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浅谈萧红的反抗意识、国民性批判以及对人事的悲悯

说起萧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鲁迅口中的“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是一代“文学洛神”。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更是当今“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籍”。然而,上天总是妒忌有才华的女子,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去世,享年仅31岁。一代文学洛神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对她冷漠的人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是她最后的绝笔。

古人常说,“知人论世”,从萧红充满斗争精神的一生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再读《呼兰河传》这部带有自传性回忆色彩小说的我,觉得它不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儿童启蒙文学作品”隐藏在美好回忆的背后,其实是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感伤,可以说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国民性批判精神以及荒凉的生命感受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萧红的《呼兰河传》,重新认识作者的童年,重新认识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艰难生存的人民。

《呼兰河传》:浅谈萧红的反抗意识、国民性批判以及对人事的悲悯

《呼兰河传》

一、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羽翼却是稀薄的

华莱士·马丁说:“在一部作品里面,通过一切虚构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总的声音,一个隐含在一切声音之后的声音,它使读者想到另一个作者——一个隐含作者的存在。”

所谓的“隐含作者”,就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情感经历、价值判断、理想追求等融入到作品当中。萧红年少离家出走,一生追求真爱,纵观萧红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充满叛逆精神的作家,她一生都在与封建传统文化作斗争。所以当萧红书写苦难中的悲剧女性时,看似同情,实则是在为广大受苦受难的女性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里,我们印象很深的一个悲剧女性就是小团圆媳妇。所谓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大家俗称的童养媳。这个小团圆媳妇十分可怜,她本是一个十二岁的非常健康的女孩子,可是被婆婆给活活虐待死了。

她的婆婆为什么要虐待小团圆媳妇呢?是因为他们家不想要小团圆媳妇吗?不是,他们家很想要小团圆媳妇,但是,他们必须虐待她,理由是“她太不像个小团圆媳妇了。长得那么高,一点都不害羞,腰板那么直,还冲着人笑。”总而言之,她没有小媳妇应有的胆怯样,其实就是她不像是个奴才。所以,她的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给她一个又一个下马威,直到把她整死了。

《呼兰河传》:浅谈萧红的反抗意识、国民性批判以及对人事的悲悯

《呼兰河传》插图:小团圆媳妇

令人憎恨的是,小团圆媳妇最终被折磨死了之后,这个婆婆没有任何忏悔,她没有反思自己有什么施虐心理,反而觉得她自己是多么倒霉。她说:“我一辈子没干过坏事,我一辈子都在行善,可是我就是命不好,所以我就没有一个得到小团圆媳妇的命。因此我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啦。我是最值得同情的人。”萧红在这里写了一个施虐者还在觉得自己倒霉的心理,这是非常深刻的一种文化批判。

萧红通过写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写出了传统家族制度里的吃人的一面,而这种吃人吃的是最孤苦无助的女性,而且又是女性中地位最低的小团圆媳妇。正如萧红自己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羽翼却是稀薄的。”

此外,萧红还写到了指腹为婚的媳妇的命运,她们经常被逼到走投无路,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还写到了娘娘庙里的娘娘为什么那么温顺,“大概是被打怕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萧红,对自己,对同时代的女性的命运看得很透彻,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可悲的是,终其一生,她没能逃脱身为女人的不幸命运。

《呼兰河传》:浅谈萧红的反抗意识、国民性批判以及对人事的悲悯

汤唯在电影《黄金时代》里饰演的萧红

二、深刻的国民批判精神: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萧红和鲁迅之间动人的师生情谊,作为萧红的精神导师,鲁迅显然影响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在《呼兰河传》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评精神的影子。

萧红在书中描写了一个大泥坑,“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大泥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人过去了差一点掉下去,有个小孩儿掉下去了,还好被人救起来,要不就淹死了。还经常淹死猪,经常马掉下去,有人掉下去,有人出事了,大家都来帮忙,其实一半是帮忙,一半是看客,看热闹,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要把这个泥坑给填起来。”

虽然说人差一点淹死,常常淹死牲畜,可是大家只是抱怨,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个泥坑填起来,萧红在这里批判的是人们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像书中的大泥坑,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总会有爆炸时候,等到那时就什么都晚了

萧红继续写道,“这个泥坑里总是淹死猪,总是吗?不总是,一年偶尔只淹死一两头猪,有时一年也没淹死猪,但是我们经常吃淹死的猪,其实我们吃的是病死的猪。

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大家是不是感到很好笑呢?这恰恰就是萧红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她能在趣味性中渗透着国民性批判,当她在讽刺人们自欺欺人的心理,当她在批评这件事情时,她选择跟自己批评的对象站在一起。所以说这种叙述是充满趣味的,因为当作家与受批评的对象同时出场时,在文学叙述的层面上会建构出一种叙述的兴味,使得作品不仅呈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趣味,还呈现出作家的思想高度。

三、对具体人事的悲悯和荒凉的生命感受: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甚至被当时文坛里的众人看作是“祖师爷赏饭吃”,因为她天性敏感细腻,充满对现实的具体人事的生命悲悯,这点在《呼兰河传》里可以明显感受到。在书中萧红塑造了一个颇似“孔乙己”的人物,即有二伯的形象。

有二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我家的一个下人,一位年长且对我家有过贡献的下人,但是他同时也有他严重的缺点,偷东西,他没钱就偷我家的东西去卖,他卖东西的时候就被父亲打。

他被父亲打的时候呢,萧红是什么心情呢?萧红写道,“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他站起来就被父亲打倒下去,他再站起来,又被父亲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来了。”

《呼兰河传》:浅谈萧红的反抗意识、国民性批判以及对人事的悲悯

《呼兰河传》插图:有二伯

萧红是怎样看待有二伯的偷盗行为的呢?在书中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褒贬色彩的句子,但是从萧红的这句话“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其实是非常同情有二伯的,面对三十多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年老体弱的有二伯根本毫无还手之力,他只能默默忍受着主人的毒打,即使自己曾有功于这个家族。

不止有二伯,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还写道了一位卖豆芽的王寡妇, 她的独子掉河淹死了,王寡妇从此以后就疯了。萧红在书中这样写道“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萧红的这段话,未加任何渲染,没有夸大悲伤,但仅仅是平淡的叙述,仍让读者读之落泪。因为我们能从这看似冷静的话语深处,看到萧红努力克制的不忍。接着这种具体的对人事的同情深化到对生命普泛的悲凉,“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

《呼兰河传》:浅谈萧红的反抗意识、国民性批判以及对人事的悲悯

汤唯在电影《黄金时代》里饰演的萧红

结语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不仅仅是一个回不到故园的柔弱的女性,她是一个接受了现代思想并以新文化为支撑的充满自信的知识分子。所以当她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便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这种丰富的内涵,既有回忆性文学之中所特有的本真的生命状态,也有萧红成年之后所经历的生命的辛酸;既有深邃的启蒙思想也有具体的生命关怀。

丰富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体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看到书中作者和祖父之间温馨的祖孙情谊,就忽略了作者对女性自由平等权利的召唤,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生命本真的探寻,读懂隐藏在温馨背后的荒凉,才算真正读懂了《呼兰河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