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平臺發佈了一條動態(微頭條),看到大家的評論,也略微簡單的回覆了幾條。但仔細想想,或可再寫一篇小文,稍作進一步闡述,供大家參考。
動態(微頭條)如下:
黃賓虹曾評吳石仙的畫說,“雖非不工,識者不取,以其無筆也。”
這話說的輕描淡寫,卻是徹底否了吳。
畫了一輩子,卻被人說不懂筆“無筆”,好慘。
對於黃賓虹的話,大家有爭議的地方在於:一是怎麼說“無筆”呢?那不也是畫出來的嗎?二是覺得吳石仙的畫挺好看的啊,怎麼說不可取呢?
【一】
思考了一下,覺得這些評論很好,起碼反映出了當今書畫圈對於“筆法”的認知差異。“差異”二字是客觀中性的詞,因為還是有一些朋友認為黃賓虹的話“一針見血”,但更多的是根本不懂黃賓虹所指何為。
吳石仙的畫,先放一邊,我們來看看黃賓虹的一幅山水,自題“龔半乾師唐鄭虔法”:
這其實是黃賓虹師法龔賢(明末清初畫家)的臨習之作。那麼黃賓虹在畫中是如何用筆的呢?我們看看細節:
相對而言,局部圖沒有了“審美”(哇,好看好漂亮啊)的影響,我們可以只仔細看黃賓虹怎麼畫樹、怎麼畫葉、但是此畫還是有溼筆的暈染,那麼,我們進一步找來黃賓虹的《臨古畫稿》,沒有了暈染,純粹赤裸裸的筆法勾勒去臨摹古代大師,就是這樣的了:
按這麼一個順序列圖下來,其實筆者看畫學畫是一個步驟,去除吸引眼球的畫境渲染之類的成分,擠幹水分,只看純粹的用筆。通過赤裸裸的筆法圖,研究畫家的畫法,判斷他們水平的高低。
現在再回過頭去看吳石仙的畫,是不是你找不到筆,確實是“無筆”了呢?
【二】
黃賓虹師法的龔賢,筆者在專欄《南宗筆法八講》中,剖析了其中的“筆法”,如下圖是專欄課件中的示意圖:
這兩張圖,一是筆法“橫法”的運用實例,一是筆法“豎法”的運用實例。
龔賢師從董其昌,但是別出機杼,我覺得他很偉大,這種極致的古典筆法,早在三四百年前就創作出了極具現代派意識的山水畫。
看了龔賢的畫,再看看黃賓虹的畫,相比較而言,龔賢當然又顯得傳統、而黃賓虹顯得現代了。再去看吳石仙的畫,除了“哇、好看”之外,確實壓根就看不到“筆法”的存在了。
大家都很喜歡八大山人,那就來看看這位大師的畫:
八大山人題:“...可知畫法兼之書法”。
這畫比黃賓虹的筆法更厲害。你看這麼大尺幅,沒有一絲水墨暈染,全部都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
相信學了專欄《南宗筆法八講》的朋友,就能夠看出突兀山石的筆法,不就是“豎法刷寫”嘛;其中夾雜著的橫畫,不就是“橫法”的點晴之筆嘛。
只有當你看到了、看懂了八大山人的筆法,你才可能去真正的開始學習。
【三】
當今書畫圈的一個認知差異,筆者以為,首先就是“筆法”。
很多人以為,那種筆畫中勾一條細線再標上箭頭,告訴你這裡如何轉向、那裡如何調鋒......就是筆法。
此大謬!
筆法,一言以蔽之,就是用筆之法。
筆法,絕對不是畫字之法。
真正的筆法,是不受書法、繪畫的區別限制的;它是既可以入書法、又可以入丹青的。
如果你所學的“筆法”,不能有效而靈活的同時運用於書法和繪畫,那就值得自己反思了。
做個廣告==》學習南宗筆法,如何將最基本的一筆,代入寫字、代入繪畫,一舉兩得,
閱讀更多 南宗老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