38元的咖啡包月卡;麥當勞推出了為期20天的9.9元會員不限次麥辣雞腿堡。此外,還有不少餐廳通過送券、送菜等大手筆,來刺激消費者,搶人氣。

看來,餐飲企業復工是兩重天,有的悄悄漲價,有的“流血”促銷!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曾表示,“頭部企業依託自身的綜合實力、抗風險能力、品牌力等紅利擁有漲價的話語權、定價權,但更多的中小企業可能是進行促銷活動,因此,疫情可能是淘汰洗牌的加速器,分化趨勢將十分明顯。”

不過,我不太贊同此觀點。漲價與否,與企業大小無關,實力無關。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對餐飲業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損失不是一兩年可以緩衝過來的。財政部公告稱,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可以說,後疫情時代,對餐飲企業更是一場大考,如何自救突圍成為各企業的重要命題。

不過,餐飲企業所謂“漲價”的自救方式,僅是因為疫情,恐怕也不盡然!

疫情之前,一些餐飲企業甚至細分領域的巨頭,本身就釋放出危險的信號,只是疫情更是加重了自身的困境。

以海底撈舉例來說,其2019年財報顯示出關鍵信息,即一二線城市門店增長出現疲軟以及翻檯率整體下滑。要知道,自2016年底,海底撈走上了規模拉動增長的道路。門店增長疲軟,說明一二線城市的門店數量已經逐漸達到飽和,未來,想要再靠規模化拉動營收,恐怕有些難。這也是海底撈進軍下沉市場的原因所在。由以上可以看出,海底撈麵臨著營收下滑,增長乏力的困境,特別是疫情之下,其注重線下服務和氛圍的優勢,更是盡失。作為火鍋界的老大哥,年營收超200億的大型連鎖餐飲企業,海底撈的發展,無疑幾乎代表著整個餐飲行業的發展現狀,其他餐飲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到哪裡。

本身發展的困境,無疑也是餐飲企業選擇悄然漲價的重要因素。

疫情下的餐飲企業,舉步維艱!

因為疫情,一些中小型企業紛紛倒閉了,而一些大頭企業還在靠著資本苦苦支撐。

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都在尋求自救的出路,只是漲價能夠助力海底撈們衝破困境嗎?

一般來看,主動漲價一般是由於產品成本上漲或市場環境影響,妨礙了企業合理利潤的獲取,企業通過漲價來轉嫁負擔。

雖然通過漲價是迅速補血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漲價是一個把雙刃劍,如果沒有掌握好度,則會適得其反。畢竟,降價容易漲價難,調高產品價格往往會引起消費者不滿,進而影響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和忠誠度。海底撈之所以引發廣泛不滿,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即沒有掌握漲價幅度、漲價時機,以及溝通的方式也不對。

首先,海底撈、西貝漲價幅度過高,是引發消費者不滿的重要原因。像之前,喜茶多款產品漲2元。“奈雪的茶”個別產品的價格也上調了1元,但是,大家並沒有太多抵制情緒。

另外,海底撈官方的解釋,更是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把虧損簡單粗暴甩給消費者背,大部分消費者肯定不會買帳。畢竟消費者並不是為產品的成本付費,而是為商品的價值感付費。再者,時機也不對,堂食剛開放不久,餐飲企業就迫不及待的漲價,難免讓消費者難以接受。

相對漲價,麥當勞和肯德基則走了不一樣的步伐,通過優惠力度提升產品銷售量。

特殊時期,無疑更是考驗餐飲企業的經營智慧和化危機的能力。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到底是要漲價還是降價,取決於自身的發展情況,無疑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無論是漲價還是降價,前提是必須要保住品牌的價值,保住顧客對品牌的依附度和信任感,而這就需要企業充分權衡自身、市場與消費者三者的利益,把握好度。

而且,自救的方法又不僅僅是圍繞價格做文章!


報復性漲價來了?海底撈、西貝們的下半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