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都喜歡把滿清和明朝作比較?

張偉字益達號大炮


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是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所以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王朝,而且它的特殊之處在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社會的底層人物,而明朝也是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很多人會拿明朝和清朝比較,因為明朝的時候中國的國力還是很強盛的,不像清朝那樣今天割地明天賠款,皇帝自己都是朝不保夕。

但是,也不能一面地說明朝就是好的,如果明朝是適應歷史的話,它就不會滅亡了。所以很多人就說那些狠誇明朝的人的說法是很片面的。其實,除了咱們中國人之外,外國人對中國的文化也很感興趣,對於明朝,他們也有很多的討論。

外國的論壇上也有人說,若明朝不滅,現在的世界通用語言就是漢語了。外國人的話讓人大跌眼鏡。還有外國人說,明朝時的中國總體經濟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佔據全世界GDP總額的百分之三十。而且,在明朝的中後期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而這個時候資本主義還沒有在歐洲產生。所以說,如果明朝能夠在制度上進行改革的話,很可能就沒有滿族人什麼事了,中國會繼續強盛下去。

我們現在就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這麼讚賞明朝呢?

第一,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把清朝和明朝作比較,因為這兩個相鄰的朝代差別實在是有點大,所以很多人就喜歡明朝而厭惡清朝。但其實明朝和清朝的交替是歷史的正常現象,由於農民起義和清兵的雙重壓力,明朝最終滅亡。

而且,明朝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到了明朝後期,皇帝已經不把朱元璋“宦官和後宮不可干政”的祖訓放在心裡了,宦官干政的現象十分嚴重,錦衣衛也變成了國家機器上的累贅,黨派之爭不斷,明朝的內部其實已經是一片混亂了。而且明帝國的疆域是比明朝小得多的。

明朝的統治者也覺得自己的地盤不夠大,於是就大興軍隊搞土地兼併,結果搞得百姓怨聲載道,最後出現了明末農民大起義。而且到明朝後期,朝廷裡貪官汙吏橫行,皇帝無能,這個朝代被歷史淘汰已經是必然了。

這麼說來,明朝有明朝的好,清朝有清朝的好,那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覺得明朝比清朝好呢?可能的一點是,明朝是漢族政權而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而且,明朝的滅亡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朝廷內部的原因,而宦官亂政這樣的事情我們是沒有什麼感受的,因為太監已經不存在了。而清朝的滅亡是由於國力不濟導致面對外來入侵的時候戰鬥力疲軟,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與此不同的是,清朝簽訂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割了多少地、賠了多少錢是直接用數字記載的,可以給人最直接的感受。而且明朝的滅亡只能算是中國人內部矛盾,清朝的滅亡就是外國人耍流氓了。這容易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所以清朝就飽受詬病。

但是,我們平心而論,清朝相比於明朝來說在很多方面還是有進步的,比如說清朝人的裝束,比起明朝就好看了很多,而且明朝人的火銃相比於清朝時期的火器還是遠遠不如的。明朝時期,明軍打倭寇的時候用的火銃比起日本人的火槍來說可靠性是不如的,但是明軍的火炮射程比日本人的火炮射程遠上不少,明軍就憑這個打贏了倭寇。


柔情似水—政委


的確有很多人熱衷於滿清和大明的對比,甚至產生了“清粉明黑vs清黑明粉”這樣的對立性論證。

我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十分簡單,明與清是最後兩個封建王朝,與近現代的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的歷史很值得現代人比較和思考。

  • 原因1:晚清的腐敗落後,造成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讓人對大明充滿幻想和希冀

近代的百年屈辱,是中國人心中最沉重的痛,中華文明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才得以重煥新生。而開啟這段“落後捱打”歷史的,正是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

  1. 從清朝中葉開始接觸西方後,統治者對待先進的科技文明毫無興趣,斥之為“奇技淫巧”,始終堅持“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
  2. 清朝中後期的腐敗,更讓國家實力不斷衰弱,官僚體系和知識分子群體不斷墮落,國家毫無生氣。
  3. 直到鴉片戰爭時期,國門被列強用武力打開,清朝政府依然不肯做深刻的制度改革,嚴重限制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

以上的這些滿清王朝的真實弊端,也成為當今飽受詬病的“槽點”,給人一種“怒其不爭”的憤懣之情。

特別是臨近的日本,同樣被西方用堅船利炮轟開大門,卻憑著明治維新轉身變成強國。隨後日本還藉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博得了巨大的發展資本,從此開始對中國幾十年的侵略和凌辱。

這樣的落差,加劇了人們對滿清王朝的失望,大明朝轉而受到更多關注和思考。

崇禎的種種失誤、李自成造反、小冰河期下的困窘——明朝滅亡的很多誘因被人們發掘出來,甚至不少人認為滿清完全是撿了個漏,明朝完全可以存續更長時間。而晚明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更使人充滿幻想和希冀——如果明朝撐過了內憂外患,或許能趕在西方之前建立“君主立憲制”,中國也不再會有近代的百年屈辱。

  • 原因2:民族情緒下,對漢人王朝的同情

儘管滿清政府借鑑了蒙古人的失敗經驗,在民族政策上要比元朝寬鬆很多,但是漢人的民族情緒始終存在。反清復明的口號從清初的天地會持續到清末的光復會,孫中山也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綱領。

而大明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儘管中晚明同樣存在各種腐敗和黑暗,但是由於間隔數百年,並不能產生深切的感受。相比較而言,不少人更喜歡探討明代漢族統治者的各種亮點,乃至於出現了“明粉”。

  • 結語

比較滿清和大明,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歷程,有很大的幫助。這兩個最後的封建王朝,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把中央集權的封建體制發展到了最高峰,也給中華文明的科技進步造成了巨大障礙。

但這種比較,不應當帶有偏見和成見,必須看到明清兩代各自的優缺點。而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也不能完全歸咎於整個清朝政府,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霄林天


這個問題問得有水平,也很有內涵,請試為君一答。

竹史君有兩個觀點。

第一點,站在正確和系統化認知歷史的角度,最適合與清朝比較的,不是明朝,而是元朝。

因為這是唯二由少數民族自北方入侵,所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①過往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遼,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勢力限於北方,均未能做到這一點。

②少數民族政權還有另外兩類,一是以北宋李元昊所建立西夏為代表,一類是以亂唐安祿山為代表,據日本學者考證,安祿山是粟特人(中亞)即漢族政權內少數民族高官叛亂。

比較蒙元與滿清的統治方式、官制、人才選拔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政策,對待漢民族的態度、對待漢文化的態度。這些方方面面,都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去認識,當一個異民族征服這整片大地後,會採取何種作為,其中哪些是推動歷史的,哪些是令歷史停滯甚至倒退的,原因何在,邏輯為何

我們不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蒙古族、女真族這兩個在古代歷史中長期存在的民族。也能更好地反諸求己,認識華夏文明,華夷之辨與中華民族這兩個矛盾統一概念的由來與存在合理性。

第二,從華夏政治經濟文化演變的角度,宋明之間的探討比較,會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

宋建立了一套中書門下管理體系,最高管理者為宰相,設參政知事,樞密使、三司使,分管宰相權。禁軍制。經略府制。

明廢除宰相,建立一整套內閣六部加大學士體系。邊軍制,軍戶制。

這是兩種差異較大的施政方式,其執政思維方式也也深刻影響著朝政民生。元清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沿襲與部分修改,簡單說也就是抄作業,但並未涉及制度的本源,沒有底層邏輯基礎。

宋建於960年,明建於1368年,這是千年之內離我們最近的兩大封建王朝,宋與明提供了兩種華夏人類社會基礎管理模式,並易之創造了豐富的經濟社會歷史與文化遺產,是五千年偉大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裡出發的比較,是真正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比較。

執著於明清之比,纏雜了過多的民族情感和仇視在裡面,難以客觀。說實話,除了你傷害我,我抨擊你,並沒太多實際價值。

竹史君真心建議明粉少噴滿清,因為滿清越糟糕越不堪,對南明輸給滿清就會越加不忿平添不快。建議清粉(如果有的話)也多看看蒙元的史料,瞭解一下滿清為什麼人所不齒遺臭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