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呈:堅持保險價值鏈經營,善用保險數字化槓桿

2019年11月8日,以“生態.理性”為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保險文化與品牌創新論壇暨第二屆中國保險康養產業創新論壇”在廣西桂林隆重舉行。富德保險控股集團總經理楊智呈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

楊智呈指出,保險監管、經營方式、發展方式、宏觀經濟這四個方面影響著保險生態圈的構建,我們需要審時度勢,注重行業協同,而非單打獨鬥。

楊智呈同時認為,保險生態圈建設,生態科技是一大重要方式,但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必須要善用。

楊智呈:堅持保險價值鏈經營,善用保險數字化槓桿

以下為楊智呈的演講實錄:

每一次參加保險文化創新論壇都是一次挑戰,因為每一次張迎賓社長出的題目非常具有思辨性,上一次我不得不惡補一下《道德經》,這次為了寫生態理性,我惡補了《大學》,以後要參加論壇,基本四書五經要先過關才行。

我想跟大家談談簡單我對保險轉型問題的看法,主要有六點。

1.嚴監管成為常態。迴歸保障、正本清源,目的是糾正保險公司的價值取向與偏差。目前監管規定主要是完善治理架構可持續,以客戶為中心進行梳理主要是治亂像,約束保險公司的市場行為。

2.保險業曾經的粗放經營難以為繼。保險業曾經有過粗放的經營,特別是中小公司都有過這樣的過程。目前大家都面臨一些困難,我們具體反思過來,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關注保險規模優先,忽略客戶優先。關鍵是收到錢,而不是收到人,收到心。二是馮主席提到我們的行業和其他行業並列一定要追求相當匹配的資產規模。資產規模發展非常快,很多董事會和股東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把公司資產的膨脹或者發展作為公司經營核心的東西,這就會導致資產負債匹配的問題,資本佔用高,現金流有明顯的壓力,新業務也有壓力。三是很多險企痴迷機構和規模的擴張,跑馬圈地的燒錢不可持續。四是在理性的風險態度方面出現偏差,我想該來的都會來,就像打球,高差點一定會曝露,有一些潛在的風險一定會體現,不要有僥倖心理。五是對連接、對生態的互動工作,這很難再持續下去。

3.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第一,要有清晰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起心動念對一個人很重要。沒有這個心,很難立這個念,很多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第二,公司必須有差異化的核心競爭能力,找到自己的特色。必須要追求和,要追求突破,還要立,從生態的角度來說是競爭,同質化的競爭。第三,兼顧成本和效率。第四,對風險進行持續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五,高效、有序的PMP,即產能、適銷和盈利,三者都實現了,公司的高質量健康發展就能得到保證。此外,還要與產業鏈上下游、外圍服務商聯接、合作共贏。康養產業也是保險的延伸產業,為大家獲客、品牌服務,提升價值。

4.行業面臨宏觀環境有所改變。大家面臨高質量要求,金融行業持續開放的要求,從社會環境方面老齡化,收入負擔問題;從經濟環境強調不只是資源的單一投入,要求生產要素,特別是科技創新的要素非常重要。

5.審時度勢建設保險生態。我們要審時度勢,思考保險在生態圈的建設。生態建設的過程怎麼聯繫,人類社會通過信息聯結在一起,這方面會發生很多的變化,大家都非常關注這個事情,我這裡不想更多的重複。隨著保險生態圈的建設,我們有很多主體,這裡面有關鍵的概念。從過去的強監管,到接下來的產業延伸,保險生態圈的成長要走這個路子,而且是行業共同走,並非單打獨鬥。這個行業的協同非常重要。我們感覺通過一些論壇的方式能建立起中小公司之間形成一個協同的效應。對於轉型、創新、發展還可以有成本承擔。現在有新產品的研發,如果中小企業研發,我們的核保、IT支撐和流程再造,很多單一公司做不了,一定要有協同的方式來做,包括行業協會和在座的公司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6.建設保險生態圈重在協同。要轉型發展,有很多種方式。保險業這20年的發展,人口紅利、牌照紅利、機構紅利都有,現在這些紅利慢慢縮小甚至沒有了,下一波的紅利可能是科技紅利。傳統方式在組織和能力建設上,創新更多資源側重在科技方面,他們的成本曲線是一樣的。從傳統的途徑來說,不好了再來一波。大家會發現,你做到一定程度上要投入很大的邊際成本,但通過科技的方式,基本科技投入的成本相對比較固定,而最關鍵的是零或者一的邊際成本。生態科技確實會帶來負面,技術會帶來新的風險,這方面怎麼能做好?實際上包括是數據風險、網絡風險,安全問題非常重要。所以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必須要善用。

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大家知道這是曹操的話。過去粗放經營的情況下需要的是雄心壯志,是拉隊伍、佔地盤,現在行業更多要求的是理性,要求我們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轉變。我希望大家改變過去的心態,一起打造一個生態平臺。我希望各位職業經理人既能當亂世之梟雄,也能當治世之能臣。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