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谁说老师不能谈钱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也是颓废派运动的先驱。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段子手。他说:

“年青时我以为金钱至上,而今年事已迈,发现果真如此。”


王开东:谁说老师不能谈钱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我差点笑岔了。作为一个唯美主义大师,怎么也该唯美一下,怎么到老还是“金钱至上”呢?“年轻时以为……而今年事已迈,……”根据句式语气,怎么也该看破红尘,弃绝名利,活出本真了吧。谁知道段子手就是段子手,还是金钱至上,而且更加确信无疑。


那个强调“美就是一切,艺术是生活导师”的王尔德,怎么能如此贪财呢?这不是有损自己光辉形象吗?况且还是亲口说出来,白纸黑字,言之凿凿,一大票粉丝想要洗也洗不白的。


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王尔德这样说很可爱,而今我岁数大了,发现果真如此。这个世界灵魂有趣的人实在太少了,所幸还有王尔德。


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我们都不敢谈钱,不屑谈钱,耻于谈钱。这个软肋很容易被人抓住,然后无限延长我们的劳动时间,增加我们的劳动强度,提高我们的劳动标准,不断压榨我们,盘剥我们,不把我们当人看。是人工作就是劳动,但老师工作好像不属于劳动,老师也好像不是劳动者,而是一个奉献者,《劳动法》对我们没什么作用。不管半月休半天,还是一月休半天,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给我们批发了一顶顶华贵的帽子,配备了一系列漂亮的意象,什么辛勤的园丁,流泪成灰的蜡烛,吐丝到死的春蚕,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然后我们就成了老黄牛,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砸进土里,很可能草盛豆苗稀。或者就是老马,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我们被自己这些高大形象束缚死了,一个灵魂工程师,一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怎么能和钱有啥干系呢?即便蜡烛成灰、春蚕到死,也要带来光明,勇于牺牲的。为人师表,怎么能动不动就谈钱呢?那有多庸俗,多低级趣味。但真正的为人师表应该要谈钱,谈钱并不可耻,不允许谈钱才是耍流氓。


说到钱便无缘。钱当然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有什么也不能有病,没什么也不能没钱。这些都说明了钱的重要性。


伟大的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借泰门之口说出了钱的重要性,这一段也成为不朽的经典。“咦,这是什么?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一切都可以颠倒,一切都可以改写,不可能成为可能,这就是金钱的魔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金钱所至,所向披靡。


当然也有不喜欢金钱的,视金钱如粪土。这个人就是晋朝的王衍。


王衍自视清高,从来不碰钱,甚至不提“钱”这个字。因为一提到钱,就会弄脏自己的嘴。他妻子郭氏觉得他假清高,多次逗弄他说出“钱”字,最终都无功而返。


后来郭氏放大招了。趁王衍睡熟,命人把铜钱围绕着床堆满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肯定就会叫人把“钱”拿走。


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唤来婢女,指着床前的钱说道:“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从此“阿堵物”便成了“钱”的别名,王衍也成为后代的笑料。


王衍可笑吗?当然可笑。他之所以清高不愿意谈钱,是因为他是贵族。他有的是钱,生活无忧,大富大贵。他妻子为了开他一个玩笑,就能把钱堆满他的床头,让他无处下脚,可见他家的钱有多少。


这家伙活脱脱是东晋的马云。我记得马云也曾说过,后悔做了阿里巴巴,说自己不喜欢钱,有钱一点也不快乐。但没有钱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钱是什么。陶渊明是因为家里有田地,所以才不为五斗米折腰;李贽不爱金钱,是可以出家为僧,“士贵为己,务自适,不如遂为异端。”陶朱公千金散尽,是可以再次经商,赚大钱不要太简单……如果没有这些,他们就会知道没有钱是什么滋味。


神坛就是祭坛,更何况这个神坛还并非真正的神坛,而是别有用心人的神坛。真正的尊师重教不是捧杀老师,更不是棒杀老师。不用道德美化老师,也不用道德绑架老师,把老师当成一个正常人,比什么都重要。


不妨看看老师最尊重的两个人对金钱的态度,就可知我们的金钱观扭曲到什么地步,或者说我们究竟被愚弄到什么地步。这两个人,一个是万世师表的孔子,一个是民族魂鲁迅。


孔子说:“君子固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很多人误以为孔子反对挣钱,其实他要表达的是,君子在穷困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道义,不是说君子的最高境界就是穷困。他更不是反对富贵,恰恰相反,他认为君子应该秉承道义的成功,包括物质上的富足,只是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去获取。


王开东:谁说老师不能谈钱


可能害怕说得不够清楚,孔子在《论语·里仁》再次明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大致翻译为: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事,但不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去摆脱它,君子也是不摆脱的。


追求富贵和物质,以及视不义富贵如浮云,构成了孔子金钱观的两极。后来的《增广贤文》,把孔子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万世师表的孔子,也认为君子爱财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人的正常要求。只是反对如季氏一样贪得无厌;反对以不义手段去求富而已。


学生想要投入孔门名下,孔子也毫不含糊收取学生干肉,这就是君子爱财;但如果你家里赤贫什么也没有,孔子也不会计较,这就是取之有道。孔子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向来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他受困与陈、蔡,饿得快要死了,他就欣然接受鱼羊合炖。吃完之后,还吧嗒吧嗒嘴巴说,鱼羊真鲜啊。“鲜”这个字就是孔子发明的。孔子很有原则,但他是一个很爱财的老头儿,很世俗,很有人情味,从来不装,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世界。


还有一个爱财的就是鲁迅。他攻击段琪瑞执政府,但却领着段政府的官俸。后来被章士钊革了职,丢了俸薪,他还闹着打官司。先生在《华盖集•续编》曾说过:自己虽然不当官了,但一得到部里发“欠薪”的消息,便如得“警报”一样迫不急待,“跳上车,径奔衙门去”厚颜领取……


王开东:谁说老师不能谈钱


都已经被革职了,为何还会去领薪水呢?是鲁迅生活拮据,日子过不下去了?当然不是。鲁迅是一个有钱人,有钱到什么程度呢?据马未都说,鲁迅有一年的稿费是14000块大洋。在当时一块大洋可以听梅兰芳这样名角的“演唱会”了。800块大洋就能在北京买一个四合院,而一个普通人奋斗一辈子可能都很难做到。由此可见鲁迅的稿费收入是很惊人的。


鲁迅虽然有钱,但他对钱毫不含糊。稿子发出,超过一周时间没有收到稿费,先生必定写信催讨。这没有什么可羞耻的,稿费是劳动的报酬,也是一个人的尊严。


鲁迅似乎缺少安全感,所以拼命挣钱。不仅自己拼命挣钱,还经常对青年朋友耳提面命,提醒朋友们别忘记了挣钱。


1927年夏天,鲁迅对朋友说:“我想赠你一句话,专管自己吃饭,不要对人发感慨。并且积下几个钱来。”1928年夏天,鲁迅又对另一位朋友说:“处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相挤这么凶,每个月的收入应该储蓄一半,以备不虞。”过了几天他又说:

“说什么都是假的,积蓄点钱要紧!”


孔子爱财,丝毫不影响孔子成为千古至圣、万世师表。鲁迅爱财,这也丝毫不影响鲁迅成为民族魂,成为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空前的民族英雄。


所以然者何?概因谈钱是一种诚实的美德,也是一种坦荡的自信。任何不谈钱的人某种程度上都值得怀疑,或者虚伪,或者懦弱。


是到了解除束缚的时候了,如孔子和鲁迅一样,老师决不会唯利是图,也一定会取之有道。我们不希望被愚弄被牺牲,我们希望拿回自己的每一分钱,这是我们的尊严,也是劳动者的价值所在。

来源:王开东,版权属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