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札》五十一——古越闲闲居

《宣公元年》

“晋人讨不用命者,放胥甲父于卫,而立胥克,先辛奔齐。”是说,晋国整顿内部纪律,对不执行命令的人进行处罚,把胥甲父流放到卫国(此时是同盟国),而叫他的儿子胥克担任其职务,胥手下一个重要的干部叫先辛,投奔到齐国去了。

对这一类的事,今人很不理解:为什么惩治了父亲,还要重用儿子?难道不知剪草须除根的道理么?还是当真是治世之英才,少他不得?后来的人多聪明,出现这个情况,还不是赶尽杀绝?要知道那时人们的智力,与今人已经完全没有区别了,有先圣贤们、包括外国的思想或者著作流传,便是佐证。它的高度,老实说,今人还达不到,实在不是什么治世英才,但真是少他不得,也想赶尽杀绝,却是赶不尽,杀不绝,何则?且听小子道来:

人类的文明是渐进的,我们的祖先三皇(皇的本义是大)便代表了三个文明的阶段,知道利用火而吃熟食取暖了;知道搭建房子以避毒虫猛兽和潮湿而脱离了穴居生活;发明了车舟(筏)以利交流交往,知道哪些植物最宜食用并因地制宜地加以种植,哪些动物容易豢养而加以圈养繁殖。

社会的胚芽从原始的部落中来,尽管原始的部落也是一个社会,却是一个不完善的社会,故只能说是社会的胚芽,譬如:一个地力贫瘠的孤岛,海产品可以不劳而获地取食,但不能养命,必定要和其他部落融合,这个融合可以是文明的即是思想交流和野蛮的即武力侵占。大禹九洲成中国到此时过去已经一千五百年了,但有二个点始终没有攻破,就是原始部落的合力和其赖以生存的领土意识。明白这点,传文便好理解了,因为一个人,一个家族,代表了一个部落和一片土地,你要不要了,若要,便必定要用他部落中人,蒙古人的元朝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快便败亡了,满人之清朝便神清气爽得多,享近三百年之天下。

《春秋读札》五十一——古越闲闲居

竹简

大社会结构的好处表现在以下几点:物物互换与调剂,利于民生;思想交流,利于提高认识以应对自然。现今全球性惯通商贸其实就是大社会结构的前行,所以很好。但那时,族群意识,领土意识却是一个很大的瓶茎,到此后的四百年,出了个很了不起的人,在政权的体制上彻底地改变了这种状况,这个人就是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始皇帝赢政的丞相李斯。在周朝漫长的八百年历史中:以分封亲贵功臣,强化稳固政权,并以世袭的形制传承,但是也因此而失国。

闲闲生曰:“以今天对历史的划分,周朝是封建制社会的起始,此前的社会形制是奴隶制,亦即部落制,这是从社会属性的本质上说的,并不是说在封建形制下的社会中奴隶便不存在了。比方说地主家的长工,其实质意义就是奴隶,但是这个划分很好,使学习的人有一个段落感,层次感。”

如何破解和医治这个社会疑难杂症,正是政治家的任务,所以有一句话叫“大医医国。”李斯做到了,在政权的体制(组织)上,他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创世纪的改革方案,把九洲中国分成三十六郡,相当于现今的省,吾越会稽山脉地区,便被定为会稽郡。郡下又设若干县,县一级以上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定期考核调换,可以不是本地人(原则上就不用本地人,防止拉帮结势,与中央抗衡),这样的体制好不好呢?反正别说中国到今日沿用此体制,便是世界文明之国,统统是这一策略,当时的秦始皇帝对这一方案是上看下瞧,左思右想,认为天衣无缝,江山可保万世无虞,求仙丹,保长生,此便是动因。从统治的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在人类未进入大同即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个行政体制无须也不会更改。

二0一三年元月初八

《春秋读札》五十一——古越闲闲居

李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