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志林哥哥想說,脫離依賴,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媽媽,抱——”。當孩子張開手臂朝向你,志林哥哥相信孩子軟糯的話語一定會擊中你初為人母的心。這個時候志林哥哥想問,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不是很欣慰:孩子這麼依賴我,真的恨不得什麼事都替他做了……

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志林哥哥想說,脫離依賴,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媽媽,幫我收拾一下書包。”

“媽媽,小米又和我吵架了,我該怎麼辦?”

“媽媽,這道題我不會做,你幫我寫吧。”

……

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夏,你是否感受到孩子有些過分的依賴,是否還會不斷地替他完成他本該自己完成的事情?

志林哥哥的觀點是: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給許多家長帶來了困惑和煩惱,而這離不開父母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推動。志林哥哥想說不管現在孩子多小,他們終將會成為一個獨立的,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

志林哥哥認為孩子過度的依賴容易導致孩子失去自我,因此,正確地引導孩子走向獨立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那麼該如何才能讓孩子對自己不再過分依賴呢?先講個案例:

小麗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了,作為家裡的獨生女,她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睡懶覺是小麗最喜歡的一件事。每天早晨,媽媽催她起床,她總是不情願地說:“再等會兒”。而每當上學遲到受了老師的批評,小麗就會抱怨父母早上放任她睡懶覺而不是把她從床上拽起來。小麗的爸爸每每看著小麗早晨懶洋洋地賴床,總不忍心把她從床上拽起來。終於有一天,小麗的爸爸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告訴小麗:“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早晨開始,該幾點起床你上好鬧鐘。如果鬧鐘響了你還不起床,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你自己負!”小麗的父親心中有數:在家裡,孩子對父母充滿了依賴,知道跟父母撒嬌就可以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而在學校,小麗對自己在老師、同學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很在意的,豈敢遲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鐘一響,小麗就“騰”地跳下床來。從那時起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小李早晨起床上學再也不用家長催了。

志林哥哥之所以講這個案例,是想說,從小麗的變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潛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愛、不放心和過多的包辦代替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從而讓孩子滋生出了對父母過度依賴的壞毛病。

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志林哥哥想說,脫離依賴,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從他們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都能夠表現出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有依賴自己的苗頭,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利用同步心理激勵孩子。對孩子來說,沒有一件事比離群的感覺更可怕。例如,孩子央求父母買某種東西,而父母不答應時,他便會理直氣壯地問道:“人家隔壁的小朋友都有,為什麼我沒有?!"這是孩子最常使用的“同步理論"。做父母的不妨利用這種心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激勵孩子逐漸養成獨立學習和生活的習慣。

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依賴父母,或者向父母求助,不少情況都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做不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這時,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比如說“你可以的”、“你不妨試試看,你看你上次做的多好”、“媽媽為你驕傲”等。一旦孩子樹立了自信心,就不會凡事指望家長代勞,而是會增加幹勁兒、發奮自立。

相信孩子。其實孩子依賴的毛病,不少都是為人父母的不肯放手導致的。因此,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中,都要相信孩子,多給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機會,父母可以在旁邊支持鼓勵,但是不要包辦代替,這樣既讓孩子有安全感,又讓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對孩子依賴的要求說“不”。要分清輕與重,如果是孩子稍微努力就可以做好的,一定不能答應幫他們代辦;如果是孩子十分努力也難以實現的,可以輔助孩子,但也不能完全代辦。這樣做不但能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也會讓孩子明白只有自己去嘗試才有可能成功。長此以往,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就培養形成了。

父母言行要一致。當父母拒絕孩子的依賴性請求時一定要說到做到。就像案例中的爸爸,說不叫起床就一定不叫。這樣才能真正挖掘出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遭拒絕後,孩子往往哭鬧,這時千萬不可打罵,但也不可屈服於孩子。較好的處理方法是先不說話,等待孩子平靜後,耐心給孩子講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予以開導。

家長之間的教育方式要一致。如今的家庭往往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不僅父母是教育的角色,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都參與到教育當中。如果僅僅是父母改變了教育方式而沒有與長輩溝通,那麼長輩們可能還是會繼續用過度保護等不恰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這樣會不利於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因此,教育孩子需要大家庭進行協商,達成一致的教育方式。

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志林哥哥想說,脫離依賴,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用一句話例子將上面的原則給大家示範:當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時我們可以問“今天穿灰褲子還是紅褲子?”

當對孩子的努力表示尊重時,我們可以說“瓶子是很不容易打開。有時候,用勺子翹開一邊可能會有用”。

當孩子較晚回家,但是已經提前告知我們時,我們最好不問太多問題,只是說“回來了!很想你。”

當孩子在思考問題時,別急著告訴他們答案,可以問“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當孩子準備孤軍奮戰而忽視了外部力量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比如說“我覺得可以去問問水族店老闆。”

當孩子想嘗試新事物又猶豫時,我們可以鼓勵他們不要放棄希望,比如說“你想試試主角,這會是個不錯的經歷,我支持你。”

最後,志林哥哥想說,父母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更不應該是父母的小尾巴,脫離依賴,孩子才能更好地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