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富三代的才子,為何出家為僧成為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流傳百年的《送別》,每個人基本上都會知道開頭幾句。從1915年到現在,這部作品已經有105年的歷史了。

1880年10月23日辰時,在天津河北區地藏前故居李宅裡,李叔同出生了。

他的祖父李銳,原來是浙江平湖人,後來寄居在天津,經營比較賺錢的鹽業與銀錢業。

父親是李世珍,字筱樓,清朝同治四年進士,曾擔任過吏部主事,後來辭掉官職,繼承家業,一下子成為津門首富。


李叔同小時候叫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

弘一法師生於富商之家,自己又非常有才識,為何最終遁入空門,跳出紅塵,成為佛家弟子呢?


身為富三代的才子,為何出家為僧成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


01 與佛有緣

有些人生下來的時候就有祥瑞出現。這種人通常都是不凡之人。

王陽明的祖母在一天夜裡夢見一位仙人來到她面前,並且往她的手裡塞了一個小娃娃。這時,她聽到家中傳來嬰兒的哭聲,王陽明出生了。

在李叔同降生的那天,有一隻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李家人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


父母二人都篤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唸誦《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叔同小時候,常在家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唸佛玩”。

身為富三代的才子,為何出家為僧成為弘一法師?

少年李叔同


小時候的李叔同就已經受到佛學的耳濡目染。既然他能夠做到作法念經,說明他對佛學並不排斥。

02 父親影響

父親李世珍繼承家業後,成為津門鉅富。之後的李世珍鑽研理學,尊崇明朝王陽明的學說,又信仰佛教樂善好施的主張,並身體力行。

李叔同1880年出生於糧店后街東側陸家豎衚衕2號。童年時,李叔同隨家人遷居糧店后街62號的新居,原來的老宅租了出去。

當時正處在清朝末年,還有許多人吃不上飯,整天為一日三餐而發愁,李世珍便在糧店后街的孫家衚衕和小口河沿分別創辦了“備濟社”和“施饃廠”兩個慈善救濟團體,並開辦義學,時人稱之為“糧店后街李善人”。

父親的這種行為被李叔同看在眼裡,後來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一文中談到,自己出家的原因,是從小受家庭環境影響。


身為富三代的才子,為何出家為僧成為弘一法師?

青年李叔同


佛家講究“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當時的李叔同可能就已經領悟到了這些。


03 看破紅塵

1916年,此時的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授音樂、圖畫。突然有一天,同事夏丏尊與李叔同聊天,說他在一本日本雜誌上看到關於斷食的介紹,稱斷食可使人身心更新,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為了緩解自己的肺病和神經衰弱的毛病,李叔同用心記下了這個細節,心裡已經有了如深山老林斷食的念頭。

那一年冬季,他到杭州大慈山下的虎跑定慧寺中暫住,前後斷食共21天。返校後,李叔同開始吃素菜。在定慧寺的這段時間,他熟讀佛學典籍,對紅塵往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對俗世的紛紛擾擾都已經看淡了,世間一切皆為虛妄。


身為富三代的才子,為何出家為僧成為弘一法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04 出家為僧

1918年春,李叔同虎跑定慧寺客房習靜一個月,恰逢儒學大家、他的好友馬一浮帶朋友彭遜之到虎跑定慧寺出家。李叔同目睹彭遜之剃度全過程,深受震撼,欲拜為彭遜之剃度的弘祥法師為師。弘祥法師認為自己資歷尚淺,請來自己的師父了悟法師,了悟法師收李叔同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

9月,他到靈隱寺受比丘戒。10月,他又赴嘉興精嚴寺小住。年底應馬一浮之邀到杭州海潮寺,從此心中再無雜念。他有一位日籍妻子,在他出家幾個星期後從上海趕到杭州,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勸丈夫切莫出家。然而弘一法師連寺門都沒讓她進。

世間那個翩翩佳公子的李叔同已經不復存在,只有在寺院中唸經打坐的和尚弘一。


南宋時期還有一個類似的人:

身為富三代的才子,為何出家為僧成為弘一法師?

濟公


他也不在是那個有一紙婚約的李修緣,卻成了行走世間,救苦救難的活佛濟公。


05 佛學研究

成為弘一法師之後,他便專心修佛,參悟佛理。

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國內中斷了七百多年的“南山律宗”在他的推動下得以復興光大,他被佛門尊為律宗第十一世祖,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身為富三代的才子,為何出家為僧成為弘一法師?

晚年的李叔同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夏丏尊:宗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豐子愷在人生的三個層次中有論述: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學藝術,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弘一法師出生於富商之家,衣食住行無憂,第一個層次已經滿足;

青年之後的弘一法師是多才多藝之人,在音樂,話劇和書畫方面都有成就,文學藝術滋養了他的精神世界;

後期的弘一法師熟讀佛家典籍,看破紅塵,其靈魂已經得到昇華,歸於佛教也就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